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部分護士的一生是這樣度過的: 誤打誤撞選擇護理專業(yè),進入學校讀書,經(jīng)歷無數(shù)考試,畢業(yè)后找到一家醫(yī)院,臨床工作,結(jié)婚生子,一邊帶娃一邊參加無數(shù)考試,上不動夜班,行政班,退休。 每一個步驟都有固定的時間節(jié)點,如果你錯過了任何一個,就會被貼上“離經(jīng)叛道”的標簽。 這些時間節(jié)點,因為被大部分人所認同且接受,所以它們有一個名字叫做:社會時鐘”。被用來描述個體生命中主要里程碑的心理時鐘。 就像永遠也擺脫不了的父母催婚催娃,正是父母認為孩子需要在特定的時間完成特定的社會活動。 但是,在護理行業(yè)里,也有許多不遵守“社會時鐘”的人。 他們可能在臨床工作了之后選擇辭職讀書,有些在孩子讀小學的時候自己去讀博士,有些放棄了臨床的穩(wěn)定在三十而立的年紀選擇外企充滿挑戰(zhàn)的工作,也有四十多歲的時候在為國際護理會議上能流利發(fā)言而苦學英文。 “你為什么還不結(jié)婚?” “孩子都有了你還要出國讀書?” “這么大年紀了你還想讀博?” 當我們違背所謂的“社會時鐘”時,無數(shù)的質(zhì)疑和指責就會撲面而來。會接受來自于父母,同事,朋友的壓力,以及更多的,是自己內(nèi)心的拉扯與焦慮。 對于自我人生掌控感的追求,對未來的焦慮,倔強的掙扎變成了這些努力打破“社會時鐘”的人的最后一道防線。 “當我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的時候,” “我是幸運的。” 在英國讀書時,我有一位來自印度尼西亞的同班同學。她比我大十歲,在臨床工作了很多年,有愛他的老公和一個可愛的寶寶,拿著政府為數(shù)不多的獎學金名額來英國讀書。 我特別佩服她,在當媽媽后還有勇氣出國學習。她告訴我說,她非常幸運,因為政府給護理的資助名額特別少,雖然出來讀書要面臨很大的困難,但是人生是自己的,一切都值得。 她當時說了一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當我擁有選擇的權(quán)利的時候,我是幸運的?!?/span> 當時我們班上有三位來自印尼的同學,他們都非常努力,常常在各種科目中拿到最好的成績。我很難想象,他們都已經(jīng)三四十歲,而且身上有來自家庭,年齡甚至是來自于政府和國家的壓力,但他們都格外勇敢。 其實這種情況在我的同學中非常多,大部分來讀研的同學都是在臨床上工作了很多年,克服著與愛人孩子暫時分離的痛苦,飄洋過海來讀書。 那個時候我好像突然明白,其實社會并沒有給我們某種限定,很多人都在選擇自己的生活,大部分時候都是我們自己限制了自己。 “人總該有點為之熱血的事情,” “才有真正活著的感覺”。 “我媽給我花了十萬塊錢,讓我進當?shù)厝嗣襻t(yī)院,田老師可是我不想去,我想去讀研?!?/span> 這是我的一位學生給我發(fā)的信息,她考上了護理研究生,家人卻覺得對護理來說學歷無用,非要讓她選擇當?shù)蒯t(yī)院的工作。 家長覺得二十多歲的年紀必須要趕緊找個穩(wěn)定的工作,立業(yè)成家,結(jié)婚生子。 “研究生畢業(yè)有什么用?到時候一樣要找工作?!?/span> 學生告訴我,她非常明確自己的目標,因為自己喜歡科研,而且深知提升學歷的重要性,所以她希望先讀研后再進入臨床工作,之后有機會再去讀博。 “我不想在臨床上做一個只會重復(fù)體力勞動的護士,我想做一個有專業(yè)能力有思想判斷的護士。我想學習,想提升,人總該有點為之熱血的事情,才有真正活著的感覺。” “社會時鐘”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大部分人之所以循規(guī)蹈矩的按照這個時鐘按部就班的生活,是因為它可以最大概率上給我們一個穩(wěn)定的生活。 但并不代表每一個人都應(yīng)該按照這個既定的時鐘生活。 “時代賦予了我們更多的可能性。” 大二的時候,我坐在學校實驗樓后的長椅上,在本子上寫道, “我喜歡分享,喜歡拍照片; 大家說我的聲音好聽,我能不能去當電臺主播; 我還喜歡寫字,有生之年希望可以出本書… 但我怎么從護理跳到這些我喜歡的方向呢?” 這個問題困擾了我的整個大學生活。 這么多年過去了,我并沒有變成攝影師,也沒有當上電臺主持人,更沒有寫書出書。 但神奇的事情發(fā)生了。 現(xiàn)在的我通過寫公眾號文章,每周用文字和大家交流;在為護理同行上課的時候,大家也都夸我聲音好聽;而喜歡拍照的特點又讓我可以自己做好看的文章排版和課程宣傳圖;采訪護理同行和組織線上分享會,更讓我發(fā)揮了自己愛聊天愛分享的特質(zhì)。 每一件事情好像冥冥之中就有了關(guān)聯(lián)。 時代賦予了我們更多的可能性。 技術(shù)的發(fā)展和信息的共享,為我們提供了更多職業(yè)發(fā)展的可能。我們可以去國外做旅行護士,可以做護理媒體人,也可以做護理門診工作室。 自我實現(xiàn)途徑多樣化的背后,正是這個行業(yè)的多元化,和社會的多元化發(fā)展。 在國外,臨床上不乏六七十歲的護士。 年齡和“社會時鐘”也從來不能局限我們的腳步。 我們可以慢慢來,沒有人知道哪一種選擇才是正確的。 可以確定的是,每一個人都可以選擇屬于自己人生的節(jié)奏。 就像我最喜歡的一位博主祝羽捷,她曾是國內(nèi)時尚第一刊《時尚芭莎》的總監(jiān),卻在如此輝煌的人生黃金時刻辭職,赴英國圣馬丁學院留學,成為了旅英作家,策展人,拍紀錄片,也告訴大家原來還可以選擇這樣的生活。 人生的美妙之處在于, 唯有自己可以掌控自己的一生。 文章的最后,我們邀請每一位想要打破“社會時鐘”的護理同行,來免費參加本次【護理原力線上分享會】 Tessie會為大家分享關(guān)于護理出國讀本/讀研/讀博/短期交流/工作的詳細內(nèi)容。 出國目的,國家及學校選擇,申請要求與途徑,費用與成本,回國發(fā)展等問題都會為大家傾心解答。 分享會時間: 本周四(9月12日)晚20:00(可永久回聽) 掃下方圖片二維碼免費參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