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行 日記 尋找人生最華美的奢侈,最燦爛的自由 摩洛哥是我所到國家中色彩最艷麗的國度,又因為濃重的宗教色彩,給她披上了神秘的面紗。雖然是三年前的旅行,但是因為如此與眾不同,所以還是想靜下心來重溫一遍。 飛渡 我們從美國西海岸飛到摩洛哥需要在美東的費城和西班牙的馬得里各停留一次。從家門口出發(fā)開始計時直至抵達摩洛哥的馬拉喀什機場,總共25個小時,算是史上耗時最長的一次飛行。雖然是早春二月,但是走出機場陽光明媚,曬在身上暖洋洋的。這里的氣候像極了南加,日夜溫差大,白天氣溫很溫和。 Riad 據(jù)說來摩洛哥如果只有時間去一個地方,就得去馬拉喀什。馬拉喀什是摩洛哥最活躍最具代表性的中世紀(jì)古城,是四大皇城之一,又被稱之為紅城。在馬拉喀什我們選擇住在麥地那(Medina)里的Riad,類似于北京胡同里的四合院或者上海弄堂里的石庫門,建筑風(fēng)格獨特。我們選的Riad 離非洲最大最熱鬧的集市場只有3分鐘腳程,出來是人聲鼎沸,進去是細(xì)語無聲,雖然院子不大,但非常干凈整潔,一樓庭院的地板被刷的都照得出人影來。 餐飲 摩洛哥的國茶是薄荷茶。薄荷茶的標(biāo)準(zhǔn)是5茶匙糖1茶匙茶,得多對點水才不會甜的發(fā)膩。 摩洛哥的國菜叫塔吉鍋,類似中國的小砂鍋,肉類,蔬菜和李子一起燉爛,噱頭就在于塔尖形的鍋蓋。第一天吃很新鮮,連續(xù)吃了一個星期,再好吃的食物都會吃膩。 城區(qū) 記得看到某份雜志的排名,馬拉喀什是2017年全世界最值得到訪的城市前三名之一。她的地理位置也很重要,是南北分水嶺,她的北面是阿拉伯語區(qū),南面是伯伯人(Berber)語區(qū),同時還混雜著法語和西班牙語。摩洛哥本身被稱為歐洲的后花園,是阿拉伯穆斯林基督教并存的國家。據(jù)馬車夫介紹,馬拉喀什的猶太人區(qū)也住著穆斯林人,而且兩種宗教的人相處很和睦。下午騎著馬車逛了新區(qū),猶太區(qū)再回到老區(qū),滿眼紅色土墻。
德吉瑪廣場
馬拉喀什的德吉瑪廣場是摩洛哥最繁忙的市場,每天狂歡到午夜。這里有雜耍的,舞蛇的,繪印度紋身的,做各種買賣的小攤小販,有里三層外三層看熱鬧的吃瓜群眾。在布滿當(dāng)?shù)厥止に嚻窋偽坏恼镏写┧?,挑?zhàn)自己的方向感,同時空氣中彌漫著馬糞,尿騷,印度香,皮制品氣味的混合,更引起嗅覺末梢的興奮。就這樣一個大雜燴,是整個馬拉喀什的中心,是最接地氣的地方。
第二天黃昏再次回到集市,找了個二樓能看到全景的茶館,點了一份薄荷茶,要了一份點心,靜靜地等待夕陽西下,余暉浸染著整個集市,直到陷入生機勃勃的夜幕中。
本約瑟夫神學(xué)院
位于馬拉喀什的本約瑟夫神學(xué)院是北非最大的神學(xué)院之一,建于1565 年,除了神學(xué),還教授文學(xué),科學(xué)和歷史等領(lǐng)域的知識,最多可容納800名學(xué)生。走進學(xué)院,中央有個開闊的庭院和倒影池,東西兩邊是開放式的走廊,上下兩層是學(xué)生宿舍。建筑構(gòu)造極為對稱,奢華的雕花與馬賽克裝飾無不彰顯神學(xué)院在阿拉伯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
馬若雷勒花園
20世紀(jì)初期,法國畫家杰克馬若雷勒(Jacques Majorelle)在馬拉喀什定居時,買下了這塊土地。按照自己喜好打造了這座阿拉伯式的印象派花園。 后來一次偶然的參觀讓法國時尚大師伊夫圣羅蘭(Yves Saint Laurent)愛上了這座花園,于是在1980年買下了它,并在原本的基礎(chǔ)上融入了設(shè)計師自己的創(chuàng)作元素,走在花園里無不被這藍(lán)色的基調(diào)所淹沒。
![]() 下一站再見 see you at the next stop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