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ay 是我去年見過的一位讀者。 那天我在三里屯發(fā)了條微博,沒過一會有個男孩過來和我打招呼。他說他叫 Way,是我的一位讀者,恰好在附近工作就過來打個招呼。 我對他的印象是謙遜、認真、實在,酷愛籃球、精力充沛,好奇心極強。一段時間沒見,在朋友圈得知這哥們兒辭職了,給自己來了場 gap year。 從背包客到摩旅,他開始探索另一種生活,也更認識自己。 他在他的公眾號 Oh My Captain 中寫到: 一輛摩托車、一背包旅途必備的衣物、兩根登山杖,一臺電腦和兩臺GoPro運動相機,還有兩本紙質(zhì)的書籍:《禪與摩托車維修藝術(shù)》和《在西伯利亞的森林中》,這些就是我整個旅程所攜帶的全部。至于其他——遼闊的天地,荒野的孤寂,以及未知的生命體驗,都已然在哪里。 在這三個月的時間里,我度過了一段足夠投入和專注的生命旅程,每天的生活被壓縮成幾件簡單的事情。注視著前方的公路,在摩托車上感受著遼闊的自然和自由的風。整理和綁行李,下車找片空地休息或在視野開闊的地方停駐,在山間和湖泊旁行走,晚間的日記和思考。騎摩托的絕大部分時間都很安靜且專注,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的呼吸和心跳,騎著摩托車的時刻是一個與自己獨處和對話的理想時空。 當我真的坐在摩托車上雙手握住車把,擰一下油門就可以開始這次旅途時,心情還是有些激動的,畢竟這半年甚至幾個月之前,這些我都無法想象。帶著剛出發(fā)的興奮感,第一天就翻過云南的幾座大山騎行了360公里,不禁再次感嘆在當下這個時代,空間的移動已不再是什么問題,我獲得了一種“無所拘束”的「自由」”。 當代人的存在主義危機和無意義感是個永恒的話題,每個人都渴望「自由」,但同時也在逃避「自由」。自由的背后是勇氣、責任與孤獨,在路上的兩萬多公里大多數(shù)時候我都是獨自一人,當我選擇脫離主流的價值體系和工作節(jié)奏,并以“摩旅”這樣的方式踏上旅途,也就意味著我必須為自己認同的生活方式付出努力和承擔責任。 太喜歡他的故事了! 于是我邀請他做一次直播,用連線的方式聊聊他的故事。他爽快地答應了,然后很快就發(fā)了份內(nèi)容大綱給我: Oh my! 每一個話題都是我特別感興趣的,我也相信他的故事值得年輕朋友們聽聽。 他就像《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中的少年,矛盾又勇敢,自我懷疑又無比堅定。如今他又回到上海工作,白天上班掙錢,晚上找時間學習,為自己想過的生活方式努力著。選擇和改變對每個人都很難,那就讀讀書見見人,從別人的故事里找到一些可能的答案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