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煙臺晚報煙臺街,一條有故事的街 請點上面藍字,來煙臺街逛逛
上世紀50年代初,煙臺(今芝罘區(qū))范圍很小,沒有公交車,自行車也很少,人們外出主要靠步行。 當時,繁華地段主要在市區(qū)東部。 勝利路上,中有勝利劇場,據(jù)此西北方向有大眾劇場,東北有群眾劇場,南面就是華安露天影劇場。向東北方向走不遠,到朝陽街南頭,便是新中國電影院。洗浴業(yè)、餐旅業(yè)也分布在東部。 那么,市區(qū)西部呢? 以西南河為界,西南河以西,工廠較多,人口也多,人們對商業(yè)服務(wù)和娛樂生活有很大的需求,但現(xiàn)實卻是這樣的:走到西南河以西,只在河西岸有一家新江泉浴池。沒有電影院,沒有戲院,現(xiàn)在工人文化宮的位置,當時還是大海陽農(nóng)業(yè)社的一片菜地。 至于旅館,只有小客棧和大車店。小客棧設(shè)施簡陋,多是大間通鋪。大車店俗稱騾馬店,就更簡陋了。 1953年,新中國成立不久,百業(yè)待興,百廢待舉。黨和政府在財政極度困難的情況下,擠出錢來,在西南河以西的海防營周圍,相繼開工建設(shè)了交通旅館、大光明電影院和大華浴池。 這就是時人所稱的煙臺“三大建筑”。 三者相距不遠,呈三角形分布。
新世紀的大光明電影院。 資料圖 那時,我讀小學四年級,我家住在小海陽袁家胡同,距三大建筑工地很近,我又天生是個“好奇寶寶”,幾乎每天都到建筑工地去看光景。 可不止我一個人,好奇者大有人在,簡直跟逛廟會的人一樣多!因為,人們好多年沒見過如此手筆的大興土木了。 我最愛擠在人縫里,看工人施工。挖地基是人海戰(zhàn)術(shù),很多人一锨一鎬地挖,直挖到比我的身高還深。地基挖好后,再把很長的杉木桿子,用麻繩縱橫交錯地綁成腳手架子。隨著樓層起高,架子也不斷地升高,起層后,還增加了用木板綁在架子上的斜坡梯,用于向上運送建筑材料。 磚、水泥、石灰,全靠工人用扁擔挑著,沿斜坡梯,一層一層挑上去的。其艱難可想而知。工地上千軍萬馬,沒有挖掘機,也沒有升降機,更沒有水泥攪拌車,幾乎所有的工序都靠人力完成。 我印象比較深的是,十幾個工人圍成一個大圓圈,在平地上用鐵锨攪拌水泥。 人多力量大!1954年,三大建筑如期建成。 煙臺交通旅館,位置在西馬路(今海港路)中部路東,緊鄰原煙臺機床附件廠,是一幢三層磚混樓房,呈兩面低中部高的格局。兩面是三層樓,中部是四層,中部各層都有外探的陽臺,上部懸有“交通旅館”4個大字。外墻沒抹水泥墻皮,而是用水泥彌縫的紅磚清水墻。木頭做的門窗油漆成墨綠色,賞心悅目。 當年,交通旅館就是煙臺數(shù)得著的高層建筑了。南來北往搭火車、坐輪船的旅客,都會打它門前經(jīng)過。新旅館的住宿條件衛(wèi)生又舒適,大受旅客歡迎,生意興隆得很。 后來,因機床附件廠擴廠需要,交通旅館被劃給了該廠。1956年,機床附件廠在海港路西側(cè)斜對面,又建了一座與原交通旅館一模一樣的新交通旅館,生意照樣很好。 大光明電影院,位于西大街路北的天和巷4號,很快就成了影迷心中的觀影勝地之一,俗稱“大光明”。 要上六七層寬闊的臺階才能進門,票房就設(shè)在南面臺階下面的平地上。3扇紅漆大門向東開,大門之上,是一個出廈的大平臺,掛著3張巨幅的新片預(yù)告水彩海報。 我還記得第一次進大光明影院時的情景,那真叫一個高大寬敞,單人單座的木頭翻板椅,可比老劇院的長條椅舒服多了。我總想數(shù)一數(shù)影院里到底有多少座椅,可是,每當我數(shù)到一半時,大批觀眾就入場了,人流擁進來,攪黃了我的清點計劃。我只能估計,能有1000多個座位吧。 1955年6月,著名京劇表演藝術(shù)家、“四大名旦”之一尚小云先生,率團來煙演出,舞臺就設(shè)在大光明影院。連演數(shù)天,場場爆滿,一票難求。大光明電影院也跟著名聲大噪。
尚小云(中)舞臺照 資料圖 我讀小學時,學校多次組織我們到大光明去看電影。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那部《祖國的花朵》。這部電影現(xiàn)在很少有人記得了,但電影插曲《讓我們蕩起雙槳》廣為人知,代代傳唱。 最后說說“三大建筑”中的大華浴池。 它位于南洪街與西馬路(今海港路)路口。我父母單位每人每月發(fā)兩張澡票。母親的兩張女澡票,可抵4張男澡票用。澡票上印著市區(qū)8個浴池的名字,我現(xiàn)在還能記得其中6個浴池的名字:大華池、新華池、光華池、新江泉、浴新池、工人浴池——你看,大華池的名字排在第一個呢。
大華池建成開業(yè)后,父親常領(lǐng)我去洗澡。 男浴部分主要是池浴,也稱泡澡,泡完后可到休息間去休息。在小孩子眼里,休息間很大、很高、很寬敞,設(shè)一溜的大通鋪。用很矮的小隔斷,把大通鋪隔成一個一個的小格子,每個小格子可供兩人休息,兩人之間放一張茶桌,還有茶壺和茶杯。顧客可自帶茶葉,也可在休息間購買,記得是5分錢一小包。開水隨時都有,不要錢。休息完了,再回浴室沖洗一番,這個澡就算洗完了。 今天的煙臺,日新月異,再憶60多年前的“三大建筑”,已有隔世之感。作為城市發(fā)展、成長的見證人,我們這些老煙臺,除了感慨,更有一種深深的自豪。 煙臺街·煙臺故事 | 想不到,養(yǎng)正小學這座“紀念碑”背后,竟有這么多曲折往事 這座城市有厚重的歷史積淀,有豐富的自然景觀,有獨特的民俗風情,更有抹不掉的家園記憶,煙臺晚報“煙臺街”版期待一切熱愛本埠地方文化的人士惠賜佳作。投稿時請作者務(wù)必提供銀行賬號,以便稿件發(fā)表后寄奉稿酬。 來源 | 煙臺晚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