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學葊算書》之解任意三角形謬誤題(19) 上傳書齋名:瀟湘館112 Xiāo Xiāng Guǎn 112 何世強 Ho Sai Keung 提要:本文取自清?項名達著《下學葊算書》之平三角和較術(shù),主要涉及任意三角形,知其一角及角旁邊,亦知角之對邊與余邊之和或差,求其兩余角及兩未知邊。唯項名達之算法有誤。 關鍵詞:角旁邊 對邊 余切 半角正切 本文取自清?項名達著《下學葊算書二?平三角和較術(shù)?三角形》。 項名達之所謂“平三角”乃指平面三角形;“和較”指三角形邊與邊之間之和與差?!叭切巍眲t指任意三角形,本文即解一已知條件之任意三角形。 筆者已有文名為〈《下學葊算書》之“夾邊和較法”解任意三角形 (18)〉,本文乃其延續(xù)。 已知一任意三角形之一角及角旁邊,亦知角之對邊與余下邊之和或差,求其兩余角及兩未知邊。本文只有兩題,但兩題《下學葊算書》均有誤。 宜注意正弦及余弦定理之應用。 平三角和較術(shù) 三角形 ﹝三﹞有一角,有角旁邊,有對邊與余邊較,求旁一角。 解: 題意指已知一任意三角形之一角∠ZYX = θ及此角之旁邊 ZY = x =b,又知θ 角之對邊 XZ 與余下邊 XY 之差,即已知z – y = d,求余下之兩角及兩未知邊之長。 先作出如下之圖:
已知 ∠Y = θ,其已知旁邊長為 b。作 XZ = XR,連 RZ,?XZR 是一等腰三角形,而 z – y = d。又設∠ZYR = ∠XZR = ∠XRZ = β。θ 對邊與余下邊之夾角為φ 為未知數(shù)。求三角形余下兩角,今先求 φ。求得 φ 后即可得余下之一角。 從上圖可知:β = (90o – cos β = cos (90 – 在 ? ZYR 中,依正弦定理得∠ZRY:b = ∠RZY:d, 即
d sin β = b sin β cosθ – bcos β sin θ 以 (1) 代入得 d sin (90 – d cos d= b cos θ – b tan b tan tan 即 φ = 2 tan – 1 [cot θ – 《下學葊算書》曰: 法以兩邊校,與角旁邊相加為一率,相減為二率,半角正切為三率,求得四率,即對余邊之半角正切﹝此題須審兩邊較為對邊大于余邊之較,三四率用正切,為對邊小于余邊之較,三四率應用余切。﹞ 清代數(shù)學界流行所謂“比例四率”,即 四率 = 以兩邊校,與角旁邊相加為一率,即 b + d,相減為二率,即b – d。半角正切tan 不合筆者之答案。 今以以下之圖及數(shù)字驗算:
已知一三角形XYZ, YZ = 2,ZX = 6.692,XY = 7.464 及 ∠Z = 105o。 已知 z – y = 7.464 – 6.692 = 0.772 = d,θ = 60o, 又已知 x = b = 2,根據(jù)筆者結(jié)果: tan
從上文可知,《下學葊算書》之式為: tan 代入數(shù)字驗算得
至于求兩夾邊之法,《下學葊算書》又曰: 若先求邊,則以角余弦乘兩邊較,半徑除之,與角旁邊相加為一率,角余弦乘角旁邊,半徑除之,與兩邊較相加為二率,角旁邊為三率,求得四率,即兩邊和。乃與兩邊較相加減,各折半得兩邊﹝兩邊較對邊大者,一二率各用加法;對邊小者,一二率各用減法﹞。 項名達算法先算出z + y,即兩邊之和。又設半徑 = r。 則以角余弦乘兩邊較,半徑除之,即d cos θ/r;與角旁邊相加為一率,即一率為 d cos θ/r + b;角余弦乘角旁邊,半徑除之,與兩邊較相加為二率,即bcos θ/r – d;角旁邊b為三率,即四率為: z + y = 則上式可寫成z + y = 今依照《下學葊算書》之法先求兩邊之和,先作圖如下:
以下為筆者之算法: 以 XYZ 為主三角形。已知 ∠Y = θ,其已知旁邊長為 ZY = b。延長 YX 至 T,作 XT = XZ = y,連 TZ,所以 ?XZT是一等腰三角形,其兩相等之底角為 ∠TZY = 180o – (θ +
φ/2) ,sin (180o – θ – 在 ? ZYT 中,依正弦定理得 y + z = 因為 tan 所以 cot b sinθ cot = b sinθ ( = = 《下學葊算書》之 筆者以余弦定理計算如下。 以下為余弦定理 y2 = x2 + z2– 2xz cos θ ,今設 ZY 為 y,XY 為 z = y + d,依題意可列出以下之方程式: y2 = b2+ (y + d)2 – 2b(y + d) cosθ y2 = b2+ y2 + d2 + 2dy – 2by cos θ – 2bd cos θ 0 = b2 + d2 + 2y(d – b cos θ)– 2bd cos θ 2y(d – b cos θ) = –b2 – d2 + 2bd cos θ y = 因此另一邊長z = = = 兩邊和為z + y = = = 與前之結(jié)果脗合。故《下學葊算書》之 今求 z之長以作驗證: z = 合預設之數(shù),此結(jié)果進一步證明筆者之式正確。 ﹝四﹞有一角,有角旁邊,有對邊與余邊和,求旁一角。 解: 題意指已知一任意三角形之一角θ 及此角之旁邊 ZY = x =b,又知 θ 角之對邊 XZ 與余下邊XY 之和,即已知 z + y = s,求余下之兩角及兩邊之長。 先作出如下之圖: 以 XYZ 為主三角形。已知 ∠Y = θ,其已知旁邊長為 b。延長YX 至 T,作 XT = XZ,連 TZ,所以 ?XZT是一等腰三角形,其兩相等之底角為
又設 ∠XZY = β。θ 對邊y與余下邊 z之夾角為φ。求三角形余下兩角,今先求φ。 從上圖可知:在 三角形 TZY 中,∠TZY = β + 所以 sin (180o – θ – 在 ? ZYT 中,依正弦定理得 bsin (θ + bsin θ cos bsin θ cot cot 即 φ = 2 cot – 1 [ 《下學葊算書》曰: 法以兩邊和,與角旁邊相加為一率,相減為二率,半角余切為三率,求得四率,即對余邊之半角正切。 仍用“比例四率”,即 以兩邊和,與角旁邊相加為一率,即 s + b,相減為二率,即s – b。半角余切cot 不合筆者之答案。 今以以下之圖驗算:
已知一三角形XYZ, YZ = b = 2,ZX = 6.692,XY = 7.464 及 ∠Z = 105o。 已知 z + y = 7.464 + 6.692 = 14.156 = s,x = b = 2,θ = 60o, 根據(jù)筆者結(jié)果: cot = 7.59562。
《下學葊算書》之式為:tan 代入數(shù)字驗算得 至于求兩夾邊之法,《下學葊算書》又曰: 若先求邊,則以角余弦乘兩邊和,半徑除之,與角旁邊相減為一率,角余弦乘角旁邊,半徑除之,與兩邊和相減為二率,角旁邊為三率,求得四率,即兩邊較。乃與兩邊和相加減,各折半得兩邊。 項名達算法先算出z – y,即兩邊之差。同上題,又設半徑 = r。 則以角余弦乘兩邊和,半徑除之,即s cos θ/r,與角旁邊相減為一率,即 z – y = 今依照《下學葊算書》之法先求兩邊之差,作圖如下:
已知 ∠Y = θ,其已知旁邊長為 ZY = x = b。作 XZ = XR = y,連 RZ,所以 ?XZR是一等腰三角形,今 φ 已算出,求 z – y 。 在 ? ZYR 中,∠RZY = β – θ = (90o – 又在 ? ZYR 中,依正弦定理得
z – y = = b cos θ – b tan 因為cot tan 所以b cos θ – b tan = b cos θ – b ( = = = 筆者以余弦定理計算如下。 以下為余弦定理 y2 = x2 + z2– 2xz cos θ ,今設 ZY 為 y,XY 為 z = s – y ,依題意可列出以下之方程式: y2 = b2+ (s – y)2 – 2b(s – y) cos θ y2 = b2+ y2 + s2 – 2sy – 2bs cos θ + 2by cos θ 0 = b2 + s2 – 2y(s – b cos θ)– 2bs cos θ 2y(s – b cos θ) = b2 + s2 – 2bscos θ y = 因此另一邊長z = s – = = 所以 z – y = = = = = 今以前圖數(shù)字驗證: z = 與原設數(shù)字配合,故筆者算出之上式正確。 以下為《下學葊算書》原文:
|
|
|
來自: 瀟湘館112 > 《數(shù)學及古代數(shù)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