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朋友,我是濤聲依舊。 校園欺凌現(xiàn)象會威脅到在校園里的每個孩子,國家對校園欺凌專門立法,可見對此類現(xiàn)象的高度重視,我們期待校園欺凌可以得到有效治理。 但是,實事求是地說,對于校園欺凌,很多時候老師們也無能為力,因為很多校園欺凌大多是在老師們視線之外發(fā)生的。 但是,有一個人卻讓一所學校的校園欺凌得到了極大的改觀。幾年之內(nèi),他所在的學校校園欺凌現(xiàn)象減少了90%還多,就連校園里同學之間嘲弄他人的現(xiàn)象也減少了一半以上。 那么,我們不禁要問,這是一個什么人?他做了什么?有什么高招可以讓我們借鑒? 且聽我細細道來: 斯坦.戴維斯是一位美國的心理咨詢師,他開發(fā)了一個應對校園暴力的項目。 這個項目一方面幫助那些被欺凌的對象學會更多的社交技巧,讓他們交到更好的朋友;另一方面,讓被欺凌者在學校得到保護,更為神奇的是,保護他們的,正是以前欺負欺負過他的人。 而這一切之所以能夠效果顯著,是得益于他致力于一種思維模式的培養(yǎng)。 我們來看看他們是怎么做的: 他們致力于改變校園里喜歡評判他人的氛圍,在嚴格強調(diào)紀律的同時,不會對施暴者本身進行評判,不會直接指責他們的個性。相反,他卻讓這些人感到,自己每天在學校里都受到歡迎。 聽起來這有些不可思議,這種方式有效嗎?這不是縱容嗎?這不是助長了施暴者的囂張氣焰嗎? 不要著急,我們再繼續(xù)往下看: 老師們被要求,對那些有施暴傾向的學生特別關(guān)注,尤其是對他們每一次的進步都給予表揚。 比如:“我發(fā)現(xiàn)你最近都沒有打架,很顯然,你正在努力與同學好好相處”;“我看到你在幫助那個同學,這讓我很欣慰?!?/p> 老師們努力引導施暴的學生意識到,他們這種沒有打架的行為,或者幫助他人的行為,正是他們提升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好的一部分。 當然,有些施暴者可能并不這么認為,畢竟這些人不是那么容易改變的。但是,令老師們都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這些人竟然在老師和同學們這種引導下,漸漸開始向這個變好的方向努力了。 現(xiàn)在,我必須說一下這些做法依據(jù)的理論了。 評判學生的行為,而不是評判他的人格或個性,并且相信施暴者也同樣會變得越來越好,這就是運用了卡羅爾.德韋克所發(fā)現(xiàn)的成長型思維模式的方法。 這種方法改變了老師和學生交流的方式,老師們用以前不一樣的方式給了這些學生出乎意料的反饋,并且收到了積極成效。 研究表明,那些校園里的施暴者,背后都是家庭教育的受害者,他們并非天生就是霸凌者,老師有能力讓他們也能實現(xiàn)自我成長。 我們來看一個真實的案例: 安迪經(jīng)常被人欺負,老師寫了一封信,是寫給奧迪班里那個小惡霸的。 老師在信里說: 親愛的杰夫: 安迪的母親告訴我,他的兒子這一年過得非常不開心,他受人欺負,被人排斥,這讓他感到傷心和孤獨。我非常關(guān)注他,也關(guān)注這種現(xiàn)象。 你是班里同學的領(lǐng)導者,所以我覺得可以問一下你的意見,我認為你能夠?qū)κ芎φ哒宫F(xiàn)出同情心,這是很珍貴的品質(zhì),請給我回信,告訴我,你建議我們?nèi)绾螏椭驳稀?/span> 注意,這封信是老師寫給班里那個愛欺負同學的孩子的。 我們一定很好奇,這個被老師信任,并且老師都向他征求意見的原先的施暴者,面對這樣一封信,會怎么想? 如果他還良知未泯,會怎么做? 每個人都有向善之心,人人可以通過致良知修煉成為圣人,這是王陽明的思想。雖然那些美國的老師們可能沒有讀過王陽明,但是,卻不自覺地相信了這一點。 事實上,這些以前霸凌的孩子,在老師真誠的打動下,尤其是在成長型思維模式的引導下,漸漸成了以前欺凌對象的保護者,因為他給老師的建議就是,自己可以承擔日保護弱小者的責任。 當這樣的風氣漸漸彌漫開來,校園里的霸凌現(xiàn)象正在悄悄消失。 這很像一個童話,但卻是真實發(fā)生的現(xiàn)實,雖然距離我們很遙遠,但是絲毫不影響我們借鑒。 最重要的借鑒意義在于,不要把任何學生判定為是一個不可救藥的壞孩子,而是用成長型思維模式,發(fā)現(xiàn)并肯定、贊賞他們的進步,相信他們可以改好。 當然,我們面對的現(xiàn)實可能遠比這復雜的多,也并非所有孩子都可以改好,但這不會阻礙我們加以嘗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