|
虛靜之逸 文/止亭 古代藝術理論中的逸、神、能、妙之說實際上是古代審美理論的品評標準。而“虛靜”作為道家的重要內容之一,以主體體驗境界的間接體認顯示其對寧靜狀態(tài)的獨特追求,而由此切入體驗的境界,無疑是中國自有繪畫以來思想藝術的最高體驗——空虛恬靜之境。 元·陳立善《墨梅圖》 紙本水墨,立軸,85.1cm×32.1cm 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虛靜說的哲學基礎是先秦宋尹學派、莊子和荀子等的虛靜理論,還有佛家的“空”、“靜”、“無我”等與繪畫觀念的形成有直接的關聯(lián),《莊子》有云:“夫虛靜恬淡,寂漠無為者,萬物之本也。”恬淡,對物欲雜念而言,是物我兩忘的態(tài)度。創(chuàng)造主體的精神或感應心靈,只有擺脫“物役”,即物的束縛,名利之誘惑,不受外界事物的襲擾,不受個人得失、憂患的困惑,才得以清靜、空明。至六朝劉勰把“虛靜”引入藝術理論—他認為虛靜是進入藝術創(chuàng)作或藝術實踐最重要的條件之一。宋郭若虛、劉學箕等極其重視繪畫創(chuàng)作中的虛靜,蘇軾、朱熹等則認為虛靜有助于藝術家洞悉事理與客觀物象,理學家邵雍更強調靜觀,“以物觀物”…… 元·王蒙繪《秋林萬壑圖》 紙本水墨,68.3cm×45.6cm 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逸品的虛靜之美表現(xiàn)在畫境中是一種淡漠無為的沉寂之道。屈畫在《楚辭》中也寫到“麒麟奔于九皋兮,熊羆群而逸囿”,“形履亂越遠兮,離人群而遁逸”。由于佛學尤其是禪宗的進入,引發(fā)了藝術創(chuàng)作者更向往“澄澈空靈”的生存與創(chuàng)作狀態(tài)。米友仁說“畫之意境,于世海中一毛發(fā)事,泊然無所染”,也即禪宗的“無念無宗、無相為體,無往為本”。郭若虛說貫休和尚的羅漢像是“入定觀羅漢真容后寫之”,“或曰夢中所目者,覺后圖之謂之應夢羅漢”。禪意對畫境的滲透,是一種“曲徑通幽處”的意境,王國維“天才游戲事業(yè)”之言說,都涉及繪畫主體的審美靜觀、審美想象,并觸發(fā)“感興”與“神思”。 南宋·林椿《梅竹寒禽圖》 紈扇頁,24.8 cm×26.9 cm 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 《南田畫跋》中云:“香山曰,須知千樹萬樹,無一筆是樹;千山萬山,無一筆是山。千筆萬筆,無一筆是筆。有處恰是無……無處恰是有。所以為逸?!碧焐?,“從胸臆中流出”,絕非無病呻吟,由此可得知逸品雖出于畫家之手,實為天工,期間妙造,絕非偶然,鑒畫者于作品中可體味畫者的禪心逸趣,瀟灑情懷;由畫之逸可見人之品格,由人之品格略見畫之逸。古人所謂“畫若其人”,所謂“鑒淺而志盛”或“襟袍”論者,我想也都是主張藝術家的高尚操守。 元·王冕《墨梅圖》 紙本水墨,立軸,90.3 cm×27.6 cm 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 同時,文學上山水田園詩的興起,也為中國山水畫的昌盛埋下了精神上的伏筆。所以,“逸品”在繪畫圖式上的呈現(xiàn)使歷來的藝術品藻最易也最熱衷于在山水畫中找到逸品性格的結論。而山水之逸,其性情、氣象、狀貌能從所見、所聽、所履中體味,其幽遠奇險,天地不能剖其妙,而“逸品”說即可洞其幽,山水畫所以容納了逸品的最大空間,這與中國古代文人高士與山水的結緣與親近是分不開的,“山水有清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古人為了逃避世俗繁縟,以藝術的形式賦予山水很高的文化品位,把山水田園作為怡心養(yǎng)性的精神家園,暢游于山水之中,徜徉在天地之懷抱,在精神上達到了自由的回歸。故宗白華說:“山川大地是宇宙詩心的影視;畫家詩人的心靈活躍,本身就是宇宙的創(chuàng)化,它的卷舒取舍,好似太虛片云,寒塘雁跡,空靈而自然!” 元·吳鎮(zhèn)《竹石圖》 紙本,水墨,立軸,90.6cm×42.5cm 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全能的蘇東坡在《題王維、吳道子畫》中贊曰:“吳生雖妙絕,猶以畫之論,摩詰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謝籠樊,吾觀二子皆神俊,又于維也斂衽無間言?!薄跋笸狻敝f,也緣于老子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也言畫之有六長:氣骨古雅、神韻秀逸、使筆無痕、用墨精彩、布局變化、設色高華,包括司空圖《二十四詩品》的“雄渾”、“沖淡”、“含蓄”也是崇尚虛靜的言說。 元·倪瓚《紫芝山房圖》 紙本水墨,立軸,80.5cm×34.8cm 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詩人杜甫與李白等與逸字有緣,古之人談及杜詩稱余人難參其逸步,謂“雖亦有人造語皆工,得句皆奇,但韻格不高,故不能參少陵逸步”。杜詩用逸有“清新庚開府,俊逸鮑參軍”,“逸群絕足信殊杰”,“雄姿逸態(tài)”,“椽曹乘逸興,鞍馬到荒林”,“相如逸才親滌器,子云識字終投閣”等。 故書畫、文學發(fā)展至今,揣摩古人之能恬淡沖和,實自然俗日離而雅可日幾也。逸品之求,亦文人之求也。 本文原載于《品逸》第四期 元·趙孟簸《喬木高齋》 紙本設色,立軸,102.4cm×51.3cm 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明·仇英《秋江待渡圖軸》 絹本設色,立軸,155.4cm×133.4cm 現(xiàn)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
|
|
來自: liangdatushu > 《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