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huán)球》雜志記者/劉娟娟 綠林青石間,亭臺樓閣處,在柔緩的樂聲中,一群劍客俠女輕輕舞動著劍與水袖,仿佛從古畫中穿越而來。突然間,音樂變得急促而歡快,劍客俠女的身韻以及他們的劍與水袖也隨之變得靈動而富有節(jié)奏感…… 這是9月25日在中國和巴西同時上線的《駐巴西使領(lǐng)館國慶線上招待會暨“心相近 情相融”中巴舞蹈演出》中的第一支舞蹈,名為《共此時》。這一中國國慶特別節(jié)目由中國駐巴西使領(lǐng)館與北京舞蹈學院共同創(chuàng)意策劃,中方表演團隊為北京舞蹈學院,巴方表演團隊為來自圣保羅貧民社區(qū)的帕拉伊索波利斯芭蕾舞團。兩國的年輕人用舞蹈這一世界性語匯,將中國與巴西文化于舞姿與韻律之間融合互通,訴說跨越大洋的友好情誼。 《共此時》的配樂來自電影《貝利:傳奇的誕生》,熱情洋溢的巴西音樂,與代表中華民族傳統(tǒng)審美特征的雅致袖舞、瀟灑劍舞交相輝映,碰撞出的火花令觀者耳目一新。北京舞蹈學院青年舞團的兩名演員王念慈和蘇海陸與中國古典舞系的學生們在北京頤和園、紫竹院共同完成了《共此時》的拍攝。這支跨文化舞蹈作品的創(chuàng)作,對于兩位舞者來說都是一種有趣也有意義的體驗。 王念慈告訴《環(huán)球》雜志記者,一提到巴西,她就想到黃綠這兩個顏色,“我喜歡女排,巴西姑娘們的隊服就是黃色和綠色的。巴西人就像《共此時》后半段的音樂那樣熱情?!?/span> “一開始,覺得中國古典舞和巴西的音樂配起來還是有點'違和’的,但后來就覺得其實挺有意思,是一種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碧K海陸說,“中國古典舞特有的身法與韻律配上巴西的音樂,產(chǎn)生了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yīng)?!?/span> 據(jù)北京舞蹈學院介紹,中國古典舞其實是一個“年輕”的舞種,因為中國古代的舞蹈未能不間斷地傳承至今,中國古典舞是上世紀50年代北京舞蹈學校(北京舞蹈學院前身)在繼承戲曲、武術(shù)的基礎(chǔ)上,按照舞蹈藝術(shù)自身的規(guī)律,通過借鑒和吸收一切有利的因素加以發(fā)展,創(chuàng)造出的具有鮮明民族性、舞蹈性、科學性和時代性的古典舞訓練體系。 “正是因為中國古典舞源于多種藝術(shù)形式,它本身就具有包容性,它訓練出來的演員也具有很強的包容性和適應(yīng)性,它蘊含著中國傳統(tǒng)的哲學智慧?!眱晌晃枵邔τ浾哒f。 對于巴西觀眾會否喜愛這支舞蹈,王念慈和蘇海陸都很有信心,“他們肯定會喜歡的,古色古香的環(huán)境,再加上他們沒見過的袖舞和劍舞。他們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除了太極和武術(shù),原來中國古典舞也那么美?!?/span> 讓世界更多人認識和喜歡上中國古典舞及中國文化,是北京舞蹈學院的舞者們一直在努力做的事。疫情之前,北京舞蹈學院連續(xù)多年都會派出巡演團,參與文旅部牽頭組織的“歡樂春節(jié)”文化交流活動,赴歐洲多國進行表演。 對于其中一次在波蘭華沙的演出,蘇海陸念念不忘。“當時我們演最經(jīng)典的《秦王點兵》,技術(shù)性特別強,也非常有文化感,演員是兵馬俑的形象,音樂是絳州大鼓,演到最后感覺臺下都炸場了,鍋都要掀了。本來只是演了很多次的一段普通舞蹈,沒想到讓外國觀眾感到如此震撼,很多觀眾都淚流滿面。那一刻我自己也被感動了。” 藝術(shù)無國界,中國與巴西的云端共舞以及《秦王點兵》贏得的bravo(叫好聲),都體現(xiàn)了舞蹈這一無需語言的藝術(shù)形式在文化溝通中所起到的非凡作用?!坝袝r候,身體的溝通能夠超越語言,比語言的表達更準確?!蓖跄畲日f。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