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我們傳統(tǒng)印象中,商取代夏,與此后唐亡隋,明滅元并無二致。簡而言之,就是兩個王朝之間的較量。 不過,事實有可能不是這樣。 商滅夏的過程,因為史料的匱乏,我們很難窺其全貌。只能從《史記·殷本紀》、《孟子·滕文公下》的只言片語中,了解部分信息。 在這些史料中,商滅夏的過程是這樣的:夏朝有一個附屬國,叫做葛國。這個國家的君主,不恭順祖宗,不對先人祭祀,惹怒了商部族的首領湯,他派兵剿滅了葛國。而就在這個過程中,湯又聽聞了夏王桀也是一個荒淫無道的人,他的諸侯昆吾氏已經(jīng)拉起了反夏的旗幟。 湯于是決定趁夏朝內(nèi)亂之際,滅了夏桀。在伊尹的幫助下,湯從掃除夏桀的附屬國入手,經(jīng)過多次征戰(zhàn),終于在鳴條一戰(zhàn)擊潰了夏軍。桀在兵敗之后,跑到了南巢,沒幾年就死了。湯順利地登上了王位,開創(chuàng)了商朝六百年的基業(yè)。 歷史上果真如此嗎?本著“盡信書不如無書”的信念,學者們對商滅夏的過程進行了研究。首先可以明確的是,交戰(zhàn)的雙方,夏桀和商湯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根據(jù)郭沫若先生的考究,在甲骨文中,湯也被后人稱之為“唐”“武王”。 其次,商和夏之間的戰(zhàn)爭性質(zhì)是什么?從《史記·殷本紀》等資料中來看,商似乎是夏的屬國,換句話來說,湯是桀的一個諸侯。但從甲骨文所反映的內(nèi)容來看,夏和商之間的關系,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上下級關系,而是平等的關系。夏朝的力量,只能局限于核心區(qū),也就是豫西晉南,出了這片區(qū)域,夏朝就鞭長莫及了。而據(jù)歷史學家考證,商朝的活動范圍在如今的山東、河南一帶。比如,商丘很有可能就是商部落的發(fā)源地,而曹縣則被認為是湯的首都亳所在地。很顯然,在當時的條件下,夏王朝的政令是很難達到商部族的活動范圍。商部族在政治上是獨立的。 此外,《尚書》中的《湯誓》,也能證明夏商之間的平等關系。 王曰:“格爾眾庶,悉聽朕言。非臺小子敢行稱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今爾有眾,汝曰:'我后不恤我眾,舍我穡事,而割正夏?’予惟聞汝眾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今汝其曰:'夏罪其如臺?’夏王率遏眾力,率割夏邑。有眾率怠弗協(xié),曰:'時日曷喪?予及汝皆亡?!牡氯羝?,今朕必往?!?/span> “爾尚輔予一人,致天之罰,予其大賚汝!爾無不信,朕不食言。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戮汝,罔有攸赦。 《湯誓》是湯伐夏之前的誓文,相當于戰(zhàn)前動員。湯在發(fā)言中,絲毫沒有以下犯上的口氣。像他所說:“予惟聞汝眾言,夏氏有罪,予畏上帝,不敢不正”,言下之意便是,自己起兵的原因是因為聽夏民訴說了夏桀的罪過,若不起兵,“上帝”便會怪罪。這種言論并不是以臣伐君的調(diào)子,而是兩個敵國之間的措辭。此外,在《湯誓》的文辭中可以看出,商部族的臣民并不贊同湯征夏朝,認為這事與他們無關,這也證明了夏與商之間的平等關系。 綜上所述,我們不難得出結論,商滅夏并不同于此后的內(nèi)部的王朝更迭,有點類于“國際戰(zhàn)爭”。不過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當時的“國家”并沒有完全形成,湯所建立的商王朝仍具有氏族公社時期的色彩。比如夏民對于商湯的到來是擁護的,并沒有做亡國奴的感覺。因此,準確的來說,商湯滅夏,仍是氏族之間的混戰(zhàn)。 埃及出土5000年前文物,西方學者:蚩尤之戰(zhàn)!中華文明發(fā)源于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也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國度,從木乃伊,金字塔到獅身人面像,各種壁畫無不充滿著神奇的氣息。隨意翻開一本《世界未解之謎》,埃及絕對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比如木乃伊保存之謎,金字塔建造之謎,獅身人面像建造之謎等等。關于金字塔還有很多難以解釋的現(xiàn)象,比如放進金字塔的東西不會腐壞,第一批進入金字塔的科學家們無故迷失等等,因此埃及是一個有著豐富歷史故事的國家。 因此埃及也成為一個考古學家無比向往的地方。據(jù)考古學家們研究發(fā)現(xiàn),距今6000多年前,古埃及文明就已經(jīng)初步形成,不過那時的古埃及文明還屬于早期文明,是以部落的形式維持的,還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國家。埃及被統(tǒng)一成一個國家得益于一位優(yōu)秀領導者的出現(xiàn),據(jù)古埃及神話記載,這位領導者叫美尼斯,距今已有5100多年的歷史。 據(jù)記載,美尼斯一共在位62年,他實行的各項措施都得到古埃及人民認可,他本人也深受自己所統(tǒng)治的臣民的擁護和愛戴。然而令人奇怪的是,研究古埃及的考古學家很長時間以來,都沒有找到有關于這位偉大的統(tǒng)治者的歷史遺跡,他仿佛在歷史中蒸發(fā)了似的,只存在于各種民間神話傳說之中。直到19世紀末,考古學家們才終于在埃及南部發(fā)現(xiàn)一批與美尼斯相關的文物,這批文物被證明大約存在于5100多年前,考古學家們認為這批文物當時正是用于祭祀美尼斯。 這批文物中有一件盾形石板,名為納爾邁調(diào)色板。然而也有西方的一些學者從這塊石板認定中華文明就是古埃及文明,而這塊石板恰巧記錄的時間距今也是5100多年前,當時中國的炎黃和蚩尤之戰(zhàn)的場景。他們認為石板上的人從左至右分別是炎帝,黃帝和蚩尤。那位高大且手拿權杖手里提著一個人的就是軒轅黃帝,而被他提著的就是蚩尤。稍遠一點的地方站著的,有著兩只牛角的人正是傳說中“人身牛首”的炎帝。因此西方學者認為:“從蚩尤之戰(zhàn),證明了中華文明源于埃及之說?!?/p> 中國學者和專家們就這種無稽之談多次辯駁,認為某些西方學者的這種觀點完全就是無中生有,歷史巧合并不能證明歷史,不能僅憑想象就認為這是歷史事實而把它當做歷史真實情況來講。何況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脈絡清晰,本身已經(jīng)相當完整,沒有任何外來的痕跡,中國國內(nèi)考古也沒有任何和古埃及相關的考古發(fā)現(xiàn),因此更可以斷定中華文明西來說完全是無稽之談。 從這件文物本身,很多考古家對這種說法也是有所回擊。這塊調(diào)色板上的圖景色彩濃厚,一些細節(jié)就體現(xiàn)出明顯的差別,比如圖中美尼斯所帶的王冠上就有代表上下埃及的白冠和紅冠,顯然是古埃及統(tǒng)一的象征。這一文物所載的也正是美尼斯統(tǒng)一埃及的場面,這也是大部分考古學界的公知。 |
|
|
來自: xianfengdui111 > 《經(jīng)營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