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文博 河北省石家莊市中醫(yī)院 膽熱證 癥狀:寒熱往來(lái),胸脅苦滿,或脅肋肩背疼痛,口苦咽干,或惡心嘔吐,或身目發(fā)黃,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治法:清熱利膽。 治療“膽熱證”8首方介紹 1.黃芩湯(治痢之祖方): 組方服法:黃芩三兩(今9克)、甘草(炙)二兩(今6克)、 芍藥二兩(今6克)、大棗十二枚。水一斗(今2000毫升),煮取三升今(600毫升),去滓,溫服。 功能主治:清熱止痢,和中止痛。陽(yáng)邪入里導(dǎo)致的痢疾。 2.黃芩加半夏生姜湯: 組成服法:黃芩9克、 芍藥6克、 甘草6克(炙) 、大棗12枚(擘)、 半夏6克(洗) 、生姜10克(切片)。上六味,以水1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每次溫服100毫升。 功能主治:傷寒,太陽(yáng)與少陽(yáng)合病,自下利而兼嘔者?!督饏T要略》曰:干嘔者,胃氣逆也。如果下利清澈,腸中寒也。本方適用于下利濁粘,腸中熱也。 3.小柴胡湯:(少陽(yáng)?。耗懟鹚聊妗袡C(jī)不利之證) 組成服法:柴胡12克、 黃芩9克 、人參6克 、半夏(洗)9克、 甘草(炙)5克 、生姜(切)9克、 大棗(擘)4枚。上藥七味,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分兩次溫服。 功能主治:和解少陽(yáng)。治傷寒少陽(yáng)證。往來(lái)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口苦,咽干,目眩;婦人傷寒,熱入血室;瘧疾、黃疸與內(nèi)傷雜病而見少陽(yáng)證者。 4.柴胡桂枝湯(兼去太陽(yáng)表證) 組成服法:桂枝(去皮)4.5克 、黃芩4.5克 、人參4.5克 、甘草3克(炙)、半夏7.5克 、芍藥4.5克、 大棗6枚(擘)、生姜4.5克、 柴胡12克。上藥九味,用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溫服100毫升。 功能主治:解表和里。主傷寒六七日,發(fā)熱微惡寒,支節(jié)煩痛,微嘔,心下支結(jié),表證未解者。 5..柴胡桂枝干姜湯(兼破結(jié)去飲) 組成服法:柴胡24克 、桂枝9克 、干姜3克、 栝樓根12克 、黃芩9克、 牡蠣6克(熬)、甘草6克(炙)。以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取300毫升,溫服150毫升,日二服。初服微煩,復(fù)服汗出便愈。 功能主治:和解散寒,生津斂陰。主傷寒少陽(yáng)證,往來(lái)寒熱,寒重熱輕,胸脅滿微結(jié),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心煩;牡瘧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 6.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兼去痰熱鎮(zhèn)驚) 組成服法:柴胡12克 ,龍骨 、黃芩 、生姜 、人參、 桂枝(去皮)、茯苓各4.5克, 半夏6克(洗),大黃6克(切),牡蠣4.5克(熬),大棗(擘)6枚。上藥十二味,除大黃外,以水800毫升,煮取400毫升,再納大黃,更煮一二沸,去滓,每次溫服100毫升。 功能主治:和解清熱,鎮(zhèn)驚安神。主傷寒往來(lái)寒熱,胸脅苦滿,煩躁驚狂不安,時(shí)有譫語(yǔ),身重難以轉(zhuǎn)側(cè),現(xiàn)用于癲癇、神經(jīng)官能癥、美尼爾氏綜合征以及高血壓病等見有胸滿煩驚為主證者。 7. 柴胡加芒硝湯(兼去陽(yáng)明之實(shí)(輕)) 組成服法:柴胡(二兩十六銖)、黃芩 甘草(炙)、人參 、生姜(各一兩切)、半夏(二十銖洗) 、大棗(四枚)、 芒硝(二兩)。上八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納芒硝、更煮微沸、分溫再服、不解、更作服。 功能主治:和解兼清里。少陽(yáng)樞機(jī)不利,陽(yáng)明燥實(shí)微結(jié)。 8.大柴胡湯(兼去陽(yáng)明之實(shí)(重)) 組成服法:柴胡15克 、枳實(shí)9克(炙)、生姜15克(切)、黃芩9克 、芍藥9克 、半夏9克(洗)、大棗12枚(擘)、大黃6克。上七味,用水1.2升,煮取600毫升,去滓再煎,溫服200毫升,日三服。 功能主治:和解少陽(yáng),內(nèi)瀉熱結(jié)。主少陽(yáng)、陽(yáng)明合病,往來(lái)寒熱,胸脅苦滿,嘔不止,郁郁微煩,心下痞硬或滿痛,大便秘結(jié),或協(xié)熱下利,舌苔黃,脈弦有力者?,F(xiàn)用本方加減治療急性胰腺炎、急性膽囊炎、膽石癥等見有上述證候者。 |
|
|
來(lái)自: 九龍池dn5pzqmi > 《中醫(yī)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