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看法,都是局部的真理,許多觀點,并不是非黑即白,必須避免不是真理就是謬誤的幼稚思維,要學會審辯式思維,進行理性思考,辯證的看待問題、分析問題,讓作文顯出思辨色彩。 一、全面地看問題,避免片面化 世界是對立統(tǒng)一的,我們要全面地看問題,既要看到矛盾肯定的、主要的、正的一面,也要看到否定的、次要的、反的一面,這樣才能正確地揭示事物的本質;否則就會出現以偏概全的錯誤。 姜涵《徜徉山間,隨處可棲》運用比喻論說人生:“人生如同登山,有人輕松登頂,不畏浮云遮望眼;有人盤桓山間,迷花倚石忽已暝;還有人流連山麓,獨憐幽草澗邊生……各處風景不同,其意趣亦無窮也!”人生如登山,身處不同之處,人的視野不同,感受不同,但你很難據此將所見之美分出個高下優(yōu)劣。高山流云是一種美,小橋流水如何不是美?每一處都會有令人感動的風景,每一處風景都會讓人產生獨特的感悟。最高處未必適合每一個人?!吧巾敗闭\然可貴,“山腰”亦有風景,“山腳”同樣趣味無限?!澳軌驈娜莸仄肺逗蜁诚韺儆谧约邯毺仫L景,表現出的正是對自己這個獨一無二的生命體的自信。相反,沒有自己的獨特喜好和追求而隨大流的人生乃是對生命的一種浪費乃至糟踐?!比松幪幱酗L景,每個人都是獨特的生命,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文章給人啟迪。 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新說”為題作文,有的同學全盤肯定,認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從古到今的人們都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在新的時代要賦予其新的含義;有的同學則全盤否定,認為過時了,新時代的人們應該摒棄。這兩種看法都是片面的?!凹核挥?,勿施于人?!边@句表現孔子仁道、恕道的名言影響深遠,對此我們須要作一番審辯:從人的共性來講,往往存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情形,因此,以己度人、推己及人存在合理性。而另一方面,人與人不同,具有差異性,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己所不欲,未必是人所不欲,己之所欲,未必是人之所欲。因此,我們要換位思考,站在對方的處境、立場、態(tài)度上來思考問題。從另一個維度看,古代的人們生活封閉、單調一些,人們所“欲”的趨同性更大一些;現在,人們生活在一個開放的、多元化的、豐富多彩的社會,人們所“欲”的趨同性就小得多,更要考慮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性。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生發(fā)出許許多多的“新說”,諸如:己所不欲,可施于人;己之所欲,可施于人;己之所欲,勿施于人;人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之所欲,勿施于人……當然,“所欲”是否合情、合理、合法,是須要考慮的。 從中國知網得知,此文發(fā)表于《全國優(yōu)秀作文》高中版2020年5期,尚未收到樣刊。
|
|
|
來自: 新用戶76101Ls1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