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次我們?yōu)榇蠹医榻B了一下秋燥對人體的影響以及具體表現(xiàn),想回顧的朋友可以點擊下方鏈接查看。 今天,我們來詳細的聊聊秋燥的應對之法。 首先,“燥”并不是只有一個狀態(tài),它會隨著溫度的變化形成涼燥和溫燥,所以,一味的使用秋梨膏、燉梨湯并不算正確的潤燥方式,我們還是要仔細分析,對癥下藥的。 涼燥 初秋與深秋,多為涼燥,涼燥是因為受涼而引起的。初秋的時候,天氣從夏天進入秋天,人們由熱到?jīng)?,會感覺比較明顯,到了深秋,天氣徹底冷了,也會感覺明顯。另外,秋季的早晚很涼,如果不注意保暖,就容易受寒,感受涼燥。 如果涼燥嚴重了,則會引起外感,臨床表現(xiàn)初起頭痛、身熱、惡寒無汗、鼻鳴鼻塞,類似感受風寒,但是同時伴有津液不足,干燥的現(xiàn)象,如鼻腔里面特別干,甚至會有流鼻血,有的患者是有鼻涕,但是非常清稀,同時唇燥咽干、干咳連聲、胸悶氣逆、皮膚干燥、舌苔薄白而干等癥,是肺受寒燥之邪、津液耗損而出現(xiàn)的寒燥癥狀。 中醫(yī)調(diào)理涼燥引起的外感病,往往用吳鞠通的杏蘇散,這方子大致是: 蘇葉、半夏、茯苓、前胡、杏仁各9g,苦桔梗、枳殼、橘皮各6g,甘草3g,大棗3枚。 杏蘇散 其中,蘇葉和前胡是散寒宣肺的,橘皮和半夏,茯苓可以祛除寒濕,因為吳鞠通認為寒邪閉肺,會有水飲停留,祛除水飲可以恢復肺胃的陽氣,同時甘草和桔??梢韵蛏祥_通肺氣。 對于涼燥,我們要采用的是溫的方式,讓身體溫暖起來,讓陽氣重新回到體表,使得津液疏布,就可以恢復正常的。所以,此時萬萬不能用涼潤的辦法,會適得其反的。 溫燥 溫燥的原因是秋天太陽足,因為秋天很多濕氣收斂了,空氣穿透性變得強,很容易出現(xiàn)秋高氣爽,萬里無云的情況,此時的太陽就顯得格外的毒,如果久晴無雨,秋陽以曝,燥與熱合,則發(fā)為溫燥。一般,在中午的時候是最容易感受溫燥的。 溫燥臨床上表現(xiàn)初起頭痛身熱、干咳無痰,或者咳痰多稀而粘、氣逆而喘、咽喉干痛、鼻干唇燥、胸悶脅痛、心煩口渴、舌苔白薄而燥、舌邊尖俱紅等癥,是肺受溫燥之邪,肺津受灼而出現(xiàn)的燥熱癥狀。表證偏風熱,津虧較重,甚至化熱傷絡,胸痛咯血,舌紅苔黃,脈細數(shù)。 此時,中醫(yī)會用一個方子,叫桑杏湯,也是吳鞠通的,方子大致是: 桑葉、浙貝母、香豉、梔皮、梨皮各3g,杏仁4.5g,沙參6g。 桑杏湯 其中桑葉清宣燥熱,透邪外出;杏仁宣利肺氣,潤燥止咳;豆豉辛涼透散,助桑葉輕宣透熱;浙貝母清化熱痰,助杏仁止咳化痰;沙參養(yǎng)陰生津,潤肺止咳;梔子皮質(zhì)輕而入上焦,清泄肺熱;梨皮清熱潤燥,止咳化痰。 對于溫燥,我們要用清熱透熱的方法,但是此時同時必須配合滋補津液之品,比如生地、玄參、石斛、沙參等,用上以后,津液得以補充,身體才能得以恢復。另外飲食上,可以吃些滋陰潤肺的食物,比如芝麻、核桃、糯米、蜂蜜、雪梨、甘蔗等。 這涼燥和溫燥,差別還是挺大的,相信大家也對秋季的“燥”有了新的認識,那么你是何種燥?該用什么方法?行動之前一定要多思索一下哦! |
|
|
來自: 為什么73 > 《天下無疾--得-正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