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是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之一,同時又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挨著“清明”的還有個“寒食節(jié)”,據(jù)說“寒食節(jié)”是紀念一個叫介子推的忠臣…… 這些說法貌似有點意思,但真正講清子午卯酉也并不容易。比如:“清明”和“寒食”到底是什么關(guān)系?先有清明還是先有寒食?中華傳統(tǒng)節(jié)日一般是講農(nóng)歷的,為什么“清明”卻固定在陽歷的4月5日左右?關(guān)于清明和寒食有哪些歷史淵源和典故?寒食紀念介子推的說法靠譜么? 以文化自信為已任,無影江湖有義務把這些冷知識給你講明白。 1.從陰陽講起——清明 人類只有開始認識世界規(guī)律,才可以稱得上是文明的開端。而地球上最基本的規(guī)律就是陰陽,即日月之行,所以我們看古代文明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編制“歷法”。華夏文明很早就以太陽、月亮的運行規(guī)律為準則,編制了比較先進的“陰陽合歷”,即干支歷法(農(nóng)歷),相傳為夏歷。“二十四節(jié)氣”具有典型的“陰陽合歷”的特性,基本是以地球公轉(zhuǎn)的365日均分24等份,以此預知冷暖雨雪,指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所以說,清明是基于太陽黃道規(guī)律而來的,而且時間較早,追溯到上古時代,可能晚于夏商,但至少是周禮之前。 2.從火講起——寒食 寒食起源也不晚,但說法并不統(tǒng)一。在民間,晉文公重耳為紀念忠臣介子推而禁止生火的說法流傳較廣。晉文公是“春秋五霸”之一,我們先假定寒食是為紀念介子推,那么最早不會早于春秋時代,具體到晉文公重耳,就是公元前697年-前628年之間。 可是據(jù)我考證,寒食的習俗卻比這個要早,甚至一直早到了鉆木取火的早期文明。 上古之人對火是敬畏的,《周禮》記載當時有“司炬”之官。古人認為一年四季不能用同一個火種,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禁火”,然后重新鉆燧取新火,謂之“改火”。從先秦的文獻記載可知,當時我國北方一些地方已有比較嚴格的禁火制度。禁火與改火之間間隔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說法。在這段無火的時間里,人們必須以冷食度日,即為“寒食”。 如此說來,雖然寒食源于紀念介子推的說法也有若干古籍支撐(最早見于西漢桓譚《新論》),但更可能是與更早的“禁火節(jié)”重合。 如此考證看,清明與寒食的起源都有很大可能是早于西周,那么“紀念介子推”之說基本就站不住腳了,因為介子推所在的春秋五霸時期是“東周分兩段”之一。但清明與寒食的先后之爭,確實是很難定論的。 3.從介子推說起——割股奉君 介子推忠心事主,逃亡之時,割下大腿的肉燉湯給重耳吃。后人對此言之鑿鑿,但實不可信。 無影早年曾有《十評人物》論及介子推時專門講過這個,容后整理出來給大家,這里出于考據(jù)需要,略談一點: 據(jù)成書于漢代的《韓詩外傳》說,重耳逃亡時,僅5人跟隨,饑寒凍餒之際,介子推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給重耳吃。等重耳風光之后,有功之臣紛紛討賞,介子推鄙夷他人追逐榮華,便帶著母親隱居綿山。有人憤憤不平,做“龍蛇之歌”諷諫,晉文公重耳派人多方尋找介子推。可介子推不肯出綿山,有人說放火燒山能把他逼出來,結(jié)果大火燒死了介子推母子。后來晉文公下令每年這一天舉國不許動火。 介子推“割股奉君”是否屬實,一直在史學界廣有爭議。比較權(quán)威的《左傳》和《史記》對介子推的介紹算是比較詳細,甚至有“龍蛇之歌”的記載,但對“割股奉君”的事卻只字未提。也就是說,左丘明和司馬遷并不認為介子推真割過自己的肉。其實這也不用過多論證,一方面,古代野外醫(yī)療條件下,割塊肉還能活下來已屬無稽之談,何況十九年的逃亡生活能夠一直步行跟隨下來,想來不是一個腿上缺塊肉的人能做到的。民間故老傳言,往往是努力歌頌其忠君,所以最大可能是編故事的。反過來,從重耳最后竟然把他給忘了和縱火燒山這些情節(jié)上也可作一點點輔證(關(guān)于介子推,各位可稍等看無影江湖即將推出的專篇)。 4.清明和寒食的時間確定 上面講到,作為二十四節(jié)氣的清明,基本是按照黃道運行規(guī)律的,是公歷4月5日,個別年份會向前錯一天,可以說是陰陽調(diào)和、兼顧農(nóng)歷和公歷的產(chǎn)物。但歷史上不同朝代、不同地區(qū)對寒食節(jié)的時間卻不一致,有的在清明前一二日,有的在清明后一日,有的直接定為農(nóng)歷三月初三。漢代以后逐漸固定在冬至后105天,也就是在清明前兩天,亦稱“禁煙節(jié)”、“冷節(jié)”、“百五節(jié)”。作為中原古晉地同時又是介子推故國的山西太原一帶,一般將寒食節(jié)定為清明的前一天。 歷史上“寒食”曾是非常重要的節(jié)日,官方會給文件放法定假的,唐代以后逐漸式微,漸漸與清明節(jié)合而為一。竊以為按冬至后105天的算法比較可取,但確實也存在兼顧農(nóng)歷和公歷,從而不固定在哪一天的問題。 5.講幾個相關(guān)花絮 一是說說“改火”。改火之事,史料中是極其重要的儀程,但今人已多數(shù)不知道了。蘇軾名篇《望江南.超然臺作》有“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之句,可見改火之俗在后世也曾是流傳很久的?!案幕稹笔窍缢信f的火種,重新鉆木取火,而且四季鉆的木頭是不一樣的?!吨軙ぴ铝睢份d: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棗杏之火,季夏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一年之中,鉆火各異木,故曰改火也——儀程雖繁雜,但有點尊重自然和“天人合一”的意思。東坡居士一句“新火試新茶”就足以令人羨慕。 二是寒食的被禁。由于古代禁火制度過于殘酷和嚴厲,并不顧各地具體情況,甚至影響到民眾的生產(chǎn)和生活。后來被當作陋俗,出現(xiàn)明顯的抵制。漢代發(fā)生了周舉在太原一帶廢除禁火陋俗的事件。三國時,曹操也曾頒發(fā)《明罰令》予以禁止,令曰:“聞太原、上黨、西河、雁門冬至后百五日皆絕火寒食,云為介子推。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將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長半歲刑,主吏百日刑,令長奪一月俸”——曹操同學對百姓吃冷飯這個事雖然管得有點寬,但作為政治家,他敢于突破傳統(tǒng),“不可務虛名而處實禍”的政治主張在此禁令中還是有體現(xiàn)的。 三是再談談關(guān)于清明防火的一個建議。由于清明時節(jié)是一年當中風最大、草木最干的時候,過去這天不休法定假,尚且到處上墳山火難防,現(xiàn)在給了法定假日,簡直等于放火。而且移風易俗是短期內(nèi)很難奏效的,完全禁絕燒紙在目前不太可能實現(xiàn),所以無影建議將清明的法定假日改到農(nóng)歷七月十五的中元節(jié),因為中元節(jié)又稱祭祖節(jié)、鬼節(jié),正是古來就有的祭奠先人之節(jié),七月半,草是青草,樹是濕樹,風也不大,特別不易燃燒,一方面照顧民俗上仍然適當,另一方面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山火。這個希望大家傳播出去,肉食者謀一下。 四是好好欣賞一下蘇東坡的《望江南.超然臺作》,這首詞里面既有無奈與悵惘,又有豁達超脫的襟懷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的人生態(tài)度,真是特別好! 望江南·超然臺作 春未老,風細柳斜斜。試上超然臺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煙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 |
|
|
來自: 新用戶3223uIRF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