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秋時節(jié),歷代文人總免不了發(fā)些幽思,抒些小情,王維寫“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屈原寫“裊裊兮秋風(fēng),洞庭波兮木葉下”,杜牧寫“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劉禹錫寫“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徐志摩也寫“這秋雨的私語,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詩情節(jié),也掉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暈里,一渦半轉(zhuǎn),跟著秋流去。” 秋有種生命的味道,金黃的、飽滿的、永恒的,伴著古老的風(fēng)和遠(yuǎn)行的人,好像永遠(yuǎn)不會凋零一樣,嗅到了,看到了,就像久違的一道好茶,激起了我們另外一種想象。這個秋天, 我們不妨一起在國畫里,品賞一下它的情味! 元 倪瓚《秋亭嘉樹圖》 114cm×34.3cm 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描繪的是江南山川景致。圖中繪平坡遠(yuǎn)岫,草亭嘉樹,廣闊的江面上露出汀渚一角,幽靜雅潔。畫面取三段式構(gòu)圖,用筆尖峭秀逸,樹干皆雙勾,稍事皴染,樹葉點法富于變化。墨色較為干淡,僅以濃墨點苔,提出精神,為沉寂的畫面融入了些許生氣。單看意境,就讓人頓生寒意,天涼好個秋!平遠(yuǎn)山水,近處溪邊、山石和坡岸:在崎嶇不平的山石間長有二株樹木,二株為點葉樹,一株為長葉樹,樹干挺拔,枝葉直上,樹葉蕭疏、水邊山坡的平地處筑有一草亭,草亭矮小,空無一人。草亭右側(cè)有幾株翠竹,枝葉茂密,將草亭右角遮掩。中間一寬水面,湖光波色,一片空曠;遠(yuǎn)處有浮現(xiàn)于湖面上的一片沙磧,伸向湖面;再遠(yuǎn)處為崇山,屹立于遠(yuǎn)處的湖面上,與近處的山石坡陀遙相呼應(yīng)。 元 盛懋《秋江待渡圖》 112.5cm×46.3cm 故宮博物院藏此畫以兩段式深遠(yuǎn)構(gòu)圖法畫近樹繁茂,遠(yuǎn)山起伏,中間澄江如練,蘆雁驚飛,風(fēng)吹樹杪,一派清秋氣氛。岸上一年老儒者攜書童坐地待渡,江中一舟載客搖櫓而來,意境清幽。畫法略近董源,用筆疏簡尖硬,又具自身特色。山石披麻中間以亂柴皴,并作適當(dāng)暈染;樹石勾用筆疏簡尖硬,簡練而帶逸致;近處樹葉和遠(yuǎn)方叢林以濃墨點簇或點苔,水墨色階分明。近景中是六棵不同的樹木組成的叢樹,中間的一棵樹身高大、挺拔?!敖椤弊肿魅~,濃重茂密,左右以不同點葉的樹木分別向兩側(cè)展開,構(gòu)成了叢樹的主次、藏露、前后、虛實的變化。元 王蒙《秋山草堂圖》123.3cm×54.8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描繪了高山崇嶺,茂樹清淡,山腳草堂臨水,水際荻花蕭瑟堂內(nèi)隱者怡然自得。表現(xiàn)出江南自然山川的濕潤,創(chuàng)造出蓊郁深秀、渾厚華茲的境界。重山復(fù)嶺之繁景,用解索皴和焦墨點苔。所寫山林樹木,蒼郁茂密而具有渾遠(yuǎn)的空間感。秋山水岸,岸邊蘆荻蕭瑟,臨水的草亭前有人支網(wǎng)捕魚;秋山林木茂密,紅葉絢爛,有茅屋草堂掩映其間,茅屋中有村婦勞作,稚童嬉戲,而草堂上則有高士踞坐榻上展卷閱讀,一派祥和的生活場景,整幅畫面透露出濃濃的煙火氣息,只見秋山中生機勃勃的隱居趣味。元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28.4m×90.2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描繪的是濟南東北華不注山和鵲山一帶秋景,畫境清曠恬淡,表現(xiàn)出恬靜而悠閑的田園風(fēng)味。采用平遠(yuǎn)構(gòu)圖,以多種色彩調(diào)合渲染,虛實相生,筆法瀟灑,富有節(jié)奏感。鵲山用披麻,皴法較密。華不注山正面運用了“荷葉皴”,線條從上直落,交叉處稍留空白,突出山的嶙峋之姿。側(cè)面用“解索皴”,整個山體兩邊皴擦少,邊線模糊,但體積感較強。汀岸、平原采用了長披麻并以筆力的輕重,線條的疏密,落墨的深淺凸顯干濕,表現(xiàn)出了大自然的節(jié)奏和生命。畫題是由這兩座山而起的。鵲華二山與近景之間,樹木緊多,疏落散布,有楊樹、稚松及其他各類。畫的左方,可見山羊四五只,在幾所簡陋的茅舍簡嚙食。水邊輕舟數(shù)葉,舟中漁叟正安靜地工作。其時正是秋天——一片寧靜,有的樹葉已脫落了,有的亦赤黃相間。 清 董邦達(dá)《平湖秋月御題圖》133m×66cm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此畫描繪之景是康熙三十八年時增建完備的。當(dāng)時將這里原有的龍王堂為御書樓,樓前鋪建跳出湖面的石平臺,臺周圍以欄桿,旁構(gòu)水軒,懸掛康熙御題“平湖秋月”匾額,后人又勒石建景碑亭于其左。一眼無邊的湖面占據(jù)半幀畫面,畫家取俯視角度取景,靜、平主調(diào)突出,湖面微波增加了生機。 右上題:“平湖秋月”。春水初生綠似油,新蛾瀉影鏡光柔。待予重命行秋棹,飽弄金波萬頃流。”這樣的秋天、這樣的表達(dá)方式也只有古人才會有吧,畫如詩一樣,讓人如癡如醉,如夢如幻。 清 藍(lán)瑛《紅葉秋禽圖》95m×35cm 天津博物館藏此畫中深秋古木一棵,枝桿遒勁枯槁,枝頭紅葉稀疏,似隨風(fēng)飄零,二只鳥兒立于枝上,黑背紅腹,羽毛蓬松,體型如球。畫面上端有畫家題詩一道:清霜夜來白,古桕葉翻紅。束羽雙啼鳥,寒枝逆晚風(fēng)。枝頭稀稀落落的幾片葉子,讓人聯(lián)想到地上可能已有大片的落葉,秋意漸濃。 齊白石《秋聲》133m×33cm 此畫繪芋葉蟋蟀,四片芋葉中,純用水墨的三片肥厚蔥郁,尚能挺立如初,用赭石繪成的那片莖已低垂,即將枯萎,既暗示秋天已至,彎曲的動勢也將觀者的視線引向葉下的一對蟋蟀。它們似乎也感知到季節(jié)的變換,雄蟲奮力鳴叫,吸引來自己的伴侶。老人在畫幅右上方題寫畫名《秋聲》,使觀者從這幅靜止的作品中似乎也能聽到蟋蟀的歡唱。齊白石有一首詩《紅葉》:“窗前容易又秋聲,小院墻根蟋蟀鳴。稚子隔窗問爺?shù)溃癯t葉昨朝青?!币谡Z入詩,極樸素,又極有味。“窗前容易又秋聲”有時改為“一年容易又秋聲”,用以題畫。 李可染《秋趣圖》68.5m×45cm
畫面上牧童在放牛的間隙趴在地上斗著蟋蟀,近處的水牛打著瞌睡,而不覺間秋風(fēng)已 將樹葉染成金黃色,儼然一幅悠悠然,憶童年的抒情畫卷。所題“忽聞蟋蟀鳴,容易秋風(fēng)起”,又將文人的傷秋情懷融入其中。 不想錯過精彩內(nèi)容常點擊底部“贊”和“在看”哦 大井藝術(shù)館展廳大井藝術(shù)館 位置: 河北省廊坊市三河市燕郊開發(fā)區(qū)燕順路首爾甜城路西50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