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尷尬的“原礦” 綠松石市場“水深”,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由于長時間以來綠松石都是一種普及度、認可度很高的寶玉石,深得人們喜愛,再加上受綠松石本身一些特性的制約,因此,優(yōu)化和造假,始終如影隨形。近幾年,隨著綠松石的價格一路飆升,優(yōu)化和造假的狀況愈演愈烈,很多業(yè)內的人士都說,優(yōu)化綠松石已占市場流通量的80%以上。 的確,目前的綠松石市場上,完全沒有經過任何人為加工和處理的純天然原礦綠松石是非常少的,而絕大多數商家都會聲稱自己售賣的綠松石是“原礦”。這兩種狀況形成了一種悖論,讓綠松石的“原礦”和“優(yōu)化”這兩個問題的探討處于一種尷尬的境地。 之所以說尷尬,是因為真正非常優(yōu)質、可以直接加工成品的原礦綠松石產量是非常小的,與需求巨大的市場全不成比例。那么,大部分綠松石的原料是怎樣的呢? 事實上,由于綠松石本身的一些特性——韌性較差,也就是比較脆,因此,在切形、打磨的環(huán)節(jié)雖然沒有問題,但是拋光的時候就不行了,很容易造成開裂,或者出現小坑。再加上拋光的時候溫度較高,而綠松石的化學成分中含水,高溫會讓有些地方失水,從而形成白點。另外,鐵線的密度通常都小于綠松石,因此,會出現“鐵線掉渣”的情況。 原礦綠松石108佛珠 也就是說,裂、坑、白、掉渣,這些對綠松石品相影響最大,玩家最介意的瑕疵,恰恰就是天然原礦綠松石的特性,是由其本身決定且無法更改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改善綠松石的這些特性,對其進行一些優(yōu)化就成了必然。因此,現在我們在市場上看到的很多聲稱“原礦”的綠松石,都是進行了簡單的、不改變其性質的優(yōu)化品,也就是“沁膠”和“刷膠”的綠松石?,F在有人認為,“沁膠”和“刷膠”的綠松石,就等同于“原礦”,這也是一種無奈之舉。 綠松石的“沁膠”和“刷膠” “沁膠”也叫“蘸膠(現在更為流行的一種說法是'微沁’,即輕微沁膠)”,就是把綠松石的原料或者半成品,放在環(huán)氧樹脂里浸泡一定的時間,對綠松石的結構進行加固,這樣做是為了增加出品率,并提高成品的賣相。這是綠松石的一種傳統加工工藝,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就開始廣泛應用了。 很多綠松石原石的硬度不夠、顏色不好,或者內部有泥線,如果直接加工的話,成功率會很低,必須進行處理。具體的做法是:先將綠松石放進烤箱內烘烤,去除綠松石內部的水分,然后把綠松石浸泡在一種無色的環(huán)氧樹脂里,等到綠松石完全吸收了樹脂后,再放進烤箱內加溫,使樹脂固化。 相對于原礦綠松石,微沁的綠松石價格要低廉很多,而且,又并沒有像“注膠”的綠松石那樣改變綠松石的性質,只是“輕微沁膠”,因此,更易于被大眾接受。經過微沁工藝的綠松石,盤玩之后也會有輕微的變色,但是變色幅度遠不如原礦綠松石。 “刷膠”是近幾年剛剛出現,并迅速風行的一種加工方法,具體的做法是:將綠松石打磨完畢,準備拋光之前,在半成品表面刷一層“502膠水”,然后再用砂紙進行拋光。這樣做出來的效果,無裂、無坑、無白點,由于滲入了“502膠水”,“鐵線掉渣”的問題也解決了,看起來賣相極好。 這種做法的隱蔽性很高,基本看不出與原礦的區(qū)別,即使是行家,也需要上手細細查看才會發(fā)現?!八⒛z”的綠松石成本低、賣相好、隱蔽性高,因此市場接受度很高、銷售火爆,目前市場上很多聲稱“原礦”的綠松石,實際上都是這樣“刷膠”的產品。很多工廠,即使是在加工優(yōu)質的綠松石原料時,為了防止拋光環(huán)節(jié)出現問題,也會有備無患地先刷一層“502膠水”。 “沁膠”和“刷膠”這兩種工藝,提高了綠松石的硬度,使綠松石更易于加工、利用,一定程度上來說,節(jié)約了資源,佩戴起來也更加美觀。雖然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不能夠算是“天然原礦綠松石”,但是,這兩種工藝都沒有從本質上改變綠松石的性質,算是給綠松石進行了一次“美容”,對于普通玩家來說,是可以接受的。 綠松石的“注膠” “注膠”綠松石 “注膠”也叫“加膠”或者“灌膠”,與上文我們提到的“沁膠”和“刷膠”有本質上的區(qū)別。如果說“沁膠”和“刷膠”是給綠松石“美容”,那么“注膠”就是給綠松石“整容”。 在綠松石礦口挖掘出來的礦石,大多數是硬度、密度、顏色均不達標的“面松”,業(yè)內人稱作“白料”或者“泡料”。這種料子顏色很淡,質地極為松軟,像石膏一樣,這樣的料子是沒有人要的,但是,又不可能扔掉,總要想辦法加以利用,于是就出現了“注膠”這樣一種優(yōu)化的方法。 “注膠”的具體做法是:將綠松石和有色的樹脂放在密封的壓力罐內,用真空泵抽出空氣,使綠松石吃透這種有色的樹脂。這樣一來,原本是顏色淡、硬度低、像石膏一樣松軟的“泡料”,搖身一變就成了色澤鮮艷、均勻的“高檔綠松石”。 經過“注膠”的綠松石,盤玩之后是不會變色的。這種優(yōu)化品已經從本質上改變了綠松石的性質,因此并不具備收藏價值。 綠松石的“掛色” “掛色”是一種具有很高隱蔽性和欺騙性的工藝,也叫“加色”或“提色”,與“染色”有本質上的不同。在上文所說的“注膠”過程中,“染色”可以同步進行,而“掛色”則是一道專門的、技巧性很高的工藝。 這項工藝說起來也是一門“傳統工藝”,20世紀80年代,很多國營綠松石加工廠都有“掛色”這道工序,其對技巧性要求很高,如果掌握不好,“掛”出來的顏色就會失真。 “掛色”的具體做法是:將準備拋光的綠松石半成品放在稀釋的鹽酸里泡一段時間,然后再放在含有極少染料的水里加溫,這樣一來,綠松石的顏色會有一定程度地加深,并且使整批綠松石的顏色看起來更一致,賣相更好。 “掛色”具有很高的隱蔽性和欺騙性,因為其對綠松石的顏色改變非常有限,即使將“掛色”的綠松石砸開,內外的顏色差異也不大,這項工藝最重要的用途還是提高賣相,讓顏色的一致性更好。 如何鑒別“注膠”和“掛色”的綠松石
自然光下的兩顆綠松石珠子,很難看出來異樣,但是,在365nm的紫光燈照射下,左邊的珠子有明顯的熒光反應,由此可以斷定是注膠綠松石
在一些網絡商城銷售的“綠松石”,因品相喜人,價格低廉,購買者很多。事實上,這些都是經過優(yōu)化或者完全是合成品的假貨,其共同特點就是:顏色過于均勻,不自然,光澤呆板
合成與造假綠松石的鑒別 以上所說,都是綠松石的優(yōu)化工藝,另外還有一些純粹的造假行為,最為常見的就是“白松染色”,即使用一種形體及紋路都與綠松石相似的、產于內蒙古的白色硅硼鈣石,通過注膠和染色來冒充綠松石。 另外,還有多種人工合成的綠松石,材質多為玻璃或塑料,是一些比較低級的仿制品。 這些純粹造假的產品,其顏色過于單調、死板,鐵線的粗細均勻、顏色呈土黃色。對于經驗較為豐富的玩家來說,一眼就能分辨真假;但是對于新手來說,具備一定的欺騙性。 綠松石的這些低檔假貨,通常會在旅游景點、各地古玩市場的地攤上、網絡中(如大量的淘寶網店)出現,價格往往很低廉。因此,了解綠松石市場的實際價格,不抱有“撿漏”的僥幸心理,不貪圖便宜,通過正確的渠道購買綠松石,即可規(guī)避風險。 完全造假的綠松石珠子,顏色沉悶,鐵線人為加工的痕跡明顯,屬于低檔假貨,在旅游景點及各地古玩市場的地攤上較為常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