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游地點:蘇州何山公園 何山公園距離寒山寺不遠,也不用乘坐公交車,步行即可。其實這座山很矮的,海拔才六十來米。不過山雖不高,卻也有名人隱居,因而也不算寂寂無名。 何山是鳥類、仙鶴棲息的地方,南朝梁代何求棄官隱居在山頂上,后來他的弟弟何點也在這里隱居。兄弟二人死后葬在山上,后人為了紀念兄弟二人,改名何山。 跟著導(dǎo)航走到了門口,何山道院的字很醒目,也確實看到了何山公園的字樣,卻沒有找到公園大門。 沿著看著不太象道院的建筑轉(zhuǎn)了一圈,旁邊是楓橋書院,又轉(zhuǎn)回去才看到旁邊有條小路可以登山。 登臨半山,看到一座來鶴亭,這是一座六角小亭,亭內(nèi)有石桌,周邊有長椅。旁邊有個涼亭,不過看起來不像是有人在這里休息的樣子。 再往旁邊走一點,有一些健身器材,大概是供附近居民晨練晚練用的。因為下雨的緣故,這些器材并沒有人使用。 翠竹林規(guī)模并不是很大,這里栽種的是江南竹,別名楠竹,竹桿挺拔高大,竹葉碧綠常清。不過這種竹在江南栽種得很多,園林和風(fēng)景區(qū)都有大面積的栽種。 穿過竹林有一座石牌坊,三開間大小,上書“何山蘊秀”,柱子頂部有一些不算繁復(fù)的雕刻。 柱子上有兩副對聯(lián),內(nèi)側(cè)是“園啟何山雅室座中談隱士;門臨鶴阜花前林下遇佳賓?!笔怯纱拮o、陳雪庵撰寫的。外側(cè)也有一副楹聯(lián):“退如夢去煩、固不堪煩,何求何隱;進得山來、路則終有路,且樂且新?!?/span> 旁邊也有銅雕,可能是解放戰(zhàn)爭的場景。過了牌坊,就是登山道。不過這條道坡度很緩,跟平地散步的體力差不了多少。 聚鶴亭是一座三層的亭子,不過其規(guī)模倒像是一座閣樓,只是里面并不開放,看著倒像是可以攀登的樣子。現(xiàn)在這里作為何山道院的文化傳播中心,亭外還有桌椅,可能平時天氣晴好的時候,這里會有登山的居民休息閑聊吧。
一路上行,居然吾道不孤,還有寥寥幾個人也打著傘登山。不過人家手里提著袋子,看起來像是裝了不少東西的樣子,可能有正經(jīng)事吧。
放鶴亭是一座四方的小亭,亭內(nèi)置石桌石凳。這座亭子在樹木掩映中,環(huán)境很安靜。
亭旁是板栗坡,反正它還沒有結(jié)果,要不是旁邊豎著塊牌子,我是決計認不出這些植物是板栗樹的。
登上山頂,又有一座牌坊,看是新建的,上書“鶴阜圣境”,果然把鶴文化貫徹到底,牌坊也好,亭子也好,都與鶴密切相關(guān)。
柱子上有一副對聯(lián):“入真門秉真教參透真玄真自在;登妙境聆妙音頓開妙道妙神通?!北趁鏅M批“道法自然”,兩側(cè)也有楹聯(lián):“一心守道、道無窮,窮中有樂;萬事隨緣、緣有份,份外無求?!?/span>
山頂就是何山道院,明黃的墻壁,黑色的瓦片。原來這里是當?shù)匕傩諡榧o念吳王張士誠而修建的張王廟,后來擴建為道教宮觀。
走進山門,這是靈官殿。后面是張王殿,這里供奉的就是張士城,人稱“何山大爺”。
這里頭當然也有一個說法,據(jù)說張士誠被俘,在南京縊死。蘇州百姓懾于當時的高壓政策,只能在廟內(nèi)供奉。
玉皇殿和齋堂都是一般道院的標準配置,玉皇殿兩側(cè)的慈航殿和財神殿也是常見的。不過張王殿兩的配殿倒是與其他道觀不同,有師母殿、三香殿、太姆殿、大娘殿,供奉的是當?shù)氐牡胤缴瘛?/span>
道院南側(cè)的墻外,有塊“張王劍石”。根據(jù)民間流傳的說法,張士誠平定蘇州后帶領(lǐng)了幾個將領(lǐng)到城西何山巡視。
看到山腰有一塊奇石,拔劍試石,手起刀落間整個石塊被一劈為二,后人就稱這塊石頭為張王劍石。
走過道院,路旁有白石雕塑,倒是挺可愛的。鹿鶴亭看著其實并不太像亭子,下層是三面的敞軒,一面是墻。二層則是玻璃全景的閣樓,但是沒找到登樓的地方。
要說山巔的視野其實并不算太好,本來海拔也不高,爬個山啥的真是不費吹灰之力。
不過,到底還是能夠看看蘇州城的。有棵樹把枝丫彎成了九十度,下面的枝丫甚至往下生長得接觸到了地面。
回程的時候才看到有塊石頭上刻著“鶴阜山”三個字,問了旁邊的一位老人,才知道原來何山原名鶴阜山。
相傳很久以前,南極仙翁在昆侖山上打坐,掐指算到江南地界有風(fēng)水寶地需要點化,于是座下鶴童領(lǐng)命往江南去,看見小山樹林叢生,有瑞氣直沖霄漢,于是一聲長嘯落在此山上,因而得名鶴阜山。至于更名何山,那是后來的事兒了。
自駕游:蘇州何山公園 9月暮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