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湯與柴桂姜有什么區(qū)別?
以前沒有學習經(jīng)方的時候,柴桂姜其實用的特別少,幾乎沒有用過。
學習完經(jīng)方后,發(fā)現(xiàn)柴桂姜在臨床中在我的日常臨床生活中運用非常多,效果還好。
小柴胡湯,由于大家運用比較多,比較好理解,從六經(jīng)的角度來說,是屬于半表半里的陽證,由于邪在半表半里,不在表,不能通過發(fā)汗方法來解決疾病,也不在里,不能用清熱,或是溫化的方法來治療,只能夠通過和解的方法,所以稱小柴胡湯為和解劑代表方劑。
柴桂姜,屬于半表半里的陰證,這里要明確的是要理解六經(jīng)概念,這樣就不會把少陽太陰合病,陽明太陰合病稱之為厥陰病了,這也是為什么一開始學習經(jīng)方的時候,要先辨六經(jīng)的意義,概念明白清楚了,這些問題,就不會有那么多的爭議及困惑。具體可以參考2021.09.19我寫的文章:《少陽太陰合病,陽明太陰合病等同于厥陰病嗎》
由于邪在表半半里,少陽證都沒有直接出路,更不用說厥陰病為表半表里陰證,其本質基礎為上熱下寒,厥陰病可出現(xiàn)上熱,但它是上熱下寒、以寒為本。柴胡桂枝干姜湯證多是“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
柴桂姜,治療原則就是清上溫下。
都是屬于柴胡劑,柴桂姜也是由小柴胡湯變化而來,我在辨證有半表半里證的時候,如有上熱下寒,同時,脈無力我就用柴桂姜,無下寒或是下寒不明顯,脈有力的話,就用小柴胡湯,這是我最常用也是覺得最簡單的方法,用柴桂姜治療好了很多的疾病。
柴桂姜我有時會用變方比較多,下寒明顯的,我會加上附子,桂枝易肉桂,加龍骨,加上四君子湯,形成我平時最常用方子,有時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柴胡15-60g,桂枝15-45g,干姜10-30g,黃芩10-25g,天花粉10-30g,肉桂10-30g,炙甘草10-45g,生龍牡30-90g,蒸附子10-90g,白術15-90g,茯苓15-75g,黨參10-30g,不同的臨床表現(xiàn),癥狀,不同的劑量。
非常的有意思,最近用這個基礎方及思路治療了很多患者,效果比較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