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1276年二月,南宋朝廷投降后,南宋在各地還殘留著相當可觀的地方政權和軍隊。在兩淮地區(qū),夏貴投降元朝,獻出了淮西;而淮東的揚州、真州等地拒不奉詔,堅持抵抗。其中李庭芝、姜才在揚州展開了可歌可泣的斗爭。
李庭芝是隨州人,最早是京湖制置使孟珙的屬下,有了實踐經(jīng)驗后在淳佑年初考中了進士,又重新投到孟珙部下任職,負責處理湖廣前線的機要工作。孟珙對李庭芝很欣賞,看作是繼承自己衣缽的人選,臨終時鄭重向朝廷推薦了李庭芝。南宋于是提升李庭芝為主管兩淮安撫制置司公事兼揚州知州,負責淮東地區(qū)抗擊蒙古軍的重任。李庭芝在淮東多次打敗蒙古軍隊,被朝廷提升為兵部尚書,仍兼原職。襄樊戰(zhàn)役期間,李庭芝一度被調(diào)往湖廣前線,是救援襄樊的主要督帥。因為各種原因,襄樊失守,應該負主要責任的范文虎沒有受到嚴懲,李庭芝卻被罷官,在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閑住。當南宋面臨生死存亡選擇的時候,朝廷起用李庭芝為淮東安撫制置使、淮西策應使兼揚州知州,再次將淮東地區(qū)交給了這位老將。 姜才是濠州人,少年時被擄往河北,后來逃回淮南從軍。因為勇敢善戰(zhàn),姜才被提拔為通州(今江蘇南通市,不是北京的通州)副都統(tǒng)。1275年賈似道出兵決戰(zhàn)的時候,他是孫虎臣部的先鋒,與蒙古軍大戰(zhàn)于丁家洲。孫虎臣的部隊后來被打散了,姜才率領部分殘軍撤退到了揚州,就被李庭芝留下來一起堅守共事了。
臨安投降后,元朝也派了使者到揚州勸降,結果被李庭芝殺了。元朝以為揚州方面可能是不相信臨安投降的事實,就加派使者拿著南宋投降的詔書來招降。李庭芝對元朝使者說∶'我奉詔守城,沒有聽說奉詔投降的。'后來,元朝押解著宋恭帝等人北上的時候,途徑淮東,專門向謝道清要了一封親筆詔書送到揚州招降。謝道清在詔書中說∶'先前詔諭愛卿向大元納款。 日久未報。不知你是否明白我的意思。現(xiàn)在我和皇帝都已經(jīng)臣服大元,愛卿固守揚州,不知是為誰守城?'這回,元朝使者不敢進城,在城下大聲地朗讀詔書,勸降李庭芝等人。李庭芝站在城頭,默默地聽城下使者宣詔完畢,沒有說話,只是拿過一副勁弩向使者一行人射擊,一箭射死一人。其它人慌忙逃走了。 李庭芝不僅不投降,還派姜才領兵截擊蒙古北上的隊伍,企圖奪回宋恭帝和全太后,迎接到揚州來堅持抵抗。蒙古人有所準備,臨時改變了路線,致使姜才撲空。 淮西的夏貴降元后,親自去大都拜見忽必烈。忽必烈希望淮東也能主動投降,親自給李庭芝寫了詔書招降。元朝使者來到揚州后,李庭芝大開城門,迎入使者,然后升堂點將。使者喜滋滋的,以為李庭芝要投降了。誰知,李庭芝翻臉就把使者押上城頭,當著城內(nèi)軍民和城外蒙古人的面,一刀砍落使者的腦袋,燒毀忽必烈的詔書。 前線的阿術等人知道,揚州城只能硬攻了。
當時,南宋淮安知州許文德、盱眙守將張思聰、泗州知州劉光祖等人先后投降了元朝。揚州越來越孤立了。 阿術為了避免傷亡,對揚州采取了嚴密的包圍,不僅從水路斷絕高郵方向的運糧船,又在陸路攔截揚州的運糧兵卒,殺死宋軍數(shù)千,完全斷絕了揚州的糧草補給。李庭芝只好在揚州城內(nèi)收集百姓的存糧充作軍糧,百姓存糧用完后又命令官吏、將校交出存糧,混雜牛皮、鞠蘗等充作軍糧。最后揚州食盡糧絕,城中出現(xiàn)了殺小孩子充饑的悲劇,但軍民們依然力戰(zhàn)不屈。有部下問李庭芝∶'將來怎么辦?'李庭芝說∶'惟有一死而己!' 在此情況下,元朝對李庭芝展開了最后一次招降。阿術派人從大都取來新的忽必烈詔書,特赦李庭芝'焚詔殺使之罪'。這一次,蒙古軍中誰都不敢進揚州城勸降,最后挑選了一個膽大的騎馬來到城下,先高聲喊話,再用弓箭將詔書射到城樓上。李庭芝看也不看詔書,就在城墻上燒毀了。 當時的浙江南部和福建等地,會聚了南宋的大部分殘余力量。臨安淪陷之前,謝道清封宋恭帝的哥哥趙昰為益王(原封吉王)、判福州、福建安撫大使,趙昺為廣王(原封信王)、判泉州兼判南外宗正,命令秀王趙與擇等少數(shù)幾個人保護兩位兄弟逃出臨安城。當時的局勢非?;靵y,一行人在浙西山陵上到處穿梭,多次歷險,竟然突破了蒙古軍隊的層層圍堵。后來,他們遇到了一支南宋的殘軍,也就三四十人。在殘軍的護衛(wèi)下,一行人在德佑二年(1276 年)二月抵達了溫州,為南宋皇室保存了血脈。禮部侍郎陸秀夫、將領蘇劉義等人也趕到溫州。前宰相陳宜中剛好躲在溫州老家。陸秀夫等人就拉他出面,商議起兵復國。 臨安城破后,張世杰率領自己的部隊逃到了定海,也拉著隊伍趕到溫州。溫州有座江心寺,當年高宗皇帝漂泊海上的時候曾到過這里。當時寺廟中還保留著趙構當年的御座。陸秀夫、張世杰等人跪在御座前抱頭大哭,然后擁戴趙昰為天下兵馬都元帥,趙昺為副元帥。新皇帝、小皇帝趙是也就成為了南宋殘余力量和忠于南宋的百姓心目中的希望。
福州的小朝廷建立后,給敵后淮東的李庭芝很大的鼓勵。 當年七月,李庭芝、姜才領兵前往泰州,準備南下抗戰(zhàn)(也有說法是召喚李庭芝去福州主持朝政),留下部將朱煥守揚州。阿術忙從圍困揚州的蒙古軍中抽調(diào)出一支勁騎追擊李庭芝。李庭芝率領的軍隊都已經(jīng)餓得面黃肌瘦的了,好不容易才殺進泰州,損失了上千人。 朱煥的抵抗意志沒有上司李庭芝那么強。李庭芝能夠斷然決絕忽必烈的招降,朱煥卻不能。他有個老朋友,叫做陳楚客,已經(jīng)投降了元朝。陳楚客被安排做朱煥的'策反'工作,還給了朱煥一封忽必烈的親筆詔書,對朱煥做了諸多的許諾。因為揚州全城都同仇敵愾,有意投降的朱煥一時不敢投降,只好把忽必烈的詔書收好,藏在箱子底下?,F(xiàn)在李庭芝走了,朱煥舉著詔書,將揚州城獻給了元朝。蒙古軍進入揚州,阿術俘虜了李庭芝的妻兒。 蒙古軍隊在揚州也沒有屠城。因為根本就用不著屠城,城內(nèi)到處是饑民和廢墟。 揚州淪陷后,蒙古軍的主力開始圍攻泰州。阿術命人將李庭芝的家人押到泰州城下,向城頭喊話招降。李庭芝對家人被俘并不理會,在城內(nèi)堅持抵抗。不巧,姜才得了重病,不能出戰(zhàn),只留李庭芝一人死守孤城。泰州裨將孫貴等四人瞞過李庭芝,打開城門向阿術投降。蒙古軍隊進城之時,李庭芝情急之下跳入城中的蓮花池自殺。可惜水淺,李庭芝自殺不成,被敵人生擒。姜才也在病榻上被抓,與李庭芝一起被押回揚州。
阿術以勝利者的口吻責斥李、姜二人堅守不降。姜才憋足力氣,大罵他∶'胡奴,我就是不降!' 站在一旁的朱煥上前進言說∶'揚州尸橫遍野,都是李庭芝與姜才的錯,不如殺之!' 李庭芝和姜才在揚州鬧市被斬首。李庭芝首先走上刑臺,神色怡然。姜才則罵不絕口。投降元朝的夏貴行刑時在場。姜才看到夏貴,怒目而視,咬牙切齒地說∶'老賊,此時此地,你還不愧死!' 不久,真州的苗再成也陣亡了。南宋在淮東殘余的土地全部消失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