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覓史記】脫脫《宋史》《遼史》《金史》:然三史實皆有舊本,非至托克托等始修也(下)

 真友書屋 2021-09-22

后世學者中很多人詬病《宋史》的繁雜,其實換一個角度來看,《宋史》的缺點也同樣是它的優(yōu)點。杜維運在其專著《中國史學史》中稱:“《宋史》以繁蕪為后世所詬病,然《宋史》的佳處,亦在于繁而不在于簡。宋代國史,最為詳備,有起居注,有時政記,有日歷,有編年體的實錄,有紀傳體的國史,其時所設起居郎、起居舍人、著作郎、著作佐郎,分司撰史任務。一代之事,及時詳細記錄,元修《宋史》,遂有豐富的資料根據(jù)?!蓖跞饋碓凇堵f<宋史>》一文中同樣認為《宋史》大量抄錄原始史料,恰好給后人保留下來了更為豐富的史實:

試問,現(xiàn)在的二十四史中,有哪一部史書基本完整地保存了那一朝國史的面貌?只有《宋史》。這就是《宋史》的價值所在?!端问贰吩谑穼W史上不稱良史,但從史料學的角度看,則是寶貴的宋代史料集粹。設想一下,倘若《宋史》也是嚴格依照正統(tǒng)史書的體例,精心編纂、剪裁而成,其良固良矣,然而其史料價值恐怕就沒有現(xiàn)在的《宋史》這么太了。因此,對《宋史》的評價,似不應以“一眚掩大德”。

元修三史,相比較而言,后世詬病最多者乃是《遼史》,羅繼祖在《<遼史>概述》中直言:“元人所修《遼史》在號稱'正史’的二十五史中,是最簡陋和錯誤最多的一部?!?/p>

《遼史》的缺點究竟在哪里呢?羅繼祖在該文中舉出了六條,首先是紀、志、表、傳互相矛盾,二則為譯名太不一致,三者大事漏載,而第四條則為名和字雜見,在這條中羅繼祖舉出了如下的例子:

契丹習俗,名和字以外有小字,和漢族接觸后,因為向慕華風,又有漢名,對此《本紀》或具載,《列傳》就漏略太多,并且《紀》和《傳》之間,因為譯名不一致的關系,非常紊亂,如太宗天顯八年《紀》見“惕隱迪輦”,《傳》則名“洼”字“敵輦”;圣宗統(tǒng)和元年《紀》見“北大王普奴寧”《傳》則名“勃古哲”字“蒲奴寧”;《耶律資忠傳》“小字機剌只”,圣宗開泰九年《紀》則作“只剌里”;《蕭孝先傳》“小字解里”《耶律韓留傳》則作“海里”。漢名,《傳》中照例不寫,但也偶爾一見,如:蕭匹敵漢名“昌裔”,蕭特末漢名“英”之類。

禁止車入內(nèi)

除此之外,羅繼祖還認為《遼史》有一人兩傳、生吞活剝等毛病。但他同時認為“《遼史》這部書的精華全在《紀》和《傳》?!笨磥怼哆|史》也并非一無是處。

《遼史》為什么有這么多的毛病在呢?鄺又銘在《<遼史·兵衛(wèi)志>“御帳親軍”“大首領部族軍”兩事目考源辨誤》一文中先作出了這樣的總結:“《遼史》一書,在二十四史當中是篇卷最少的一種,然而其中所存在的問題,在全部二十四史當中卻并不以它為最少。把《遼史》中的問題作一概括的區(qū)分,可以歸納為三大類:一是疏漏紕謬之處太多,二是前后重復之處太多,三是自相矛盾之處太多?!钡珜τ趩栴}產(chǎn)生的原因,該文中又作了如下分析:“其所以如此,是因為,在元代纂修《遼史》時候,上距遼國之亡已經(jīng)二百余年,參與纂修工作的史官們對于有遼一代的朝章政典全都不甚諳悉,而從遼國傳留下來的資料又實在太少,迫不得已,遂一方面把同一事件、制度等等使其在紀志表傳之中互見復出,以求富其卷帙;另方面又把漢人方面的一些有關記載,例如南宋人葉隆禮編的《契丹國志》等,不問其是否出之傳聞,也不問其是否和出自遼人的記載抵悟矛盾,只是生吞活剝地加以抄襲。又加史官們?yōu)閼懂敃r的功令,急于在一年之內(nèi)把全書編完,一切取辦于倉卒,在全書編寫完畢之后且竟不暇從頭到尾作一次總的復查工作。”

脫脫像

其實《遼史》粗糙的原因不僅是史料少時間倉促,同時也是因為遼朝是契丹人所創(chuàng),而契丹語的官名又復雜多變,故而在翻譯之時就會出現(xiàn)不同的稱呼方式,這給修史帶來不小的困難。王民信在《<遼史>“契丹語官名”雜考》一文中舉出了如下實例:“用契丹語作為職官名稱的,在《遼史·百官志》中,計有夷離堇、夷離畢、敵烈麻都、惕隱、林牙、于越、令穩(wěn)、麻普、達剌干、敞史(?)、撻馬、常袞、舍利、閘撒、先離撻覽、禿里、烏魯古、梅里、阿札割只、搜剌、小底、世燭、剋、抹鶻、馬特本、辛袞、敞穩(wěn)、牙書、闥林、沙里、選底、梯里已、麻都不、牙署、思奴古等名,然此等名稱重覆者伙,或為一名之異音,或為一職而名稱稍異,歸納起來,亦不過二十余個?!?/p>

古碑新券

以上所談的是官職的譯名,而在人名的翻譯上也同樣存在問題,陳述在《遼史別錄五種》的總序中稱:“遼代譯名不統(tǒng)一,契丹習慣,名字之外,又有小字,有些人還另有漢名、漢字,蕭排押有六個名字,蕭孝忠有十個名字(有刊誤)同時還另有一同姓名的蕭孝忠。紀、傳、表、志,駁文錯出”

除此之外,遼朝雖然是少數(shù)民族統(tǒng)治,然而他依然有避諱問題,而其避諱又十分復雜,陳述在文中寫道:“建時代,為本朝帝王避諱,遼朝避名又避嫌名、摻用改字,去字和缺筆等法。經(jīng)過傳寫翻刻,當然滋生歧互,更有金修《遼史》時按金諱改過,其中也有元修《遼史》時回改或個別遺漏的,頭緒紛繁。遼有賜姓名,原姓名與賜姓名并見,賜姓也有的賜及子孫,顯得紊濫?!哆|史》里還有些唐、宋賜姓名的人,其中也有的回改。遼代契丹人,只分耶律、蕭二氏,奚人五族也附姓蕭氏。姓氏獨立于部族之外。姓名連稱并不表明部族、世系、行輩。紀傳敘事,不少是稱名不著氏,也有稱字或小字的,只增紛歧?!?/p>

脫氏起源介紹牌

以上的這些情況都成為了《遼史》粗糙的原因,但四庫館臣依然認為此文不可偏廢:“……潦草成編,實多疏略,其間左支右詘,痕跡灼然?!黄鋾詫嶄洖閼{,無所粉飾。此三史所由并行而不可偏廢歟?……”趙翼雖然認為《遼史》太過簡略,然其亦稱此書也有價值在:“二百年人物列傳僅百余篇,其脫漏必多矣。然其體例最善者,在乎立表之多,表多則傳自可少?!瓕嵶闶o限筆墨。又如內(nèi)而各部族,外而各屬國,亦列之于表,又省卻多少外國等傳。故《遼史》列傳雖少而一代之事跡亦略備……”(趙翼《廿二史劄記》)

元修三史相比較而言,評價最高者則為《金史》,《四庫全書總目》夸贊該書說:“……元人之于此書,經(jīng)營已久,與宋、遼二史取辦倉卒者不同,故其首尾完密,條例整齊,約而不疏,贈而不蕪,在三史之中,獨為最善?!?/p>

蒙古包建筑

其實《金史》修纂的時間也很短,此書的修纂時間僅一年多,但杜維運卻夸贊該書說:“《金史》為三史之中最佳者,既不同《宋史》的冗雜,亦不似《遼史》的簡略,敘事詳核,文筆老潔?!?/p>

《金史》受到夸贊的原因乃是因為其史料翔實,內(nèi)藤湖南在其專著中稱“本來,金人在金初開始已經(jīng)重視寫史了,金貴族宗翰(女真名為粘罕或粘沒喝)已經(jīng)向本國老人請教,開始記錄開國時代的歷史,至二代天子金太宗時已經(jīng)形成了編纂物。其中詳細記載了有關金興起時的部落,即今日滿洲地區(qū)的情況,例如記載了某部、某水、某鄉(xiāng)、某村人等云云。這可能是因為女真人并非游牧民族,而是土著民,所以部落都有詳細記錄?!督鹗贰房磥硪罁?jù)了此書,其中有的地名、部落名記載得非常詳細,即使今日對地名進行研究的話,應該也可以證明其大體是正確的吧?!?/p>

介紹牌

其實《金史》的修纂?yún)⒖剂送貔標督鹗贰犯?,王鶚是金哀宗正大元年的狀元,他在朝中任職期間翻閱過《金實錄》等相應資料,金毓黻稱:“《金史》之修,創(chuàng)于王鶚??计涑醺?,即據(jù)實錄?!蓖貔樤谥薪y(tǒng)二年就已擬好了《金史》大綱,但其所修《金史》稿今已不存,然王鶚所修《金史》依據(jù)的材料,趙翼在《廿二史劄記》中稱:“元初王鶚修《金史》采當時詔令金令史竇詳所記二十余條,楊云翼日錄四十卷,陳老日錄二十余條及女官所記資明夫人授璽事以補之。可見《金史》舊底,固已確覈(同核),宜纂修諸人易籍手也。”

生平館內(nèi)景

但王鶚能夠修纂《金史》跟張柔有很大關系,《元史·張柔傳》中稱:“壬辰,從睿宗伐金……金主敗走睢陽。其臣崔立以汴京降。柔于金帛一無所取,獨入史館,取金實錄并秘府圖書?!闭且驗閺埲嵊凶R人之才,才保住了王鶚的性命。而《張柔傳》中又稱:“汝南既破,下令屠城,一小??`十人以待,一人貌獨異。柔問之,狀元王鶚也。解其縛,賓禮之?!?/p>

張柔雖是位武將,但他攻入金人的京城時對金銀財寶不屑一顧,他只到史館取走了《金實錄》及那里的藏書,而這些史料就成為了修纂《金史》的最重要檔案。余外,元好問也纂修過《金史》,而劉祁的《歸潛志》一書中的史料也成為了修纂《金史》的原始材料,這些材料的匯集保證了《金史》的價值。

墓園碑

修纂《金史》材料眾多的原因,也跟金人與宋朝的密切接觸有一定的關聯(lián),唐兆梅在《<金史>研究》中講道:“女真族對漢族文明的學習比遼的條件更優(yōu)越。遼的統(tǒng)治地區(qū)更北一些。金除了大致上繼承了遼地外,還與宋以淮河為界,中原文化舊地基本上都在金境內(nèi)。因此,金人學習漢族文化從地域上講比遼更方便一些,條件更優(yōu)越一些。同時,遼建國在時間上早于金二百年,因而遼在建國初年所得的文物,僅止于五代兩晉和唐朝的遺存;金在建國初年所得的文物,則兼得遼和宋南北之積貯。所以金代文物燦爛可觀不是偶然的?!倍祈凇?lt;遼史><金史>評議》中亦稱:“金祚雖短于遼,但金伸入內(nèi)陸,至于秦嶺準河,受內(nèi)陸先進文化熏陶較深,'漢化’較快,這樣,反映在撰史方面,也就見其優(yōu)勢了?!?/p>

排在最前面的脫脫墓

以上的這些原因,都使得《金史》成為了元修三史中最受后世褒獎的一部正史。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完成三部正史的修纂,這當然與脫脫的大力支持有較大的關系。然其后來的境遇卻并不因其貢獻大而得以善終,《元史·脫脫傳》中寫道:“時有疾漸羸,且術者亦言年月不利,乃上表辭位。帝不允,表凡十七上始從之。有旨封鄭王,食邑安豐,賞賚巨萬,俱辭不受。乃賜松江田,為立稻田提領所以領之?!?/p>

脫脫墓墓丘

脫脫患病后他請人算卦,對方告訴他流年不利,于是他上表皇帝要求辭職?;实鄄淮饝?,而脫脫卻連續(xù)十七次遞上辭職信,皇帝看他態(tài)度如此堅決,于是同意他的請求,而后在上海松江給他賜了一塊地,但他的辭職卻引來了他人的報復:“七年,別兒怯不花為右丞相,以宿憾譖其父馬扎兒臺。詔徙甘肅。脫脫力請俱行,在道則閱騎乘廬帳,食則視其品之精粗,及至其地,馬扎兒臺安之。復移西域撒思之地,至河,召還甘州就養(yǎng)。十一月,馬扎兒臺薨。帝念脫脫勛勞,召還京師?!?/p>

墓旁的小亭

別兒怯不花當上了右丞相,因為他曾經(jīng)跟脫脫的父親馬扎兒臺有仇,故其上臺后向皇帝上讒言,將馬扎兒臺流放到了甘肅。脫脫要求一定要陪父親前往戍地,等父親去世后,皇帝又把脫脫召回京城:“八年,命脫脫為太傅,提調(diào)宮傅,綜理東宮之事。九年,朵兒只、太平皆罷相,遂詔脫脫復為中書右丞相,賜上尊、名馬、襲衣、玉帶。脫脫既復入中書,恩怨無不報。”

再次回京的脫脫不久又當上了右丞相,但他想到自己辭職后受到的不公正待遇,有很多墻頭草都曾落井下石,故脫脫又當上丞相后以牙還牙,一一地報復這些人,而后他在朝中的權勢也像他伯父伯顏那樣無人敢阻擋。他的弟弟也先帖木兒出外作戰(zhàn)失敗被召回后,不但沒有受到處罰仍然任御史大夫。有人彈劾他,脫脫立即處罰彈劾者,后來脫脫親自帶兵去征討張士誠,其聲勢之大震動朝野:“十四年,張士誠據(jù)高郵,屢招諭之不降。詔脫脫總制諸王諸省軍討之。黜陟予奪一切庶政,悉聽便宜行事;省臺院部諸司,聽選官屬從行,稟受節(jié)制。西域、西番皆發(fā)兵來助。旌旗累千里,金鼓震野,出師之盛,未有過之者。”

墓碑后面的介紹文字

正當脫脫的軍隊“連戰(zhàn)皆捷”,他要取得最后的勝利時,有人在背后捅刀子,脫脫被免職。他之前的努力也付之東流,這件事也就成為了元朝滅亡的導火索?!对贰っ撁搨鳌分袑懙溃骸笆迥耆?,臺臣猶以謫輕,列疏其兄弟之罪,于是詔流脫脫于云南大理宣慰司鎮(zhèn)西路,流也先帖木兒于四川碉門。脫脫長子哈剌章,肅州安置;次子三寶奴,蘭州安置。家產(chǎn)簿錄入官。脫脫行至大理騰沖,知府高惠見脫脫,欲以女事之,許筑室一程外以居,雖有加害者可以無虞。脫脫曰:'吾罪人也,安敢念及此!’巽辭以絕之。九月,遣官移置阿輕乞之地,高惠以脫脫前不受其女,故首發(fā)鐵甲軍圍之。十二月己未,哈麻矯詔遣使鳩之,死,年四十二。補聞,中書遣尚舍卿七十六至其地,易棺衣以殮?!?/p>

周彬墓

脫脫就這樣被害死了,而他的功過,《元史》中有如下總結:“53脫脫儀狀雄偉,頎然出于千百人中,而器宏識遠,莫測其蘊。功施社稷而不伐,位極人臣而不驕,輕貨財,遠聲色,好賢禮士,皆出于天性。至于事君之際,始終不失臣節(jié),雖古之有道大臣,何以過之。惟其惑于群小,急復私仇,君子譏焉?!?/p>

關于脫脫的后裔,王建華在《散居在祖國內(nèi)陸的蒙古族及后裔》中稱:“脫脫是元朝后期有作為的政治家。脫脫一死,元朝再無起色,直至滅亡。脫脫流放云南,被毒死。他的三個兒子逃到新河,又從新河分手,三公子隱姓埋名為周彬,在這里繁衍生息,才有了現(xiàn)在的東董村。世道安定后,后人又恢復脫姓,除東董村外,與之相鄰的還有西董村,兩村原本是一個村,名董村。建國前分為兩村,居東的叫東董村,居西的叫西董村,兩村脫姓都是脫脫的后裔?!?/p>

脫氏墓園

從網(wǎng)上查得,脫脫墓也在東董村,該村位于河北省邢臺市新河縣西流鄉(xiāng)。脫脫被毒死在云南為何葬在了河北?更何況史料記載,他僅有兩個兒子,為何又有個三兒子逃到了河北?王建華的文中也討論了此事:“國家正史只記載脫脫有兩個兒子,長子哈剌章,次子三寶奴,沒有第三個兒子的記載。據(jù)《新元史》卷二〇二記載: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與脫脫子哈剌章同歲,1343年(元至正三年)皇太子6歲。到1355年脫脫被流放害死時,長子哈剌章18歲,被流放到今甘肅省酒泉市,次子三寶奴被流放到蘭州,沒有三個兒子逃到新河,又從新河分手的記載?!痹撐闹杏忠昧藱嗪庠凇陡晖馐贰分械乃裕骸爸琳辏?356),上(元順帝)始悟哈麻譖,令脫脫骸骨還京師?!?/p>

墓丘制式均相同

看來脫脫的遺骨運回了北京,接下來王建華對此作了如下推測:“筆者推測:哈剌章、三寶奴可能是脫脫正妻所生,地位高,史料有記載,而脫脫三公子周彬可能不是脫脫正妻所生,所以史料沒有記載。于是元順帝就將周彬分封在離大都不遠現(xiàn)新河縣一帶作為世代食邑和安家的地方,也算是元順帝對脫脫一家人的照顧,脫脫的尸骨也就安葬在現(xiàn)新河縣東董村,由脫脫幼子周彬世代守墓,這符合蒙古族習俗。”而對于脫脫的三兒子周彬,王建華在文中又寫道:“元朝滅亡時,周彬兩個有權勢有地位的哥哥是元朝政府高級幕僚,跟著元順帝倉促北逃,去了北方蒙古草原。而周彬或者是沒有及時得到北逃的信息,或者是由于看管其父脫脫墓地的緣故,就沒有相隨北逃。元末明初,為了安全生存,就隱姓埋名為周彬,后人一直居住至今?!?/p>

古柏介紹牌

2018年11月16日,蒙邯鄲學院賈建鋼先生之約,我前往該校舉辦了一場講座,而后該校地方文化研究院院長馮小紅教授陪我參觀了此院所藏珍貴文獻。當天下午,由賈建鋼開車,研究院辦公室主任劉子元先生陪同,從邯鄲開車前往邢臺去尋找脫脫墓。與馮院長道別時,他也突然說自己對這樣的尋訪很感興趣,于是他在電話中安排好工作,與我們一同奔東董村而去。

圍著細看

從邯鄲市開到東董村大約有一百八十公里的路程,在路上我聽馮院長講解著他的一些研究理念,讓我得到了不小的啟發(fā)。今日的高速路上車很少,再加上一路聊天很愉快,感覺沒過多久就到達了西流鄉(xiāng)。駛下高速稍一打聽,幾公里后就在路邊看到了石牌坊,我本能地覺得目的地就要到了。停車走到牌坊前拍照,上面刻著“東董村”三字,上面還刻著“脫氏祖地”“名相故里”字樣。石牌坊的立柱上則刻著“編修三史千古流芳,更化十年萬民稱頌”,見此大喜,看來當?shù)厝祟H以脫脫主修三史為傲。

由此向南探看

由此步行進村,在村邊遇到一位婦女,馮院長問她脫脫墓在何處,此人告訴我們牌坊后左側(cè)不遠的那片松林里就是,但入口處則在村莊里。馮院長又問她是否姓脫,婦女很驕傲地稱:“那當然是,我們村99.9%的都姓脫,我們都是脫脫丞相的后代?!彼幕卮鹆钗业却蟾信d趣,向其了解進一步的細節(jié),婦女稱她知道的少,可以去問村中的老人。

藏身洞介紹牌

走入村中,靜悄悄的很少看到行人,而村中之路則有“敬義路”、“忠孝街”等路名,街邊的墻上有很多大幅壁畫,上面畫的都是蒙古草原景象,上面的人物也都是蒙古人裝束。其中一面墻上畫著脫脫頭像,也許是繪畫材質(zhì)較差的原因,脫脫像有很多地方已經(jīng)剝落,但從剩余部分能夠看到脫脫那張剛毅的臉。

洞口封了起來

在村邊上看到了游客服務中心,看來當?shù)匾惨懵糜伍_發(fā),中心的正前方修建了面積不小的廣場,廣場的入口處還有兩盞華燈。走過廣場,看到了宣傳欄上詳細介紹著“脫氏起源”,上面明確地稱以元末丞相蔑爾吉脫脫為始祖,上面寫明“元順帝末年,即公元1354年前后,脫脫南征黃巾軍時,密留三子周彬暫隱于董村以防后患,留有退身和保幼的退路,至今約700年?!鄙厦嬗址Q“脫氏在本村約有2000余人”。宣傳欄的后方有一座蒙古包式建筑,門口處寫著“元丞相脫脫生平館”。然而此館卻上著鎖,只能透過玻璃向內(nèi)張望,里面有一尊脫脫漢白玉雕像,墻上掛著一些展板,余外沒有其他實物。

另一座墓

蒙古包建筑的后方則是脫氏墓地,處在最前方的就是脫脫墓。墓碑為新刻,馱碑的赑屃身為舊物,頭則為后接,只是這個赑屃頭刻得有些粗糙。墓碑后方則為墓丘,墓丘也建成了蒙古包的樣式,但是用石材全部覆蓋。

精美圖案

像是新刻

脫脫墓的后方則為周彬墓,此塊墓碑做了碑券,但感覺此碑亦是后刻,周彬墓的形制與脫脫墓相仿佛,只是體量略小。周彬墓的后方有多個墓丘,從墓碑上看,也都姓脫。在墓園中一路探看下去,其中有一棵古柏上掛著金屬牌,上書“古龍柏樹”,而下方的介紹文字為“該樹為始祖脫脫丞相安葬時,由其子哈喇章、三寶奴、周彬及其女、婿燕貼木兒共同栽種,以志紀念。時間為元順帝26年(公元1362年),距今有650多年。”

碑廊

碑廊名稱

沿著墓園一路看下去,在墓園中看到了一個地洞的入口,旁邊的介紹牌上寫著“古墓·藏身洞”,上面介紹說抗戰(zhàn)時期這里曾經(jīng)是抗日軍民的藏身洞,上面所列出的抗日將士中有多位姓脫,看來脫脫的后人也曾為抗日作過貢獻。如今洞口已封閉,難以看到里面的情形。

古碑

墓園的后方有一個碑廊,上面掛著匾額為“御史亭”,里面擺放著十余塊古碑,碑廊后方的地上也扔著一些石構件,這些石構件有老有新,不知為何荒棄在這里。在墓園之外的空地上另立著一塊碑,走近細看,上面刻著“脫氏烈女之碑”的字樣。

澆水

脫脫女兒墓

在此碑的后方有一條水渠,幾位村民在這里用柴油機抽水澆地。馮院長隔著水渠問村民這是誰的墓,對方告訴他這里葬著的是脫脫的女兒。馮院長注意到水渠內(nèi)的水很混濁,他問村民用這樣的水澆地打出來的糧食豈不受了污染,村民無奈地回答說,如果用地下水澆地,所掏的水費還抵不了賣糧食的錢,即使水渠內(nèi)的這些污水也要給村里交錢,只是價格便宜得多。聽聞到村民的敘述,馮院長在那里嘆息不已,而我則望著脫氏墓園,細想著這個蒙古家族為什么能夠在這里繁衍壯大。

微信號:zhilanzhaiweili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