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氏春秋》:養(yǎng)生四法 《呂氏春秋》中的《盡數》、《重己》篇專門談到養(yǎng)生的方法,認為人是大自然的產物,應該趨利避害。人的壽命是有“數”的,這個數不是命中注定,而是通過后天得當的保養(yǎng),盡可能活到自然賦予的壽命。 為此,《呂氏春秋》總結提煉出前人豐富的養(yǎng)生方法,認為最重要且簡單易行的延壽之法有四條,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做到。 1、順應四季的變化 自然界存在陰陽、寒暑、四季的變化,人類遵循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guī)律。 “天生陰陽、寒暑、燥濕、四時之化、萬物之變,莫不為利,莫不為害。圣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壽得長焉?!?/p> 所謂“春吃芽,夏吃瓜,秋吃果,動吃根”,就是由此總結出來。另外,不同季節(jié)作息時間是有區(qū)別的?!饵S帝內經》提出,春三月,應“夜臥早起,廣步于庭,披發(fā)緩行,以使志生”;秋三月,則應“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 2 節(jié)制飲食 春天由寒轉暖,吃一些芽類食物可以緩解春天氣候干燥導致的“燥熱”,還可以健脾胃,比如黃豆芽、香椿苗等。夏天悶熱潮濕,易中暑,而瓜類可以解渴、解暑,在夏天吃再好不過,如果你非要違背自然規(guī)律,在冬天吃瓜,那寒氣過重,自然會傷害身體。 “凡食,無強厚,烈味重酒,是以謂之疾首。食能以時,身必無災。凡食之道,無饑無飽,是之謂五藏之葆??诒馗饰?,和精端容,將之以神氣,百節(jié)虞歡,咸進受氣。飲必小咽,端直無戾。” 口味不要太重,不喝烈酒。飲食以適度為宜,無饑無飽最好,不給五臟六腑添麻煩。在進食的過程中,還要精神放松,儀容端正;坐姿端正,小口吞咽。 現(xiàn)代人尤其是年輕一輩,早上不吃,中午不餓,晚上暴飲暴食;或靠零食、外賣充饑,不按時間吃飯,更不用說吃飯時講究姿態(tài)神情了,這是違背自然規(guī)律。 3、流水不腐,戶樞不蠹 人是動物,不是植物,所以適當的生命是維持生命運行的基本保證,否則人與植物有何區(qū)別?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郁處頭則為腫為風,處耳則為挶為聾,處目則為眵為盲,處鼻則為鼽為窒,處腹則為張為府,處足則為痿為蹙。” 流動的水不腐惡發(fā)臭,轉動的門軸不生蟲腐爛,人也一樣。人體長時間不運動,會導致機體的退化,精氣神萎靡,五臟六腑功能紊亂,各種疾病就會趁虛而入。所謂“生命在于靜止”的說法是沒有道理的。 4、高臺華室未必美 人生而有欲,但對欲望放任自流,不加節(jié)制,終會傷神傷身,疾病叢生。 “室大則多陰,臺高則多陽;多陰則蹶,多陽則痿。此陰陽不適之患也。是故先王不處大室,不為高臺,味不眾珍,衣不燀熱。燀熱則理塞,理塞則氣不達;味眾珍則胃充,胃充則大鞔,中大鞔而氣不達。以此長生可得乎?” 房屋太大,陰氣過盛,會帶來蹶??;臺高了,陽氣過盛,會帶來痿病。這都是陰陽不適度帶來的危害。古代的圣王不住大房子,不筑高臺,飲食不求豐富珍奇,衣服不求過暖。他們不是因為節(jié)儉,而是深知過度的欲望對生命沒有好處,才有所為,有所不為。 |
|
|
來自: 漸華 > 《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