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3月18日,一位老村長去世了。吊唁會所在之村的村口停滿了百萬級別的豪車,這些不是這位村長的顯貴親友,而是在他的帶領下騰飛致富的普通村民們。 有人攜著全家老少排隊五個小時就為看老書記最后一眼。有白發(fā)蒼蒼的老人站在書記遺體前默默流著眼淚久久不愿離去…… 這位在任47年的老村長將一個最初面積只有0.98平方公里,人口僅2000多人的貧困農村,建設到如今面積35萬平方公里,人口多達5萬人的“天下第一村”。這位“老村長”就是吳仁寶,而這個村,則是神話般的“華西村”。 以村的名義成立上市集團,旗下擁有八大公司、40多億固定資產、100多億年銷售額,這是華西村的現狀。 華西村早在1988年全村GDP就首次過億,對于農村來說這在1988年是完全令人難以想象的。即便是三十多年后的現在,隨便一個農村都遠遠無法達到這個目標。而這一切的令人稱奇卻是早在吳仁寶上任之初就已埋下伏筆。 結合實際 初嘗甜頭1961年,吳仁寶上任之初全國上下剛從“三年自然災害”的陰影中脫離開,正處于溫飽都是奢求的狀態(tài),人均口糧只有每日半斤。 當時的華西村耕種總面積加起來不過800來畝,還被溝壑土坡等自然地理環(huán)境分割成大大小小1300多塊,難以整合,難以耕種。 吳仁寶明白,這些僅有的資源如果不進行一系列的改革是完全無法讓村民們吃上飽飯的,更別提脫貧了。于是吳仁寶當即在心里定下了目標:先讓大伙能填飽肚子! 當時因為農業(yè)奇跡“大寨村”的帶頭作用,全國上下都興起“農業(yè)學大寨”的風潮,吳仁寶知道這就是他可以努力的方向。 他帶領全村的青壯勞動力開始平整土地,每天天不亮起來干活,干到天黑,第二天天不亮又起來干活。填坑、平土、插秧、割稻,吳仁寶書記都是一把好手,二十四節(jié)氣這樣的農民寶典也爛熟于心。 他常年忙碌在田間地頭,不把自己當領導,只覺得這也是他作為村民的一部分責任。 在吳仁寶書記的帶頭作用下,村民們起早貪黑的實干得到了回報。在第二年,華西村的水稻畝產提升到了每畝1050斤,人均收入比起之前增加了40元。這樣的產量和這樣的收入提升在當時那個饑荒的年月幾乎是有如神助了。 在之后的日子里,吳仁寶也沒有對眼前的一點小成績驕傲自滿,而是制定了在當時看來更加宏偉的目標。 到了1964年,吳仁寶帶領華西村的村民開始邁出了《十五年規(guī)劃》的第一步。 吳仁寶預計用15年的時間將全村土地進行全面的整合和改造,目的在于要讓田地實現結合科學手段成為高產大田。 又是日復一日的田間地頭的耕耘,在目標逐步實現的時候吳仁寶這時候停下來開始了思考——就算田地再高產,也就是人人吃飽飯再能賣點余量換點錢,是遠遠無法致富的。 到了1969年,《十五年規(guī)劃》進行五年后,在計劃穩(wěn)步上升的過程中吳仁寶深思熟慮得出一個結論:無農不穩(wěn),無工不富。他作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農業(yè)工業(yè)兩手抓。 要知道:當時的1969年,“興無滅資”“斗私批修”可是席卷了全國上下,私自發(fā)展工業(yè)這種“資本主義作風”的行為在當時被發(fā)現了可是要闖大禍的。 但是,吳仁寶深知,憑著華西村的歷史條件和現有條件,要實現致富光憑提升田地畝產那是一百年也難以富起來的。為了全村的父老鄉(xiāng)親,他必須冒這個險。 說干就干,就在同年,吳仁寶偷偷的從田地計劃中抽調了20個青壯勞動力,開始在村里“偷偷”辦起了五金廠。 他們怕外面有人發(fā)現,在五金廠建筑工地周圍圍上了一圈高高的磚墻,又怕叮叮當當的聲音引起別人的注意,于是只在沒有外村人來往的時候悄悄動工。 有一次恰逢上面領導下來檢查,正在五金廠忙活的村民們慌了,吳仁寶說“現在全部去田間干活”,說著大伙一起趕在領導到來之前又加入了田間地頭的干活大軍里。 不隨大流 乘風而上時間一轉眼來到了1972年,從1964年開始動工的大田現代化改造整合工作,即《十五年計劃》提前八年迎來了完工。 經過全村上下7年起早貪黑的努力,1300多塊坑洼不平難以耕種的田地變成了400多塊能排水、能蓄水、能自動灌溉營養(yǎng)豐富的高產量大田。而五金廠也在偷偷的運轉著,用吳仁寶的話說就是“悶聲發(fā)大財”。 1978年,五金廠在悄摸的運作中被人“點”了,上級了解了情況之后大手一揮,華西村五金廠開始光明正大的掛牌運營。 同年,華西村盤點全村資產,全村共同享有的固定資產100萬元,銀行存款也有100萬元,另外還囤有夠全村人吃上三年的屯糧。這之后,200多戶社員全部搬進了新蓋的瓦房。 初嘗到了甜頭的吳仁寶知道,當初決定興農重工的方案對于華西村來說就是一條正確的路,只要膽大心細,帶領全村經濟騰飛絕不是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夢。 但就在這時候,中央的一紙指導批文下來了,全國上下開始實行包產到戶。所謂包產到戶也是在農業(yè)上做功夫,已經看到辦廠成功的吳仁寶知道,自己還是要堅持已經摸索出的適合華西村的路,所以跟全國大局勢反道而行。 吳仁寶安排了30個人全權負責田地部分,其余人繼續(xù)辦廠。 1978年五金廠光明正大掛牌后,吳仁寶又不顧中央精神的指導,繼續(xù)帶領村民蓋起了塑料紡織廠。五金廠每年會給村民分紅,紡織廠就是在吳仁寶的勸說下,全村人一人出2000元建立起來了,從這以后,華西村全村進入“村民股份制”,一切收益村民年年分紅。 這樣的良性循環(huán)下,華西村陸續(xù)興辦起了冶金廠、銅廠、鋁材廠等以金屬紡織為主的大大小小40多個廠。1980年,華西村GDP首次破億元,成為全國第一個“億元村”。 但是,真正讓吳仁寶帶領大伙扶搖直上還是在1992年。 吳仁寶有一個習慣,每天都會準時收看新聞和各種報刊,以了解中央的政策,預判局勢。1992年,鄧小平同志在新聞中發(fā)表南巡講話,里面的一句話引起了敏銳的吳仁寶的注意,“改革開放,膽子要放大一些”這句話,讓吳仁寶當天思考咀嚼到深夜。 在從前,知道吳仁寶的人都知道這個老書記是謹慎第一,而且絕不允許村里的產業(yè)有債務,如果資金不夠寧愿先花時間累積。外來的合作商們也是必須付現不允許賒賬,但是這一夜,吳仁寶思來想去,終于做了一個決定。 預判局勢 乘勝追擊當天凌晨三點,吳仁寶在全村召開緊急會議,在說了自己的看法和判斷后決定從現在開始借貸所有能網羅的資金,囤積建筑原材料。 當時的村民們很不解,一個平時作風那么保守的老書記怎么在這個前路還不明確的時候會做下這樣大膽的決定?就不怕一錯終身名譽毀嗎?要知道華西村的名譽這可是全村乃至全國優(yōu)秀模范村的名譽啊。自信的吳仁寶拍拍胸脯說,大伙跟著我放心干! ![]() 接下來幾天,報紙上的一些領導講話的報道更加堅定了吳仁寶成功的心,他從這些講話中揣摩出了這個改革開放熱潮的前景,另一邊的借貸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光他自己就以個人名義向無錫市鎮(zhèn)府借貸了1000萬元…… 短短的一個月后,市場證實他的判斷,一個月前收購時還700多元的原材料漲到了2000多元。6000多元的鋁錠足足翻了三倍,這一番操作下來,短短的幾個月吳仁寶便帶領華西村全村凈賺1個億。 ![]()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華西村也在吳仁寶的帶領下抓住了一個又一個超前時機而不斷發(fā)展著。 吳仁寶書記不會放過任何一個增加集體創(chuàng)收的機會,華西村成名后,來村里取經交流的各級領導各單位同志不斷增加,吳仁寶又帶領村里修建了大大小小的“山寨”名建筑,實業(yè)從這里開始又與旅游完美結合了。 1994年,涵蓋旅游業(yè)、服務業(yè)、金屬業(yè)的華西集團正式成立。 1999年7月,華西村股票在深圳股票交易所掛牌上市,一個村莊的上市也開創(chuàng)了行政單位上市的先河,這就是在當年各個大小媒體爭相報道的“中國農村第一股”。 在吳仁寶的付出和耕耘下,華西村村民從原來的50多元增長到近10萬元,全村集體經濟從不足6萬元增長到500多億元。 ![]() 吳仁寶書記并不把這些成績看作是自己的個人成績,認為時全村人一起努力的結果,而自己,不過是剛好領了個隊。就像他想帶領全村人致富一樣,他也想更多貧困地區(qū)的老百姓都能富起來。 他積極的宣傳傳授自己的經驗,還親自帶隊去了黑龍江寧夏,開墾荒地上千畝,興辦了幾十家企業(yè),讓當地的貧困農民也走上省外華西村的致富道路。 ![]() 2003年,吳仁寶辭去黨委書記的職務。一直到去世之前,他還堅持著每天收聽新聞閱讀報紙的習慣,他想知道,明天的路會通向何方。 就如他幾十年來一個又一個高瞻遠矚一樣,他從一些別人注意不到的地方去揣摩深意,又從自己謹慎的大腦里提取規(guī)劃,就這樣,鑄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 ![]() 有人說,吳仁寶是作秀,全村都住大房子他不住。吳仁寶說,如果能做一輩子那就是真的。在新中國的歷史進程中,總有一些被稱為神人的人。 在戰(zhàn)場上、在社會中、在發(fā)展歷史里,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一種極致的利他主義精神,他們不為名,不為利,僅僅是感同身受了他人的苦難,想要他人不再遭受苦難。為此,他們可以奉獻自己的青春年華與所有的熱情似火。 然而,世界上是沒有神人的,有的只是一個個平凡而又偉大的普通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