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學會四逆散,看病就不難

 rimtd 2021-09-29

普普通通的一句話,其中蘊含著深刻的道理,隨著臨證的增多,愈發(fā)覺得這是我們臨床治療疾病的一個有效切入點。

張仲景的四逆散雖是辨治氣郁證的重要基礎方,但因其組成用藥的特殊性而主導其辨治病證并不局限于氣郁證,臨證若能合理運用四逆散合方,常常能辨治諸多常見病、多發(fā)病及疑難雜病,故本文試圖通過探討其辨治思路與方法,以達到拋磚引玉的目的:

[原文]

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318)

[組成與用法]

甘草(炙),枳實(破,水漬,炙干),柴胡,芍藥

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內(nèi)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本方的辨證要點有:

(1) 特殊的精神癥狀,如精神抑郁、情志憂郁、顏面郁沉、悶悶不樂。

(2) 胸脅苦滿,或胸悶脅痛,或腹脹,或腹直肌緊張。

(3)手足厥冷,即手足不溫,此證不一定具備,缺如亦可。

  • 解讀方藥

用藥如用兵,用方如遣將;方以藥成,藥以組方,藥有個性,方有共性;認識方藥共性務必從藥用個性詮釋用藥要點,深入剖析藥用配伍之間的內(nèi)在多種復雜及演變雙重關系,還要重點研究用量主導方效,亦即治病用方欲取得最佳療效,忽視藥與藥之間任何一個方面都會直接影響治療效果。

學會四逆散,看病就不難

一、詮釋用藥要點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枳實降泄?jié)釟?;芍藥補血斂肝,柔肝緩急;甘草益氣和中緩急。

二、剖析方藥配伍

柴胡與枳實相須配伍,柴胡理氣偏于升舉,枳實理氣偏于降泄。柴胡與芍藥相反相畏配伍,相反者,柴胡疏肝解郁,芍藥收斂肝氣;相畏者,芍藥制約柴胡疏泄傷正,柴胡制約芍藥收斂留邪。芍藥與甘草相使配伍,益氣補血,柔肝緩急。柴胡與甘草相反相畏配伍,甘草益氣制約柴胡疏肝傷氣。

三、權衡用量比例

柴胡與枳實用量比例為1:1,提示疏散與降泄間的用量關系,以治肝郁;

柴胡與芍藥用量比例為1:1,提示疏散與收斂間的用量關系,以治肝急;

芍藥與甘草用量比例為1:1,提示收斂與益氣間的用量關系;

柴胡與甘草用量比例為1:1,提示疏散與益氣間的用量關系。

同時方中用藥4味,疏肝藥1味如柴胡12g,斂肝藥1味如芍藥12g,降氣藥1味如枳實12g,益氣藥1味如甘草12g,其用量比例為相等,從用量分析方藥主治,病為肝氣郁滯證,或肝脾氣郁證。

  • 合方思路

一、氣郁證與心病證

心主血,血之運行憑借心氣溫煦推動;心主神明,神明主內(nèi)外以固藏統(tǒng)領;肝氣通于心,肝氣疏泄條達則心氣調(diào)和。辨治心病證既可單獨存在,又可與氣郁并存,無論先起氣郁,還是先因于心,只要病變及癥狀表現(xiàn)為心病證與氣郁證相兼,對此既要治心又要治郁。

學會四逆散,看病就不難

(1)氣郁證與心熱證

氣機郁滯,郁而化熱;心為陽臟,陽主溫煦,陽太過而為熱,熱太過而為邪熱,邪熱在心而演變?yōu)樾臒嶙C。病變及癥狀表現(xiàn)為氣郁證伴有心熱證,如心煩,或心痛,失眠,舌質(zhì)紅,苔薄黃,對此既要治氣郁證又要治心熱證。

可選用四逆散與梔子豉湯合方:梔子14g,香豉10g,柴胡12g,枳實12g,白芍12g,炙甘草12g,方以梔子豉湯清瀉心熱,以四逆散調(diào)理氣機。

(2)氣郁證與心陽虛證

心為陽臟,陽主溫煦,陽不足而為寒,寒太過而為寒邪,寒邪在心而演變?yōu)樾年柼撟C。病變及癥狀表現(xiàn)為氣郁證伴有心陽虛證,如心悸,或心痛,手足不溫,倦怠乏力,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弱,對此既要治氣郁證又要治心陽虛證。

可選用桂枝加附子湯與四逆散合方:桂枝9g,生姜9g,大棗12枚,附子5g,柴胡12g,枳實12g,白芍12g,炙甘草12g,方以桂枝加附子湯溫補心陽,以四逆散調(diào)理氣機。

(3)氣郁證與心血虛證

心主血,血主滋養(yǎng),心血旺則神清氣爽;氣機郁滯,氣不化血,則可演變?yōu)樾难撟C。病變及癥狀表現(xiàn)為氣郁證伴有心血虛證,如心悸,失眠,多夢,健忘,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弱,對此既要治氣郁證又要治心血虛證。

可選用酸棗仁湯與四逆散合方:酸棗仁48g,知母6g,茯苓6g,川芎6g,柴胡12g,枳實12g,白芍12g,炙甘草12g,方以酸棗仁湯養(yǎng)血安神,以四逆散調(diào)理氣機。

(4)氣郁證與心陰虛證

心主血,血可化陰,陰主滋潤,心陰虛而不制陽,陽亢而為熱,以此可演變?yōu)殛幪搩?nèi)熱證。病變及癥狀表現(xiàn)為氣郁證伴有心陰虛證,如心煩,潮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對此既要治氣郁證又要治心陰虛證。

可選用百合地黃湯、芍藥甘草湯與四逆散合方:百合14g,生地黃50g,柴胡12g,枳實12g,白芍24g,炙甘草24g,方以百合地黃湯和芍藥甘草湯滋補心陰,以四逆散調(diào)理氣機。

二、氣郁證與肝病證

肝主疏泄條達,以氣機調(diào)暢為用;肝氣只宜疏泄,不可郁滯,郁滯則諸病叢生;治肝必治氣,肝氣調(diào)和則諸病可愈。

學會四逆散,看病就不難

(1)氣郁證與肝熱證

肝為陽臟而體陰,陽化生于陰,陽太過而為熱,熱太過而為邪熱,邪熱在肝可演變?yōu)楦螣嶙C。病變及癥狀表現(xiàn)為氣郁證伴有肝熱證,如情緒急躁,或情緒低落,脅痛,頭痛,目赤,耳腫,舌質(zhì)紅,苔黃,對此既要治氣郁證又要治肝熱證。

可選用梔子柏皮湯與四逆散合方:梔子15g,黃柏6g,柴胡12g,枳實12g,白芍12g,炙甘草12g,方以梔子柏皮湯清瀉肝熱,以四逆散調(diào)理氣機。

(2)氣郁證與肝寒證

肝為陽臟而體陰,陽主溫煦,陽不足而為寒,寒太過而為寒邪,寒邪在肝可演變?yōu)楦魏C。病變及癥狀表現(xiàn)為氣郁證伴有肝寒證,如脅痛,或脹痛,頭痛,舌質(zhì)淡,苔薄白,對此既要治氣郁證又要治肝寒證。

可選用吳茱萸湯與四逆散合方:吳茱萸24g,人參9g,生姜18g,大棗12枚,柴胡12g,枳實12g,白芍12g,炙甘草12g,方以吳茱萸湯溫肝散寒,以四逆散調(diào)理氣機。

(3)氣郁證與肝血虛證

肝藏血,血主滋養(yǎng),肝血旺則神安魂舍;氣機郁滯,氣不化血,則可演變?yōu)楦窝撟C。病變及癥狀表現(xiàn)為氣郁證伴有肝血虛證,如頭暈目眩,失眠,多夢,指甲凹陷,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弱,對此既要治氣郁證又要治肝血虛證。

可選用膠艾湯與四逆散合方:川芎6g,阿膠6g,炙甘草12g,艾葉9g,當歸9g,白芍12g,干地黃18g,柴胡12g,枳實12g,方以膠艾湯滋補肝血,以四逆散調(diào)理氣機。

(4)氣郁證與肝陰虛證

肝體陰而用陽,陰主滋潤,肝陰虛而不制陽,陽亢而為熱,以此可演變?yōu)殛幪搩?nèi)熱證。病變及癥狀表現(xiàn)為氣郁證伴有肝陰虛證,如脅痛,五心煩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證。

可選用百合雞子黃湯和芍藥甘草湯與四逆散合方:百合14g,雞子黃1枚,柴胡12g,枳實12g,白芍24g,炙甘草24g,方以百合雞子湯和芍藥甘草湯合方滋補肝陰,以四逆散調(diào)理氣機。

三、氣郁證與脾胃病證

脾氣主升,胃氣主降,脾升胃降,納運有常;脾胃失和,氣機郁滯,諸病變生。氣機郁滯,脾胃不得升降而郁滯。

學會四逆散,看病就不難

(1)氣郁證與脾胃郁熱證

胃為陽,脾為陰,陰不制陽而為熱,或外邪侵襲而化熱,邪熱在脾胃可演變?yōu)槠⑽赣魺嶙C。病變及癥狀表現(xiàn)為氣郁證伴有脾胃郁熱證,如胃脘不適,心下灼熱,或燒心,牙痛,舌質(zhì)紅,苔黃,對此既要治氣郁證又要治脾胃郁熱證。

可選用瀉心湯和梔子厚樸湯與四逆散合方:大黃6g,黃連3g,黃芩3g,梔子14g,厚樸12g,柴胡12g,枳實12g,白芍12g,炙甘草12g,以瀉心湯和梔子厚樸湯清瀉脾胃郁熱,以四逆散調(diào)理氣機。

(2)氣郁證與脾胃虛寒證

胃為陽,脾為陰,陽不制陰而為寒,或外邪侵襲而化寒,寒邪在脾胃可演變?yōu)槠⑽柑摵C。病變及癥狀表現(xiàn)為氣郁伴有脾胃虛寒證,如胃痛,怕冷,手足不溫,舌質(zhì)淡,苔薄白,對此既要治氣郁證又要治脾胃虛寒證。

可選用理中丸與四逆散合方:人參9g,白術9g,干姜9g,柴胡12g,枳實12g,白芍12g,炙甘草12g,方以理中丸溫補脾胃,以四逆散調(diào)理氣機。

(3)氣郁證與脾胃氣陰兩虛證

氣虛而不行,陰虛而不滋,病變既有氣虛又有陰虛,可演變?yōu)槠⑽笟怅巸商撟C。病變及癥狀表現(xiàn)為氣郁證伴有脾胃氣陰兩虛證,如胃痛,不思飲食,倦怠乏力,口干咽燥,五心煩熱,對此既要治氣郁證又要治脾胃氣陰兩虛證。

可選用麥門冬湯與四逆散合方:麥冬168g半夏24g,人參9g,粳米9g,生姜9g,柴胡12g,枳實12g,白芍12g,大棗12枚,炙甘草12g,方以麥門冬湯滋補脾胃氣陰,以四逆散調(diào)理氣機。

四、氣都證與肺病證

肺主氣,氣主升降;肺氣失和,濁氣壅滯,升降失司,則可演變?yōu)闅鈾C郁滯。

學會四逆散,看病就不難

(1)氣郁證與肺熱證

邪熱侵襲,或熱從內(nèi)生,熱蘊于肺,可演變?yōu)榉螣嶙C。病變及癥狀表現(xiàn)為氣郁證伴有肺熱證,如咳嗽,或氣喘,或黃痰,舌質(zhì)紅,苔黃,對此既要治氣郁證又要治肺熱證。

可選用澤漆湯與四逆散合方:半夏12 g,紫參15g,澤漆15g,生姜15g,白前15g,黃芩、人參、桂枝各9g,柴胡12g,枳實12g,白芍12g,炙甘草12g,方以澤漆湯清降肺熱,以四逆散調(diào)理氣機。

(2)氣郁證與肺寒證

寒邪侵襲,或寒從內(nèi)生,寒襲于肺,可演變?yōu)榉魏C病變及癥狀表現(xiàn)為氣郁證伴有肺寒證,如咳嗽,或氣喘,痰多色白,舌質(zhì)淡,苔薄白,對此既要治氣郁證又要治肺寒證。

可選用小青龍湯與四逆散合方:麻黃9g,桂枝9g,細辛9g,干姜9g,半夏12g,五味子12g,柴胡12g,枳實12g,白芍12 g,炙甘草12g,方以小青龍湯溫肺散寒,以四逆散調(diào)理氣機。

(3)氣郁證與肺陰虛證

熱病傷肺,陰津被灼,或陰虧于內(nèi);又因氣機不利,郁而不暢,以此可演變?yōu)闅庥糇C與肺陰虛證。病變及癥狀表現(xiàn)為氣郁證伴有肺陰虛證,如咳嗽,或氣喘,五心煩熱,盜汗,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對此既要治氣郁證又要治肺陰虛證。

可選用百合知母湯和百合地黃湯與四逆散合方:百合14g,知母9g,生地黃50g,柴胡12g,枳實12g,白芍12g,炙甘草12g,方以百合知母湯清滋肺陰,以四逆散調(diào)理氣機。

(4)氣郁證與肺氣陰兩虛證

氣虛無以化陰,或陰虛無以化氣,以此可演變?yōu)榉螝怅巸商摚灰驓庥舨换?,又可加劇陰津虧虛,進而演變?yōu)闅庥糇C與肺氣陰兩虛證。病變及癥狀表現(xiàn)為氣郁證伴有肺氣陰兩虛證,如咳嗽,或氣喘,五心煩熱,倦怠乏力,舌質(zhì)淡紅,對此既要治氣郁證又要治肺氣陰兩虛證。

可選用麥門冬湯與四逆散合方:麥冬16g,半夏24g,人參9g,粳米9g,大棗12枚,柴胡12g,枳實12g,白芍12g,炙甘草12g,方以麥門冬湯益氣滋陰,以四逆散調(diào)理氣機。

五、氣郁證與腎病證

腎氣司陰陽,氣能固攝與接納;氣機郁滯,影響腎氣接納,以此可演變?yōu)闅庥糇C與腎病證。

學會四逆散,看病就不難

(1)氣郁證與腎虛不固證

腎氣虛而不固,虛而不運以為郁,以此可演變?yōu)闅庥糇C與腎虛不固證,病變及癥狀表現(xiàn)為氣郁證伴有腎虛不固證,如遺精滑泄,夜間尿多,或小便失禁,腰酸腿軟,對此既要治氣郁證又要治腎氣不固證。

可選用天雄散與四逆散合方:天雄9g,白術24g,桂枝18g,龍骨9g,柴胡12g,枳實12g,白芍12g,炙甘草12g,方以天雄散溫腎固納,以四逆散調(diào)理氣機。

(2)氣郁證與腎陽虛證

陽虛氣弱,虛而生寒,弱而不行,不行生郁,或氣機不利而為郁,以此可演變?yōu)闅庥糇C與腎陽虛證。病變及癥狀表現(xiàn)為氣郁證伴有腎陽虛證,如遺精滑泄,小便量多,怕冷,手足不溫,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弱,對此既要治氣郁證又要治腎陽虛證。

可選用茯苓四逆湯與四逆散合方:生附子5g,干姜5g,茯苓12g,人參3g,柴胡12g,枳實12g,白芍12g,炙甘草12g,方以茯苓四逆湯溫補腎陽,以四逆散調(diào)理氣機。

(3)氣郁證與腎陰虛證

氣郁化熱而傷陰,則可演變?yōu)闅庥糇C與腎陰虛證,病變及癥狀表現(xiàn)為氣郁證伴有腎陰虛證,如腰酸腿軟,盜汗,五心煩熱,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對此既要治氣郁證又要治腎陰虛證。

可選用百合地黃湯和百合雞子湯與四逆散合方:百合28g,生地黃50g,雞子黃1枚,柴胡12g,枳實12g,白芍12g,炙甘草12g,方以百合地黃湯和百合雞子湯合方滋補腎陰,以四逆散調(diào)理氣機。

(4)氣郁證與腎陰陽俱虛證

陰陽俱虛,氣機因虛而為郁,或氣郁而又傷腎之陰陽,以此可演變?yōu)闅庥糇C與腎陰陽俱虛證,病變及癥狀表現(xiàn)為氣郁證伴有腎陰陽俱虛證,如腰酸腿軟,五心煩熱,或手足不溫,怕冷或怕熱,倦怠乏力,舌質(zhì)淡紅,對此既要治氣郁證又要治腎陰陽俱虛證。

可選用腎氣丸與四逆散合方:干地黃24g,山藥12g,山茱萸12g,茯苓9g,澤瀉9g,牡丹皮9g,附子3g,桂枝3g,柴胡12g,枳實12g,白芍12g,炙甘草12g,方以腎氣丸滋補腎陰,溫補腎陽,以四逆散調(diào)理氣機。

學會四逆散,看病就不難

疾病譜

1.內(nèi)科病

用于支氣管哮喘時,以精神不安、胸脅苦滿、便秘,做為投藥指征。

用于高血壓病,以高血壓病的早期,有精神抑郁、血壓受七情而波動、腹直肌緊張,作為投藥指征。

用于膽囊炎、膽石癥、膽道功能紊亂時,以有精神抑郁、心下拘急、或心下痞硬、腹脹,作為投藥指征。

用于慢性胰腺炎,以心下痞硬、腹瀉,作為投藥指征。

用于慢性胃炎、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時,以胃脘疼痛、精神不安、腹直肌緊張,作為投藥指征。

用于神經(jīng)性腹脹,以情志憂郁、腹脹,作為投藥指征。

用于胃神經(jīng)官能癥,以不欲飲食、精神抑郁、胸脅苦滿,作為投藥指征。

用于胃腸痙攣,以精神不安、腹痛拘急,作為投藥指征。

用于胃下垂,以胸脅苦滿、心下痞硬、精神抑郁,作為投藥指征。

用于潰瘍性結(jié)腸炎時,以精神抑郁、腹脹、腹瀉,作為投藥指征,若便血者,宜以四逆散加赤石脂60克,常有療效。

用于慢性肝炎時,以胸脅脹痛、心下痞滿,作為投藥指征。

用于習慣性便秘時,以腹脹滿、便條粗大(即弛緩性便秘),作為投藥指征。

神經(jīng)官能癥,其中最常見的有神經(jīng)衰弱、癔病、強迫癥,凡有胸脅苦滿、精神抑郁、或精神不安、或有少寐、心下痞硬、腹直肌緊張、脈弦者,均可投此方。

胡萬魁醫(yī)案介紹以四逆散加栝蔞仁、黃芩、生姜等藥,治卒然抽搐、四肢厥逆、不省人事之證,屢建奇效。他認為少陽主樞,用此法治療癔病性各種抽搐(包括心煩致抽、心緊致抽、打呃致抽、叫號致抽),莫不收效。誠以四逆加芩、蔞等昧,確能平肝降氣,開郁解結(jié),而本方具有樞轉(zhuǎn)之力,使陰陽升降,表里協(xié)調(diào)而四體泰然。

躁狂憂郁癥,常表現(xiàn)為躁狂型或憂郁型,四逆散主要治其后者,以情志憂郁、滿面愁容、胸脅苦滿、憂念叢生、甚而消極厭世、脈沉弦,作為投藥指征,若有氣郁化火,出現(xiàn)躁狂狀態(tài)時,投四逆散合三黃瀉心湯有效。

2.婦科病

精神抑郁的女性,患閉經(jīng)時,投四逆散有良效。

更年期的女性,胸悶、結(jié)代脈、常懷疑自己患冠心病、精神抑郁、悶悶不樂、或精神不安、少寐者,投四逆散最宜。

子官脫垂,具有胸脅苦病、精神抑郁、心下痞滿者,應投四逆散,方中枳實改為枳殼。

經(jīng)前期緊張癥,具有頭痛、眩暈、浮腫、乳房脹痛者,為投四逆散的指征。

用于慢性附件炎時,以精神抑郁、胃脘痞病、少腹拘急,作為投藥指征。王祚久用四逆散加減治療慢性附件炎190例,其中痊愈69例(36.3%),好轉(zhuǎn)115例(60.7%),無效6例(3.2%),總有效率達96.8%。他認為,按中醫(yī)辨證,本病屬氣滯血瘀兼夾濕熱,癥見精神抑郁,食欲不振,心煩易怒,脘腹疼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如月經(jīng)延長、提前、量多、痛經(jīng),經(jīng)期乳房脹痛,腰骶痛,帶下色白或黃,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弦,宜用四逆散化裁。

3.五官科病

本方多用于女性的梅核氣,以咽中有物堵塞感、胸脅苦滿、精神抑郁、少寐,作為投藥指征。

用于過敏性鼻炎時,亦多見于女性,以鼻塞感為主證,伴素有痛經(jīng)、經(jīng)前乳房脹痛、精神抑郁。

用于副鼻竇炎時,以胸脅苦滿、心下痞硬、精神抑郁、頭痛,作為投藥指征。

合方技巧

1.四逆散合三黃瀉心湯:

用于躁狂憂郁癥時,主要以憂郁化火轉(zhuǎn)為躁狂型者,作為投藥指征。用于便秘時,主要為弛緩性便秘,以腹脹納少,欲嘔吐、粗大便條,作為投藥指征。

用于慢性胃炎時,以胃脘脹痛、便秘、精神抑郁、舌質(zhì)紅、脈弦,作為投藥指征。

用于慢性膽囊炎時,以心下痞硬、疼痛、腹脹滿、微熱,作為投藥指征。本方對上消化道出血,療效亦很好。

2. 四逆散合小柴胡湯:

此合方北京中醫(yī)西苑醫(yī)院名老中醫(yī)王文鼎、岳美中教授用方之奧妙,用于小柴胡湯證與四逆散證的適應病證,比單用四逆散或小柴胡湯療效佳。

3.四逆散合四物湯:

此合方稱為雙四湯,以氣郁、血虛、血瘀,作為辨證要點。其應用范圍頗廣,常用于高血壓病、心絞痛、血管性頭痛、肌緊張性頭痛、憂郁癥、原發(fā)性閉經(jīng)、痛經(jīng)、經(jīng)前期緊張癥,乳房脹痛、更年期綜合征、以及急、慢性肝炎肝功異常者。此外,雙四湯對黃褐班亦頗有療效。

4.四逆散合六君子湯:

此合方從理論上符合五行學說,從實踐上符合臨床實際。以肝脾不和、或脾虛夾郁,作為投藥指征。符合此病理特點的消化系疾病,用之均有良效。

5. 四逆散合小青龍湯:

此合方稱為四逆青龍湯。以胸脅苦滿、精神抑郁、咳嗽或哮喘、咳痰清稀,作為投藥指征。用于慢性支氣管炎、喘息型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亦頗有良效。

6.四逆散合二陳湯:

此合方稱為四逆二陳湯,其組成符合痰氣相關的理論,治咳先治痰,治痰又以理氣為先。因此,此方以胸脅脹滿或胸悶、頗頗咳出大量白色膠粘之痰、納少腹?jié)M,作為投藥指征,常用于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癲癇、胃脘痛。

7.四逆散合小陷胸湯:

此合方稱為四逆陷胸湯。以胸脅苦滿、心下病硬或痛、精神抑郁,作為投藥指征。常用于慢性膽囊炎、膽石癥、膽道功能紊亂、梅核氣、風熱型支氣管哮喘、肝炎等。

一、方證分析

四逆散首見于《傷寒論》辨少陰病脈證并治篇第318條:“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span>

組成:甘草(炙)、枳實(破,水漬,炙干)、柴胡、芍藥各十分。上四味,各十分,搗篩,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內(nèi)湯中,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四逆散由柴胡、枳實、白芍、炙甘草四味藥組成。柴胡、甘草實為小柴胡湯的雛形。柴胡味苦平,甘草味甘平,二藥相伍,實為助肝用,補脾體,疏肝氣,暢脾氣是也。白芍、甘草,芍藥甘草湯也,相伍酸甘化陰以生津血,泄郁結(jié),暢氣道。枳實、白芍乃《金匱要略》枳實芍藥散(產(chǎn)后腹痛、煩滿不得臥,枳實芍藥散主之)相伍宣暢氣血,治療產(chǎn)后氣血郁滯之腹痛。枳實、柴胡、白芍乃大柴胡湯重要組成部分,三藥相伍,疏肝木,理脾滯,解樞機。

四味藥物組方精妙,也暗合“升降”之理,柴胡主升、枳實主降、白芍主收、甘草主散,升降收散相輔相成,調(diào)理樞機以治療多種“氣機紊亂”之病。

在氣,枳實破滯降氣,柴胡疏散升氣,白芍收攝失位之氣,甘草和其不調(diào)之氣;在血,柴胡揚氣行血,枳實破瘀滯,白芍通營和血,甘草緩中補虛調(diào)養(yǎng)新血;在表里,柴胡舒啟外達,枳實消瀉內(nèi)降,白芍疏通經(jīng)絡,甘草和調(diào)臟腑;在陰陽,柴胡、甘草行陽,枳實、白芍走陰。陽升陰降,升降相宜,氣機無礙,流通百骸。四藥相合,可疏升肝木,理通脾滯,和解樞機,調(diào)暢道路,宣布陽氣。

從原文中分析,仲景就提示了本方可治療很多疾病。

或咳,凡見胸中陽氣失去宣通的咳嗽、胸悶等,諸如見咳引兩脅疼痛的可用四逆散加減治療?;蚣?,見于心陽失宣引起的心慌、驚悸,可用四逆散加減治療?;蛐”悴焕娪诎螂讱饣疽鸬男”懔可?、尿頻、尿急等可用四逆散加減治療?;蚋怪型矗蛐估轮卣?,見于肝氣郁滯,肝木乘土引起腹痛、腹瀉等,可用四逆散加減治療。

從上可知,凡是呼吸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皆可運用四逆散。

為何應用四逆散可以治療多種疾???因為四逆散是“調(diào)肝”的有效方劑和代表方。

張子和云:“諸病皆生于氣?!鄙蚪瘀椩凇峨s病源流犀燭》中總結(jié)“肝和則生氣,發(fā)育萬物,為諸臟之生化。若衰與亢,則能為諸臟之殘賊。”從肝的生理功能上講,肝為血臟,功能貯藏和調(diào)節(jié)全身的血量,故五臟六腑皆賴血以養(yǎng),肝罷極之本,疏調(diào)氣機,故肝可使五臟六腑功能調(diào)和,抵制外邪。

二、四逆散臨證化裁

老師在臨床中運用四逆散可謂爐火純青,涉獵病種廣泛,總結(jié)老師臨證中應用四逆散的病證、處方如下:

1.肝郁氣滯證

腹部、胃脘疼痛,脹滿不舒,痛無定處,連及兩脅,攻撐走竄,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噯氣則舒,心煩易怒,時作太息,不思飲食,寐差,舌苔薄白,脈弦。

治療處方:柴胡疏肝散加減。

2.肝氣犯胃證

胸脅胃脘脹滿疼痛,呃逆噯氣,嘔吐,或見嘈雜吞酸,煩躁易怒,舌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或弦數(shù)等。

治療處方:柴胡疏肝散合左金丸。

3.肝脾不調(diào)證

胸脅脹悶竄痛,抑郁或急躁易怒,納呆,腹脹,便溏不爽,腸鳴矢氣,或大便溏結(jié)不調(diào)或腹痛欲瀉,泄后痛減,舌苔白或膩,脈弦。

治療處方:逍遙散加減或疏調(diào)湯。偏于瀉者用四逆散加痛瀉要方。

疏調(diào)湯是國醫(yī)大師張震的方子,組成為:柴胡、香附、郁金、枳殼、薄荷、丹參、川芎、白芍、白術、茯苓、淫羊藿、甘草。本方疏肝解郁、暢達氣機、補益肝腎。以調(diào)肝為組方基礎,柴胡、香附、郁金、枳殼、薄荷以疏肝之氣;白芍、川芎、丹參、甘草以養(yǎng)肝之體,“見肝之病,知先傳脾”,以白術、茯苓、甘草健運中州;輔以淫羊藿以益腎,肝腎同源,補腎以益肝。全方組方精妙,調(diào)肝氣、養(yǎng)肝體以暢達氣機。

4.肝郁脾虛證

胸腹脹滿,口淡不渴,不思飲食,或有惡心嘔吐,大便溏瀉,困倦嗜睡,舌不紅,苔厚膩。脈滑或弦滑。

治療處方:四逆散合平胃散。主治肝郁不舒,脾土不運,濕濁困中所致諸癥。

5.肝郁濕熱證

頭暈、面目紅赤、脾氣暴躁、口干舌燥、口苦、頭暈、口瘡頻起,小便黃,煩躁不安,心煩口苦,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

治療處方:四逆散合龍膽瀉肝湯加減。

6.肝郁腎虛證

急躁易怒,腰酸腰痛,胸脅脹痛,善太息,夜尿頻急,或大便泄瀉,舌質(zhì)暗紅,苔白或凈,脈弦細沉。

治療處方:逍遙散合六味地黃丸。

7.肝郁血瘀證

咳嗽,咳血,咳痰,兩脅脹痛,身上瘀斑或肌膚甲錯,舌質(zhì)暗或有瘀斑,脈弦或澀。

治療處方:逍遙散合桃紅四物湯。

8.痰氣郁結(jié)證

胸部悶塞,胸脅脹滿,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膩,脈弦滑。

治療處方:四逆散合二陳湯。

9.火氣郁結(jié)證

發(fā)熱,頭面痤瘡或紅斑,口干,口渴,舌紅,脈弦滑數(shù)等。

治療處方:四逆散合升降散。

四逆散組成:炙甘草、枳實、柴胡、白芍各50克,共為細末,每次服3克,溫開水送下,日服3次。

近代常作湯劑服,用量可參考原方酌情減量而定。

本方主治邪熱內(nèi)陷,傳入陰經(jīng),陽氣郁阻,不能達于四肢,而出現(xiàn)四肢逆冷之癥。故方名「四逆」?!秱摗吩氖恰干訇幉?,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傷寒病,邪在三陽,則手足必熱,傳到太陰,手足自溫,至少陰,則熱邪漸深,故四肢逆而不溫,至厥陰,則手足厥冷,又甚于逆。四逆散的功能主要是疏散傳入陰經(jīng)熱邪。

本方組方之意是遵照《內(nèi)經(jīng)》治熱淫之法中要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發(fā)之的精神,用枳實之苦泄里熱,以甘草之甘緩逆氣,以白芍之酸收陰氣,以柴胡之苦發(fā)散郁結(jié)之邪熱、透達表熱。以甘苦酸辛之品,表里交治,和合陰陽,使陽氣敷布于四末而愈四逆。

近代醫(yī)家以主、輔、佐、使的組方原則來分析,認為方中以柴胡既可升發(fā)清陽,疏暢氣機,又能使郁熱外達為主藥。配以白芍養(yǎng)血斂陰(郁熱可傷陰),與柴胡相伍,有升有斂,使郁熱透而陰亦復,作為輔藥。枳實行氣散結(jié),苦以降泄,與柴胡一升一降,疏導氣血,且隊白芍過斂,為佐藥。甘草緩急和中,配白芍柔肝和脾,為使藥。四藥合和,共奏解郁透熱、疏肝和脾之效。

近代已在原方的啟發(fā)下,發(fā)展了它的立法和使用范疇,并在這四味藥的基礎上,衍化出不少新方,如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等等。凡遇肝脾(胃)不和而致的兩脅脹痛、胃脘堵脹或疼痛,噯氣吞酸等癥,均可用本方加減治療。西醫(yī)診斷的慢性肝炎、肋間神經(jīng)痛、胃神經(jīng)痛、慢性胃炎等,均可使用此方隨證加減進行治療。

我也曾用此方加減治療慢性肝炎,出現(xiàn)肝區(qū)隱痛,食欲不振,脘腹脹悶,飯后遲消,大便偏干,舌苔白,脈象弦或弦滑等癥,證屬肝郁犯胃,肝胃失和者,常收佳效。加減方如下:柴胡10克,黃芩10克,枳實10克,炒川楝子10克,赤、白芍各10克,炒萊菔子10克,厚樸10克,制香附10克,澤瀉12克,焦四仙各9克,半夏10克,炙甘草3克。

本方與逍遙散皆能疏肝解郁,但本方苦降理氣之力大于逍遙散,逍遙散養(yǎng)血健脾之力優(yōu)于本方。

四逆湯主治陽氣虛衰,陰寒內(nèi)盛所致的四肢厥逆冰冷。四逆散主治熱邪內(nèi)傳,陽氣郁阻所致的四肢逆而不甚冷。一寒一熱,性同冰炭,臨床時一定要分辨清楚,不可誤用。一「湯」一「散」,一字之差,性命攸關,不可不慎。

陽虛陰盛所致四肢逆冷者禁忌使用。

  • 醫(yī)案助讀

(1)圍絕經(jīng)期綜合征

曹某,女,51歲,河南鄭州人,有2年圍絕經(jīng)期綜合征病史,近因病證加重前來診治,刻診:腰酸膝軟,兩足冰涼,心胸煩熱因情緒異常加重,月經(jīng)量少鮮紅,自汗,盜汗,倦怠乏力,口渴欲飲,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沉細;辨為腎陰陽俱虛證與氣郁證,治當理氣解郁,滋補陰陽,給予腎氣丸與四逆散合方加味:

生地黃24g,山藥12g,山茱萸12g,茯苓10g,澤瀉10g,牡丹皮12g,附子3g,桂枝3g,柴胡12g,枳實12g,白芍12g,水牛角30g,炙甘草12g,6劑。第1次煎35 min,第2次煎30min,合并藥液,每日1劑,每天分3服。

二診:腰酸膝軟好轉(zhuǎn),心胸煩熱減輕,以前方6劑;

三診:兩足冰涼減輕,出汗減少,以前方6劑;

四診:口渴基本消除,以前方6劑;

五診;諸證減輕,以前方6劑之后,以前方變湯劑為散劑,每次10g,每日分3服,治療3個月,隨訪1年,一切尚好。

用方體會:根據(jù)腰酸、兩足冰涼辨為陽虛,再根據(jù)心胸煩熱、盜汗辨為陰虛,因倦怠乏力辨為氣虛,又因情緒異常加重辨為氣郁,更因月經(jīng)量少鮮紅辨為血熱,以此辨為腎陰陽俱虛與氣郁證;方以腎氣丸滋補腎陰,溫補腎陽,以四逆散調(diào)理氣機,加水牛角清熱涼血。方藥相互為用,以取其效。

(2)病態(tài)竇房結(jié)綜合征

司某,男,63歲,河南鄭州人,有10年病態(tài)竇房結(jié)綜合征、心肌缺血病史,近因心悸、頭暈加重前來診治,刻診:心悸(脈搏52次/min),胸悶,心痛,頭暈目眩,暈厥因情緒異常誘發(fā),倦怠乏力,怕冷,氣短,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弱;辨為心陽虛證與氣郁證,治當溫補心陽,理氣解郁,給予桂枝加附子湯與四逆散古方加味:

桂枝10g,生姜10g,大棗12枚,附子5g,柴胡12g,枳實12 g,白芍12g,炙甘草12g,紅參10g,薤白24g,全瓜蔞24g,白酒10mL。6劑,第1次35min,第2次煎30min,合并藥液,每日1劑,每天分3服;

二診:心悸減輕,以前方6劑;

三診:胸悶好轉(zhuǎn),以前方6劑;

四診:心悸緩解(脈搏56次/min),以前方6劑;

五診:怕冷基本解除,以前方6劑;

六診:心悸、胸悶止(脈搏62次/min),以前方6劑。之后,以前方治療60余劑,諸證悉除;隨訪1年,一切尚好。

用方體會:根據(jù)心悸、怕冷辨為心陽虛,再根據(jù)胸悶、情緒異常誘發(fā)辨為氣郁,因氣短、脈弱辨為氣虛,以此辨為心陽虛弱證與氣郁證;方以桂枝加附子湯溫補心陽,以四逆散調(diào)理氣機,加紅參補益心氣,薤白、全瓜蔞寬胸行氣通陽,白酒行氣理血解郁。方藥相互為用,以取其效。

《傷寒論》中的四逆散,是一首常用方。筆者在臨床實踐中,有一些新的思路,寫出來供同道參考。

四逆散由柴胡、芍藥、枳實、甘草4味藥組成。本方出自《傷寒論》少陰病篇,多數(shù)醫(yī)家對“四逆”的理解,均認為是“陽郁四逆”,而非少陰陽虛的四肢厥逆,此說可從。因為少陰四逆陽虛,絕無用柴胡劑之理,唯有陽郁不宣,才能用四逆散宣郁達外。所以,有的醫(yī)家認為此間“四逆”當是與少陰的鑒別之處,并認為四逆是四肢不溫,這種說法與臨床相符,有實際意義。
四逆散的功用,準確地說,應當是“疏肝理氣,調(diào)和脾胃”。方中4味藥,可分解為幾個部分:一是柴胡、芍藥為肝藥;枳實、甘草為脾胃藥,所以能疏肝理氣,調(diào)和脾胃。一是芍藥、甘草相伍,可以除血痹,緩攣痛,有緩急止痛之功;一是枳實、芍藥相合,為《金匱》枳實芍藥散,是婦人病方,治產(chǎn)后腹痛,煩滿不得臥之癥。合而論之,本方具有疏肝理脾、和營消滿的功效。后世的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等,實際都是由四逆散化裁而來,是臨床常用的有效之方。

凡臨床符合從肝論治的疾病,筆者習用四逆散化裁治療,諸如頸頜下淋巴結(jié)核、乳房小葉增生、肋間神經(jīng)痛、胃脘痛、膽囊炎、膽道蛔蟲、肝炎脅痛、腹痛、泄瀉等常以四逆散為基本方加減求治。有的醫(yī)者還運用于陽萎、不射精、頭痛等癥。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不少軟組織挫傷,民間說的“老傷”,用四逆散加味(如郁金、川芎、香附、桃仁、青皮之類),既安全,又有效,無須動則以三棱、莪術、血竭等活血化瘀重劑,耗氣傷血,不為有益,反而有害,久服三棱、莪術以及蟲類藥,對肝臟有一定的損害。故以四逆散加味,緩治圖功,實為穩(wěn)妥。

臨床驗案
2.1 胃脘痛 黃某某,男,25歲,工人。1983年3月12日就診。
病者胃脘部脹痛,多年不已。經(jīng)檢查診斷為慢性胃炎。自述1周前,因飲酒引起胃脘脹痛,且痛及兩脅,并覺胃中疼熱燒灼,不能進食,食之則脹痞更甚,噯氣咽中熱,口苦,舌黃膩,脈弦實。擬用四逆散合小陷胸湯主治。處方:柴胡10g,白芍10g,枳殼10g,川黃連10g,瓜蔞殼15g,法半夏10g,佛手15g,炙甘草5g。服3劑后,胃痛燒灼感消失,噯氣平,能進食,大便通暢,舌仍黃膩,脈弦緩。囑再進前方10劑,隔日1劑,以鞏固療效。1年后隨訪,病未復發(fā)。

按:胃病影響及肝,肝胃相連,其痛以胃院及兩脅為甚,故以疏肝理氣的四逆散為主方,臨床上因肝胃不和,肝郁化火,又多見濕熱中阻,故合小陷胸湯,以清熱化痰,寬胸理氣。若肝郁氣滯,胃痛波及兩脅,加郁金、香附,增強其疏肝行氣之功。如此施治,近期療效滿意。
2.2 淋巴結(jié)腫 龔某某,男,26歲,工人。1983年4月20日就診。

病者頜下、腋下、腹股溝淋巴結(jié)均腫大,如飲酒及辛熱食物,則腫脹更甚。病史已半年多,未作任何治療。無低熱,除外肺結(jié)核,其他無發(fā)現(xiàn)。臨床診斷為淋巴結(jié)腫。脈緩弦實,舌苔白潤。擬四逆散加味:柴胡6g,赤白芍各10g,枳殼10g,炙甘草5g,夏枯草10g,浙貝母10g,郁金10g,生龍牡各15g。日1劑。
二診(6月20日):自述服上方40余劑后,頜下、腹股溝淋巴結(jié)基本消退,腋窩處仍能觸及。面部有瘡癤數(shù)處。脈弦緩,舌紅、苔薄潤。守方加蒲公英15g、銀花15g,30劑。后隨訪淋巴結(jié)腫全消,一切正常。

按:淋巴結(jié)腫,除外結(jié)核的病因,應從中醫(yī)的瘰疬結(jié)核論治?!额愖C治裁》說:“瘰疬生于耳前后項腋間,與結(jié)核相似,初起小塊,漸大如梅核,皮色不變……?!薄锻馀_》謂肝腎虛熱所生,氣郁所致。古人皆從疏肝理氣化痰求治。本案用四逆散加夏枯草、郁金軟堅散結(jié)、漸消漸散,祛邪而不傷正,可達到預期的療效。

2.3 乳房小葉增生 朱某某,女,47歲,干部。1982年5月10日就診。
病者左乳房小葉增生,有兩個核桃大的活動性硬結(jié),經(jīng)切片檢查為小葉增生。自述每于經(jīng)前腫塊增大,腫痛明顯,牽引脅痛,經(jīng)后痛勢減輕,夜寐多夢,煩躁易怒,大便偏結(jié)。脈弦而緩,舌苔白潤。擬用:柴胡6g,白芍12g,枳殼10g,炙甘草6g,貓爪草15g,郁金10g,橘核30g(打碎,冷水浸一宿),酸棗仁15g,浙貝10g(研末沖服)。日1劑,涼服。

二診(6月20日):服20余劑,乳房腫塊明顯縮小,經(jīng)前乳房脹痛減輕,煩燥失眠等癥亦有所改善,脈弦緩,舌苔薄潤。守方加青皮10g、生牡蠣15g。
三診(8月25日):服上方20余劑,乳房腫塊基本消失,經(jīng)前無明顯反應,月經(jīng)正常,食納睡眠均如常人。除偶爾月經(jīng)前稍有脹感,腫塊未再增大,遂停藥觀察。至今已數(shù)年,未復發(fā)病。

按:乳房為肝脈所循行之處,小葉增生乃屬肝郁氣滯之癥。并多伴有情緒郁悶,如臟躁癥。若除外占位性病變,且腫塊不超過核桃大,用上方疏肝理氣,加橘核、浙貝軟堅散結(jié),加青皮或川楝之類理氣藥,可以獲效。治療不能求速效,欲其漸消緩散,服藥當持之以恒,必待乳核消散之后,方可停藥。

2.4 肋間神經(jīng)痛 劉某某,男,55歲,教師,1986年3月31日就診。
病者自述右肋間邊緣疼痛,已病多時,痛處不移。檢查肝功能正常。右胸正側(cè)位片亦未發(fā)現(xiàn)實性病變。若嗜酒或氣候變化,其痛隨之加重。右腎下垂,但無腎病自覺癥狀。胃納尚可,大便稍結(jié),血壓正常,脈緩弦實,舌苔薄潤,擬診為肋間神經(jīng)痛。處方:柴胡6g,赤白芍各6g,炙甘草6g,丹參15g,香附10g,旋覆花10g,枳殼10g。服20劑后,疼痛若失。2年后訪視,一切正常。

按:肋間神經(jīng)痛屬“脅痛”范疇,其病因肝郁氣滯所致,故用四逆散稍佐行氣活血藥,可獲療效。若久痛不已,是為久痛氣滯血瘀,病入于絡,則應加川芎、桃仁、紅花之屬,加強行氣活血之功。必須指出,活血化瘀藥,以桃仁、川芎之屬,間斷使用,以免過劑,更無須用三棱、莪術、血竭、水蛭之類大破氣血,于病無益,于體有害。

2.5 睪丸鞘膜積液 許某某,男,9歲,學生。1983年10月4日就診。
患孩近半月來,左側(cè)睪丸腫大、無痛苦,偶有脹感,溺黃,大便正常,脈緩稍弦,舌苔白潤。處方:柴胡5g,青皮6g,赤芍10g,枳殼5g,川楝6g,橘核15g(打碎,先用冷水浸一宿),炒小茴5g,生甘草3g,生牡蠣10g。


二診(1983年10月15日):服上藥10劑,睪丸腫脹消退,恢復如初,癥狀基本消失。唯用手撫摸時略有脹感,其他一切正常。囑再服10劑,以資鞏固。后于1984年3月追訪,未復發(fā)病。
按:肝脈繞陰器,睪丸疾患,理應從肝議治。故以四逆散疏肝理氣,佐以行氣之小茴,軟散之橘核、青皮、牡蠣等,總以疏肝理氣,軟堅散結(jié)為主旨,一般可以取效。
2.6 慢性腸炎 周某某,女,28歲,干部,1984年4月2日就診。
病者腹痛泄瀉已近半年?,F(xiàn)癥:腹痛,左下腹部痛甚,便后尤劇,大便初硬后溏,并有里急后重感,有時大便有粘液泡沫,間或有不消化食物渣滓。脈緩而弦,舌苔薄潤。擬用:柴胡10g,白芍10g,枳殼10g,廣木香10g,神曲10g,炙甘草5g。7劑。

二診(1984年4月9日):腹痛消失,大便軟而成形,食納增加,脈緩而軟,舌苔薄潤,繼進5劑。8月間因月經(jīng)不調(diào)來診,詢及舊病未復發(fā)。
按:本案泄瀉,當是木強侮土,肝木失于疏泄,賊害脾土,以致肝脾不和而泄瀉,故取四逆散原方以調(diào)和肝脾,加廣木香、神曲溫以行氣止泄,收到近期的療效。

2.7 腹痛 吳某某,男,13歲,學生,1978年5月10日就診。
患孩因腹痛,在當?shù)赜抿?qū)蛔藥未效,后來省城就醫(yī)。在某醫(yī)院門診治療已20多天,繼之擬診為結(jié)核性腹膜炎,改用鏈霉素抗結(jié)核治療亦罔效,隨后考慮慢性闌尾炎,用青霉素治療亦未取效。最后只得以腹痛待查,轉(zhuǎn)中醫(yī)治療。詢其腹痛隱隱,時而擾臍腹痛,時而臍下兩側(cè)不適,大便不暢,2~3日一行,便軟不硬,食納量少,臉色淡而少華,舌苔薄白而潤,脈弦緩有力。細思其用驅(qū)蛔、抗炎、抗結(jié)核治療均未取效,病勢并不急,痛又不能消失,無任何陽性體征,仍屬肝脾不和,姑以四逆散加味:柴胡5g,枳殼9g,白芍9g,炙甘草5g,淮山12g,扁豆10g,廣木香3g,神曲10g。

二診(5月12日):病孩服2劑藥后,腹痛已罷,食納大增,無任何不適,家長要求當天回去,因藥只進2劑,病情雖緩解,恐不能痊愈,挽留其再進2劑,以期鞏固療效。后又服原方2劑,腹痛未有起伏,遂返回縣里。半個月后來信告之,病孩一切良好。
按:本案雖幾經(jīng)周折,仍只能以腹痛待查,以期觀察。從辨證的角度,病機仍為肝脾不和,氣機阻滯。四逆散中的柴胡、枳殼有升有降,芍藥、甘草緩急和中,加入淮山、扁豆以健脾,木香、神曲以順氣和胃,使之肝脾得調(diào),胃氣得順,故可獲效。

2.8 睪丸腫脹 袁某某,男,32歲,技術員,1994年7月20日就診。
患者述:右側(cè)睪丸腫如鴿子蛋大,腫脹發(fā)硬,附睪精索均有腫脹,手不可近,并牽及少腹腫脹不舒,兩便正常。查血象屬正常范圍。脈象弦緩,舌苔薄白稍潤。擬用四逆散加味:柴胡10g,赤芍15g,枳殼10g,炙甘草5g,青皮10g,橘核15g(打碎),荔枝核15g(打碎),香附10g,臺烏10g,生牡蠣15g,滑石15g(包煎)。7劑。
二診(8月3日):睪丸腫脹明顯好轉(zhuǎn),局部用手觸及有輕微痛感,少腹墜脹感已消失。脈緩稍弦,舌苔薄潤,仍守原方加花粉15g、忍冬藤20g,繼服7劑。8月底,病者告之,二診后服7劑,病告痊愈。

按:本病之所以從肝論治,實即據(jù)“肝脈繞陰器”這一理論。因病者血象不高,故未用清熱解毒藥。但因其睪丸硬結(jié)脹痛明顯,故在原方中加青皮、橘核、荔枝核、郁金、香附以疏肝理氣,又配合牡蠣、臺烏行氣軟堅,加滑石是合甘草取六一散意,清暑泄熱,既是時令藥,又可以忍冬藤配伍,起到清泄下焦?jié)駸岬墓πА?/p>

2.9 淋巴結(jié)炎 賈某某,男,43歲,工人,1994年4月5日就診。
病者形體消瘦、發(fā)熱不退(T 37.5℃~39℃)持續(xù)2個多月。全身淋巴腫、兩脅淋巴大如雞蛋,頸頜下兩邊有兩個如蠶豆大,腹股溝右側(cè)有一個如鴿蛋大,其它部位大小不等多個,頭部前額左側(cè)有一個為核桃大,經(jīng)某附院住院切片檢查為淋巴結(jié)炎,除外腫瘤。經(jīng)用抗炎藥、抗結(jié)核藥治療,發(fā)熱不退,飲食減少,日見消瘦。兩便正常,夜寐不寧。脈弦數(shù),舌苔薄黃略膩。擬和解表里,透達少陽。處方:柴胡10g,黨參15g,條芩10g,法半夏10g,青蒿10g,葛根15g,炙甘草5g,生姜3片,大棗3枚,忍冬藤20g,5劑。



二診(4月23日):服上藥后,大熱已罷,精神好轉(zhuǎn),飲食倍增,訴全身淋巴腫脹感有所減輕,要求繼續(xù)予以診治。視其全身情況尚好,脈緩略弦,舌淡紅、苔薄潤。改用四逆散加味:柴胡10g,赤芍15g,枳殼10g,青皮10g,郁金10g,夏枯草15g,生牡蠣15g,浙貝10g(研末沖服),貓爪草15g,天花粉15g,香附10g,囑服10劑。

病者經(jīng)兩次診療,發(fā)熱退凈,精神好轉(zhuǎn),飲食倍增,諸身淋巴已明顯消退,除腋窩部、前額部的淋巴結(jié)還有鴿蛋大,其他消退如黃豆大或消失,脈緩有力,舌淡紅、少苔,前方加橘核20g(打碎)、淮山20g、扁豆15g。

三診(5月20日):病者服上藥20多劑,形體恢復正常,體重增加,飲食正常,全身淋巴(除腋窩部還有一兩個如綠豆大,按之無痛脹外)全部消退,無任何不適,脈緩有力,舌淡潤。守上方加生黃芪15g、太子參20g,以圖益氣養(yǎng)陰。囑其隔日1劑,服20劑以鞏固之。
7月中旬,病者來訪,告謂淋巴結(jié)全部消失,一切正常。囑停藥觀察,約國慶節(jié)期間,病者來咨詢,無任何不舒,是否需進補調(diào)理。當即告之,此病為肝郁氣滯,不宜峻補,且飲食宜清淡,將息調(diào)攝為是。

按:前醫(yī)診斷與治療都是正確的。唯發(fā)熱不退,人形消瘦,應是淋巴結(jié)的炎癥所導致的消耗性發(fā)熱,使之氣虛體弱,正氣不足的緣故。從辨證思維來看,病者是肝郁氣滯,表里不和,營衛(wèi)不調(diào),故發(fā)熱反復發(fā)作,因無明顯的表證,亦無里熱結(jié)實之證,所以用小柴胡湯原方,加葛根、青蒿,取其透達于表,藥后熱退,全身情況緩解。熱退后,精神心態(tài)均得以恢復和穩(wěn)定,繼以四逆散疏肝理氣,加軟堅散結(jié)的郁金、夏枯草、牡蠣、貓爪草、浙貝、橘核等,旨在使其漸消漸散,緩緩圖功。經(jīng)3個月的調(diào)治,守方進50余劑,病告痊愈,治療中未見波折,停藥后亦未反復,前后兩易其方,可以認為辨證用藥是穩(wěn)妥的。

2.10 十二指腸潰瘍 何某某,男,49歲,干部。1995年12月10日就診。
病者經(jīng)胃鏡檢查為:十二指腸潰瘍。自覺胃脘及臍以上滿脹不舒,腹中雷鳴,大便稀溏,食納少,食之則脹甚,形體消瘦,脈細弱,舌淡苔薄潤,擬以四逆散合良附丸加味:柴胡10g,白芍10g,枳殼10g,炙甘草5g,良姜10g,香附10g,神曲15g,厚樸10g,日1劑,分2次溫服。

二診(12月18日):7劑后,滿悶脹痞的感覺全消失,腸鳴亦顯著減輕,大便成形偏軟,食欲增強,食量增加,脈緩有力,舌淡紅,苔薄潤,原方加白術10g。
三診(12月26日):7劑后,病者自謂其病如失,胃脘舒暢,食量倍增,精神好轉(zhuǎn),脈緩有力,舌淡潤如常。上方加淮山15g、扁豆15g。囑服10劑,以資鞏固。
元旦后隨訪,癥狀消失,遂以柴芍六君湯加味調(diào)冶。
按:十二指腸潰瘍屬于肝脾不和,虛寒氣滯者屢見不鮮,何緣不用六君補益,而先用四逆散合良附丸。因為脹悶不舒,理應先調(diào)肝脾,兼佐溫運行氣,俟肝氣舒,脾胃調(diào),再議補,這樣先調(diào)理肝脾,再補益脾胃,不致于壅滯氣機,失于偏頗。臨床上胃炎、十二指腸潰瘍、腸炎等胃腸功能失調(diào)的疾患,先從肝論治,再議脾胃用藥,體現(xiàn)標本先后治法的層次,頗有臨床指導意義。

2.11 咳嗽 熊某某,男,36歲。1995年10月5日就診。
患者胸悶脅脹痛,咳嗽咽癢,痰少而粘,大便干結(jié),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弦緩。處方以四逆散加味:柴胡10g,枳殼10g,白芍10g,前胡10g,桔梗10g,全瓜蔞15g,蘇葉10g,虎杖15g,北沙參15g,炙甘草5g。服4劑后,咳嗽止,脅痛平,大便通暢,一切正常而停藥。
按:咳嗽本屬肺疾,然有“五臟六腑皆能令人咳”之說,且四逆散的或然癥中亦有咳,所以排除肺之寒郁,從肝郁氣滯上逆為咳,而用四逆散疏肝理氣,稍佐前胡、桔梗、瓜蔞之屬,使肺氣通利,三焦宣暢,咳嗽自止,因而,用四逆散治咳嗽,是屬常理常法,并非旁門左道。
2.12 肝硬化 楊某某,男,45歲,教師。1993年4月10日就診。

病者有慢性肝病史,除外血吸蟲病因。B超提示:肝硬化伴中度腹水,膽囊壁粗糙,脾臟腫大。自覺癥狀:腹脹氣滯,食之腹脹更甚,肝區(qū)隱痛,大便時干時稀,小便偏少。面色晦暗,形體偏瘦,精神疲憊,腹部臍周有青筋暴露,雙手肝掌明顯,頸下有兩粒蜘蛛痣,兩下肢輕度浮腫,脈細弱,舌淡潤。病屬中醫(yī)的臌脹。緣由肝郁氣滯血瘀,脾胃不足所致。方擬四逆散加味:柴胡10g,赤白芍各10g,枳殼10g,炙甘草3g,淮山15g,扁豆15g,郁金10g,雞內(nèi)金10g,大腹皮10g,海桐皮20g,茯苓皮15g,益母草15g,旱蓮草15g,青陳皮各10g。日1劑。

二診(5月4日):服15劑后,腹脹明顯減輕,食量增加,能食能化,食后無脹痞,大便偏軟。精神好轉(zhuǎn),睡眠安靜,脈緩有力,舌淡潤。B超復查:腹水消退。守原方去大腹皮、海桐皮,加三棱、莪術各6g,白術10g。另服健脾益氣沖劑(本院自制藥品,以參苓白術散加味組成),每日1包,(含生藥15g)早間白開水沖服。

三診(7月10日):上方40劑,病者精神好轉(zhuǎn),食欲正常,睡眠安寧,形體略胖,腹無所苦,腹水未反復,大便正常,小便每日24小時量2千多ml。自覺病去七八,并能上班工作,脈緩有力,舌淡苔潤。仍守上方加減:柴胡10g, 赤白芍各10g,枳殼10g,炙甘草3g,淮山15g,扁豆15g,郁金10g,炒雞內(nèi)金10g,生黃芪15g,益母草15g,旱蓮草15g,青陳皮各10g,白術10g,香附10g,炒谷麥芽各10g。另每日服健脾益氣沖劑1包。同時,囑每半個月吃一次甲魚(將甲魚切細,文火燉8~10小時服用)旨在滋陰軟堅,輔助治療。

四診(9月10日):服上藥30余劑,B超復查,肝硬化未見腹水,脾臟縮小。偶爾有精神疲乏,四肢軟倦,其他正常,脈緩不弦,舌苔薄潤。守上方再進。
五診(12月10日):病者先后服上方40多劑,自覺身體狀況正常,無腹脹,腹部青筋暴露減少,不浮腫,面色有澤潤,脈緩不弦,舌苔淡潤。擬以四逆散合五味異功散加味:柴胡10g,白芍10g,赤芍10g,枳殼10g,黨參15g,白術10g,茯苓15g,淮山15g,炒內(nèi)金10g,炒谷麥芽各10g,旱蓮草15g,益母草15g,生黃芪15g,青陳皮各10g,郁金10g,三棱、莪術各5g。

六診(1995年2月10日):服上方30余劑,自覺身體較前壯實,少有感冒,守上方長期服用,隔日1劑,以資鞏固。1996年1月10日獲知,病者仍堅持服上藥,病情穩(wěn)定,能堅持工作。
按:本例肝硬化的治則,始終本著疏肝理氣、健脾和胃、軟堅散結(jié)、緩緩圖治的治法。并遵《金匱》肝病實脾之旨,用藥著力保護和補益脾胃,使消化吸收功能保持良好狀態(tài)是穩(wěn)定肝硬化的重要措施。至于軟堅散結(jié)藥,除用小量三棱、莪術外,它如郁金、青皮、內(nèi)金等,均取其柔中有剛。全方雖加味藥稍多,突出調(diào)治肝脾,總以不傷正氣,緩治圖功的方法,前后共服兩百余劑,未見脾胃損傷,肝陰不足。因而達到了消除腹水,脾臟縮小,肝硬化穩(wěn)定,臨床痊愈的目的。
3 結(jié)語
如上各案所述,若從歷史文獻看,僅不過是蒼海一粟。臨床醫(yī)家用四逆散者,還更廣泛。筆者體會:一是用本方必須從疏肝理氣,調(diào)和脾胃為主旨,確立其治療大法;二是應有肝郁氣滯、脾胃不和的病機,而無須拘泥于病名病種;三是應從肝與脾胃的相互關系,增加相應的藥物,以輔佐四逆散的功效,而不受“經(jīng)方”不能加減的約束。若能嚴格辨證,抓住病機,掌握治法,靈活加減,還有更多的病種都可以異病同治,取得預期的療效。

四逆散與經(jīng)方合用

王師臨證運用四逆散皆靈活變通,并主張復用經(jīng)方以成新法,用于治療復雜病證以提高療效。王師依法選方,常用四逆散復方甚多,其中調(diào)經(jīng)完帶湯(自擬名),即四逆散與當歸芍藥散復用,方從疏肝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止帶之法。因婦人以血為本,以氣為用,肝藏血,膽氣調(diào)之,肝郁氣血不調(diào)則女子易患經(jīng)、帶、胎、產(chǎn)、不孕等疾。故以四逆散疏肝解郁,當歸芍藥散滋陰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止帶,氣血調(diào)和而諸癥得消。王師亦常隨癥選加海藻、昆布、牡蠣、夏枯草、丹參、香附、烏賊骨、浙貝母、玄參、橘絡、橘核、橘葉等品,并吞服金鈴子散或失笑散治療婦人崩漏、子宮肌瘤、卵巢囊腫、子宮頸癌等,每獲良效。

四逆散乃理氣之祖方,凡遇氣郁而致突發(fā)暈厥、昏仆、胸痹、肝胃氣病、癲癇等病,王師每以四逆救急湯(自擬名)急救之。方由四逆散與桂甘龍牡湯復用,以疏肝理氣,醒腦安神為法。蓋厥陰、少陽同主疏泄,疏泄肝膽以升降氣機,疏泄脾胃以納谷進食,疏泄三焦以通調(diào)水道。若肝郁不達,膽郁化火,津液代謝失常,氣血逆亂則厥必生焉。如“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四逆散主之?!惫室运哪嫔陀眯粮蕪完栔鸶数埬禍?,用治陰陽氣不相順接、因肝郁致厥者收效頗佳。

肝脾主升,膽胃主降,病理上常相互影響。故王師常以瀉心四逆散(自擬名)以治脾氣不升、胃失和降,見脘腹痞滿、腹痛綿綿、嘔惡納呆、肢軟乏力、瀉利不爽、舌苔白膩或黃白相兼、脈弦緩,方由四逆散和半夏瀉心湯合用以宗疏肝健脾,和胃降逆之法。以四逆散疏肝解郁,半夏瀉心湯辛開苦降,健脾和胃。諸藥相伍,可使肝脾升,膽胃降,樞機利,陰陽和,嘔利止,痞利消而腹痛必自止。此方適用于肝郁所致的慢性萎縮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腸炎久治不愈等,多獲顯效。

四逆散與時方合方

王師重視經(jīng)方,但也不偏廢時方,將經(jīng)方與后世療效卓著的時方合用,也能發(fā)揮意想不到的療效,常用方如:四逆散合一貫煎、四逆散合三金湯、四逆散合溫膽湯等。

四逆散合一貫煎 厥陰之脈上系于肺,木失條達,肺失宣降,則咳喘引脅下痛,王師常以此作為診治肝郁致咳的要點,以疏肝清肺湯(自擬名)從肝治之,方由四逆散合一貫煎復用,對于咳嗽牽引脅痛、低燒、納少、舌質(zhì)淡苔微黃,脈弦細帶數(shù)等癥頗為奏效,臨床治療咳唾胸脅下痛的肺膿瘍、干濕性結(jié)核性胸膜炎以及肝腎不足的咳喘少痰、喘息性慢性支氣管炎合并肺部感染等疾病,只要辨證準確,療效較佳。

四逆散合三金湯 膽藏精汁,依肝之疏泄而出入,助飲食消化而排泄。王師用疏肝利膽湯(自擬名)以治肝郁而膽汁排泄不暢,不通而痛,痛引脅肋或脘腹,??诳嘌矢赡垦#鮿t寒熱交作,嘔吐泛酸,大便偏干,排泄不爽,舌邊紅苔膩,脈弦數(shù)等癥。方稟疏肝利膽、緩急止痛之法,用四逆散疏肝,三金湯清膽,加用瀉腑攻實之品,對于因濕熱疫毒瘀阻肝膽引起的急慢性膽囊炎、膽石癥、急慢性胰腺炎、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等,隨證加減化裁,可獲速效。

1。消化道疾病如潰瘍,胃炎,腹瀉等??砂阉哪嫔斪魑竸恿λ幱眠_到脾升胃降的作用,加減方如下:
四逆散合參苓白術散:適用于脾胃虛但寒熱不明顯者。慢性口腔潰瘍亦有效。
四逆散合厚樸人參湯:適用于脾胃虛夾濕腹脹。
四逆散合理中或良附丸:適用于脾胃虛夾寒。
四逆散合香蘇飲:適用于脾胃氣滯,消化不良。
四逆散合生姜瀉心湯:急性胃腸炎神效。
四逆散合外臺茯苓飲:適用于胃虛夾飲。
四逆散合麥門冬湯:陰虛胃痛。
四逆散加梔子黃連山查:胃熱作痛。
四逆散加藿樸四苓:除濕之劑。
四逆散加丹參因陳:肝病基本方。
四逆散加青皮吳臾當歸:肝寒少腹痛。
四逆散合當歸芍藥散加青皮元胡:腹部手術后腸粘慢性腹痛,婦女痛經(jīng)亦佳。
四逆散合失笑散:淤血胃痛。有時加百合丹參。(陳修圓的經(jīng)驗)

2。心血管疾?。?span style="color: #444444; --tt-darkmode-color: #A2A2A2;">
四逆散加瓜婁厚樸 丹參之類:治“風心病”“冠心病”心下急滿者?!痘蕽h醫(yī)學》 用“大柴胡合桂枝茯苓丸”筆者感過于激烈,現(xiàn)在行醫(yī)環(huán)境不好還是小心為妙。另外血府逐淤湯亦是個好方子我亦常用。筆者最惡現(xiàn)在的這些中醫(yī)專家教授一見心衰就用“參麥參附”早把辨證論治拋到了腦后了。

3。泌尿系疾?。?span style="color: #444444; --tt-darkmode-color: #A2A2A2;">
四逆散合豬苓湯:“尿感”最常用,“結(jié)石”可合’失笑散“療效可靠。
四逆散合六味地黃湯:曾經(jīng)治療一老婦長期病因不明尿血數(shù)劑即止。
四逆散合”消累丸“:可治療前例腺增生,婦女乳腺增生亦可,加青皮桔核之類。
但是治療腎病我沒有用過。

4。呼吸系統(tǒng)疾病:
四逆散合半夏厚樸湯:多用于有肝氣橫逆的慢性咳嗽,但是還是小柴胡用的多,因為小柴胡通長焦,四逆散偏于中下焦。注意根據(jù)寒熱虛實加減用藥。
四逆散合貝母瓜婁散:治療燥咳有效。

5。治療各種奇怪癥狀屬于現(xiàn)代醫(yī)學所說的“亞健康”者四逆散可疏暢氣機,臨床應用常見奇效。

6。治療“腫瘤”四逆散是筆者的不二法門,條達氣機改善體質(zhì),不求腫瘤消除但求帶病生存。當然要根據(jù)“證”加藥。主要是健脾,因為有“胃氣則生”。我是不用活血化淤藥的。亦很少用那些抗癌中藥。
“四逆散”因為是用散劑,因此藥量不要太大,書中說用“白飲”調(diào)服,臨床我常加“山藥”?!靶南職饧薄笔撬哪嫔⒆C的可靠證象,總之四逆散是個好方子,前人已有很多案例,大家可自己找書看看,上述是我的體會,僅供參考。

本頭條號有很多內(nèi)容只對粉絲開放,如有需要,請加關注

版權聲明:我們注重公益性分享,文章、圖片來自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如有異議,請告知小編,我們會及時刪除。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