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老家參加表妹的婚宴時,在宴席上發(fā)生了一個讓我終生難忘的插曲,每次想起都覺得難受,只見一個滿頭白發(fā)、佝僂著身軀的老人,拿著一個破了邊的大海碗,顫抖著雙手把桌子上客人們吃剩下的剩菜裝入袋子里,可這些被老人潑出臉面收集的剩菜卻被一個小男孩子摔倒在地上。與此同時 ,它讓我感悟到了一點可預(yù)防此類事情發(fā)生的為人父母所需要具備的基本條件。那天,表妹的婚宴辦得特別熱鬧,除了普通的人情往來之外,村里大部分人都來了,而他們都看在外公的面子上來湊熱鬧,因為,外公是村里一個退休老教師,村里人特別敬重外公,哪怕退休在家,大家都習(xí)慣稱呼外公“老師”。所以,凡是和外公有關(guān)的事,大家都會自動來參加。 而在當(dāng)天,所有的賓客都走得七七八八時,表妹的婚宴上卻來了一位特別的客人,這個客人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的主角的故事。 這個老人看上去有八十多歲的樣子,而她實際年齡還沒滿七十歲,按輩分外婆讓我們應(yīng)該稱呼她為五舅媽,聽母親說五舅媽年輕時是一個很要強的人,生養(yǎng)了5兒1女,可以說是子孫滿堂,大兒子還做了幾年村干部,可她的晚年卻過得讓人唏噓不已,不但獨守著老房子,還是靠鄰居們的時時的照應(yīng)才有口熱飯吃。 五舅媽年輕時是村里有名厲害的女人,特別霸道,嗓門又大,不肯吃一丁點兒的虧,對誰都是無理也要爭三分,村里人對她幾乎都是同樣的心態(tài),能不惹她就不惹她,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而五舅媽最大的底氣除了本身的自信之外,還來自她連生了五個兒子,最后又生了一個女兒。 在那個“打虎靠親兄弟”的年代,五舅媽生了這幾個兒子后,連走路都帶風(fēng),可是,有時候真是環(huán)境比人強,當(dāng)時的五舅媽有多威風(fēng),晚年就有多凄慘;當(dāng)時讓她覺得面上有光的五個兒子,一個做了上門女婿,有兩個打著光棍,還是一個一直啃老的那種,其中一個是少年白,還是個酒鬼。 而五舅媽也因為自己個性的原因和兩個兒媳的關(guān)系非常僵,甚至和幾個孫子都少有來往。在老家,有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矩,多數(shù)家庭兒子結(jié)婚后就會從家里搬出來,也就是俗稱的“分家”。而兒子和父母分家后,大部分是父親跟著已結(jié)婚的兒子,美其名曰是照顧孫子,而母親則跟著未成家的兒子過。 五舅媽家的情況就是如此,五爺爺一直跟著大兒子,而五舅媽則和三個沒成家的兒子過。在剛開始時,可能誰都沒想到后面的三個兒子會娶不上媳婦。其實,以當(dāng)時的情況來說,五舅媽家的家庭條件比村里大多數(shù)人算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而她幾個兒子的相貌也不算差,偏中上吧。 母親說每次去外婆家,在河邊洗衣服或洗菜時,還常常聽到五舅媽對村里人吐槽,言語中有諸多不平,甚至帶著一股怨氣地說“我們家條件也不算差,長得也算周正,娶媳婦怎么就那么難呢?再看看別人,明明條件也不如我們家,人也長得不怎么樣,偏偏就有人看中,真真是氣人?!?/span> 大家聽到這話也不知該怎么安慰她,說“兒孫自有兒孫福,做父母的能幫就幫,不能幫就順其自然”。畢竟娶不上媳婦的家庭何止他們家,只是他們家的人數(shù)相對比較多。而在那個比較落后的年代,人們的思想普遍比較保守,五舅媽也不例外,總希望兒子能留下后代,后來聽說她的小兒子去做上門女婿了。為了另外兩個兒子,五奶奶可以說是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甚至跟風(fēng)般做了一些令人不齒的事情。 在八十年代末,五舅媽把家底都掏光了為老三“娶媳婦”,可是,即便如此也沒能留住人,其中最大的問題還是出在她的兒子身上。老三對待這個用特殊方式“娶回來”的媳婦非常不好,女人也無心留下來,常常趁著大家沒防備時就往外跳,而她也因此常常遭到家暴。老三下手特別狠,鄰居們都看不過去了,紛紛勸他說“大家都是父母所生,如果她的父母知道了該多心疼,再說,人心都是肉長的,只有用人心才能換人心,你想讓她踏實地跟你過日子,就要真心誠意地對她好,靠拳頭是沒用的”。 后來,在村民有意無意地放水下,那女人還是跑掉了。女人跑掉之后,老三就一直游手好閑,一事無成,最后甚至連一日三餐都需要母親養(yǎng)著。 老四呢,可能是運氣不怎么好,雖然是用同樣的方法娶到媳婦,但也許是因為他對自己娶回來的女人投入了感情,女人倒是安安分分地和他過日子,可是,在女人孕晚期時,老四在村小賣部看別人打牌,而那時候正是嚴(yán)打的時候,所有在場的人通通被派出所抓走了,包括老四。 老四被抓走后很長時間都沒有回來,大家都覺得女人有了孩子的牽絆,肯定會在家里等老四回來,可是,女人在坐完月子后就失蹤了,留下一個小嬰兒。五舅媽雖然很傷心,但也只能無奈地接受現(xiàn)實,擔(dān)負(fù)起照顧喂養(yǎng)小孫子的任務(wù)。而老四再回到村里,兒子已經(jīng)半歲了。看著年邁的母親抱著瘦小的兒子,老四悔恨交加,狠狠地扇了自己幾個大耳光,可是,一切已無可挽回。 這之后,五舅媽就一直和兩個兒子和小孫子一起生活,而這個小家庭的大部分開支都是五舅媽在支撐,包括大部分的農(nóng)活也是五舅媽在勞作,只有在雙搶時兩個兒子才會出現(xiàn)在田里。 而五舅媽老得特別快,特別瘦,對于她的這幾個兒子,村里人都看不過去了,見到他他都會忍不住指責(zé)兩句,特別對于老三和老四的所作所為,老人常勸他們說“你們好手好腳的,還要一個老人來養(yǎng)你們,你們的良心不會不安嗎?再說老四,你也是一個做父母的人了,自己的孩子應(yīng)該自己去照顧,你母親都一把年紀(jì)了,還有幾天好活的呢?你們這是想要累死她嗎?” 當(dāng)然,很多都勸五舅媽,讓她多注意保重自己的身體。可是,五舅媽就像一頭不知疲憊的老黃牛似的,起早貪黑,總說兒女都是來討債的,不做哪有飯吃。很多人看著這一家人一個愿挨一個愿打,也只能無奈地默默嘆息。 由于長期超負(fù)荷工作,五舅媽的身體已經(jīng)被透支完了,一場大病讓她從此都離不開拐杖,說起她在生病住院期間幾個兒女們的表現(xiàn),村里人都為她感到不值,五個兒子,最后只有女婿在照顧她。 出院后,五舅媽的日子就更不好過了,好幾年都沒買過一件新衣服,家里還常常吃上頓沒下頓的,無奈之下,五舅媽被現(xiàn)實逼得沒有辦法,只要哪家辦酒席,她都會盡可能地多打包一點帶回家,再想盡辦法盡量保存時間長一點。 而在五舅媽的身上,我不但看到了“人老了,真正的苦日子才剛開始”,同時,更看到了“慈母多敗兒”。在這個故事里,可以說造成這一切的主要原因恰恰是五舅媽這個“父母的角色”,因為問題的本質(zhì)就是五舅媽有著傳統(tǒng)女人所具備的“好父母”、“好女人”的標(biāo)簽。我發(fā)現(xiàn),在老一輩人的身上,很多人對做“好父母”、“好女人”有著一定的誤區(qū),他們的主觀意識里對“好父母”、“好女人”的底線很模糊,甚至可以說他說只是自以為是地以“犧牲”自己的一切去成全自己的好,而忘了孩子真正需要的好到底是什么。 在這件事情中,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值得我們借鑒學(xué)習(xí): 一、學(xué)會為自己樹立“威嚴(yán)”形象。都說孩子就像一張白紙,而決定孩子性格形成的主要因素則是父母。記得小時候上小學(xué)時,老師就教育我們要愛父母、聽父母的話,而在家中,同樣經(jīng)常聽到長輩們對我們說要孝順父母,不可以和父母頂嘴,不能惹父母生氣等等,在日積月累中,慢慢地我們對父母從心里生出一股股濃濃的敬畏之心。 而五舅媽的故事里顯然沒有做到,或許正因為這方面的缺失,才導(dǎo)致五舅媽在兒女的心目中毫無地位可言。就比如五舅媽的大兒子,他對自己的母親所遭遇的一切都視若無睹,心里充滿了對自己母親的不滿,看著母親對弟弟無底線縱容,再加上弟弟的無作為,讓做哥哥的不滿情緒越積越多,漸漸地把對這種怨氣全部轉(zhuǎn)接到母親的身上,所以才會對母親的一切都不聞不問。 其實,這也是人性中陰暗的一面,記得曾在某本書上看到過,大概是說“人往往偏向于欺負(fù)對比自己弱的人”,五舅媽的大兒子就是如此,他把所有的負(fù)面情緒都撒向了自己的母親。當(dāng)然,不可否認(rèn)的是,從某種意義上說,這也是五舅媽對幾個兒子一味地縱容所造成的。 而最重要的是:在家庭成員中,父母沒有為自己樹立起一個讓兒女們敬畏或者說信服的形象,從而導(dǎo)致她沒有足夠的勇氣來反抗大兒子對自己的不當(dāng)言行,更沒有能力放開小兒子,惡性循環(huán)下,最后苦的只有自己。 所以,做父母的一定要為自己,在孩子小的時候就樹立一個威嚴(yán)的形象,要讓孩子打從心底里對自己有一份尊敬。 二、學(xué)會做個有自我的“自私”父母。我覺得很多時候我們都陷入了錯誤的認(rèn)知中,或者說我們被一些無形的東西所捆綁,而所做之事往往只能把自己感動得一塌糊涂,于事情的本身卻相反。就比如故事中的五舅媽,她的幾個兒子,雖然老大和老二已成家,甚至老大還在村里做了幾年的村干部,在本村也算是有出息的了。 可是,五舅媽的日子依然過得很艱難,究其原因,最大的問題在于他們忘了給自己留點空間,或許是那個年代的人的一個普遍現(xiàn)象,很多人都和五舅媽一樣,為了兒子后續(xù)有人,他們甚至可以犧牲一切,包括自己。這樣的犧牲感讓他們理解成兒女對自己的需要,正是這樣的錯誤觀念導(dǎo)致出現(xiàn)了很多啃老一族。 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做一個“自私”的父母,該放手就放手,該讓孩子獨立時就讓他們獨立。就像我一位朋友所說:孩子滿18歲后就要自己獨立,除非還在上學(xué),不然就要自己掙錢養(yǎng)活自己,如非個別需要父母資助的事,一切都要自己去面對承擔(dān)。 深以為然! 三、在能力的范圍內(nèi)培養(yǎng)孩子。前段時間有位前輩的話讓我深有感觸,她說:自己有什么樣的經(jīng)濟條件就選什么樣段位的學(xué)校,沒必要壓上全家人的生活去承擔(dān)遠(yuǎn)遠(yuǎn)超出自己能力范圍的學(xué)校,那注定會是一場可怕災(zāi)難,不管對大人還是孩子,結(jié)果都不是我們能承受得了的。 剛開始時,我還不太明白這句話的意思,心里還想著:現(xiàn)在不是都在說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嗎?再說,誰不是拼盡全力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好一點的學(xué)習(xí)環(huán)境,一些學(xué)區(qū)房就是這樣興起的。 后來,她解釋說:假如你的孩子在讀書方面沒有天賦,而多數(shù)父母都不愿意承認(rèn)自己的孩子平平無奇,所以,都使勁砸錢進去,哪怕所承擔(dān)的根本就不是自己能力的范圍內(nèi)??墒牵@不是一年兩年的事,從幼兒園到中學(xué),這筆錢都不是小數(shù)目,萬一到頭來,搭上全家人的錢花完了,而孩子的成績卻沒上去,試問,哪個父母能承受這個結(jié)果?可這個結(jié)果總要有人去買單,可憐的孩子就被動或者說被逼著成了父母發(fā)泄負(fù)面情緒的渠道。 前輩的話讓我出了一身的冷汗,想想,現(xiàn)實生活中確實存在很多這樣的例子,甚至有的家長把房子賣了,只為讓孩子進所謂的貴族學(xué)校。假如真的如這位前輩所言,他們又該何去何從?這個家還能有笑聲嗎? 所以,認(rèn)清事實,也是間接給自己留點退路,或者說給自己和家人留點保障,這個很重要! 以上是我的幾點個人見解,總結(jié)就是:樹立威信、不溺愛孩子、在可承受范圍內(nèi)培養(yǎng)孩子,給自己與家人留有余地。大家看完文章喜歡的請給點個贊,如有不足之處,請給點建議,謝謝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