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武漢,如果說天下第一街漢正街是老漢口的一顆活化石,它的興旺與發(fā)達記錄了老漢口的繁榮與昌盛。如今,漢正街從硚口和江漢區(qū)搬遷了,昔日漢正街低矮的閣樓,貨物堆滿街,拖車橫著走和人擠人的場景,在改造后的漢正街高樓大廈間,已找不到它的身影。 但是武漢繁榮的煙火氣,碼頭文化的鼎盛,城市的印記,必須在城市中尋覓。如果你是一個老漢口,或者你是一個經(jīng)常行走在漢口,了解老漢口歷史的外地人。那么你是否知道,有條夾在中山大道和漢正街之間長4000米的破爛老街,一到晚上食客如云,人挨人擠爆不足3米寬的街道?而這條街,卻是漢口從草創(chuàng)到繁榮的歷史見證,是漢口之根,而在一些武漢人和外地人之間,這條老街卻是以這種形式與大家見面。 沒有長堤街,就沒有漢口,武漢人眼中的城中村,卻是“漢口之根”這條街,西起硚口路,穿越崇仁路,利濟路,止于江漢區(qū)的銅人像,而它的北面是中山大道,南面就是赫赫有名的天下第一街漢正街。當我寫到此處時,大家可能已經(jīng)猜到了,這不是長堤街嗎? 是的,沒錯,這條老街就是長堤街。如果你行走在這條老街上,舉目望去,你會發(fā)現(xiàn)這條寬度不足3米的老街,天上纏著的,到處都是密密麻麻的蜘蛛網(wǎng)般的電線,街頭巷尾中,?破舊低矮的民房密密麻麻扎根于鬧市中心,與街外的車水馬龍格格不入。? 走在街頭,你會發(fā)現(xiàn)昔日老漢口繁榮一世,如今卻消失不見的織補衣物,換鎖心,補鍋燙剪刀,炸包谷炒米等老行業(yè),又重現(xiàn)這條具有時代意義的百年老街。 熟悉武漢歷史的人都知道,這座城最鮮明最有特色的底蘊,就是它的碼頭文化。而最具有代表碼頭文化的武漢三鎮(zhèn)中,毫無疑問就是漢口。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武漢人,特別是那些四處奔走旅行的人,他們每到一座城市,每到一處歷史老街或者人文景觀,總是想對歷史進行深挖,文人底蘊進行深刨。他們想搞清楚,既然漢口在武漢三鎮(zhèn)中最具有代表碼頭文化,那么它的根在哪里? 有人說,是漢正街;有人說,是武漢關;還有人說,是江岸區(qū)的租界。其實,他們的說法和認為都不對,如果大家有時間,可以到長堤街走走,看看被武漢人嫌棄甚至詬病的武漢城中村~長堤街。 它之所以立于鬧市,經(jīng)歷過幾次拆遷風波仍然保留下來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因為長堤街有著很多老武漢的鄉(xiāng)愁,還有著很多老漢口的印記?甚至在很多老漢口的嘴中,他們常常這樣說,先有長堤,后有漢口。 是的,長堤街算是“漢口之根”,先有長堤,后有漢口。公元1635年,漢陽通判袁焻主持修筑,為了預防漢江長江水患侵襲漢口,袁通判在西起硚口,東止江漢區(qū)三民路銅人像直至長江邊,修筑了一條長4000米的長堤,也叫袁公堤,用來保護漢口城和漢正街。當長堤修好后,在江河里的一些漁船都上了岸,在長堤兩邊筑起民房,然后在長堤上販賣一些小東西,日積月累形成一個街市,所以長堤在當時既是堤,也是街,卻也是漢口最早的商業(yè)雛形。 武漢人眼中的城中村,卻成為了食客們的天堂,一到晚上便人滿為患雖然長堤街在很多武漢人的眼中,它就是一個破爛狹窄,陰暗潮濕的城中村,與街外的柏油馬路高樓大廈和車水馬龍格格不入。但是一到晚上,來長堤街宵夜的食客絡繹不絕,人擠人火爆得把個3米寬的水泥路圍得水泄不通。 走進長堤街的宵夜市場,你隨便朝里一望,不管是在街頭還是在巷尾,或者是屋檐下馬路邊,四處都是密密麻麻的人頭。因為價格平民分量足味正,還吸引了好多時尚帥哥美女前來消費,有時一間4平米的店鋪突然涌入十多個食客,桌椅不夠老板沒辦法,只有把平時納涼用的竹床搬出來,解決一下急用。? ![]() 而在長堤街搞宵夜的,大多數(shù)是做燒烤和牛雜生意,還有就是做海鮮炒菜類,對于一些面食方面的,長堤街的食檔晚上一般不喜歡做。所以有這方面飲食愛好的,如果你恬巧在漢口找不到合適的地方宵夜,如果你不嫌棄長堤街的飲食環(huán)境,如果你想體驗一下漢口之根的文化底蘊,那么,小編建議你不妨來長堤街走走轉轉,順便找個地方打打牙祭。? ![]() 寫在最后讀完此文,你們對長堤街作為“漢口之根”,對老漢口所說的“先有長堤,后有漢口”,有什么想法和意見,請在下方評論區(qū)留言告訴我,我們一起分享。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