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修心養(yǎng)性”其實無處不在,它貫穿于我們的生活、學習、工作中,它是人們在一生中的心性和人品的尺度。也就是:人要喜德,因為德是人的思想行為,是人們?nèi)粘P袨榈某叨群蜆藴省?/p> 要一直能保持平常心,不大喜大悲。因為喜大傷身,悲大也傷身。遇事,心不起波瀾,不慌不忙、平淡面對、泰然自若、心平如鏡。就是“清心寡欲”,也就是靜的意思。一個人只有能靜下來,才能定下來。即“無思無為”就是定,就是入定的意思。 一個人的心性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養(yǎng)成的。如果你平時不保持平常心、清靜心,那么無論在做任何事時,都很難定下來。要保持心身合一,就是要在平常中保持平常心。雖喜不笑,雖悲不郁,就是“抱一守中”,也就是當入深靜以后,要靜心地用神守住那一種靜的狀態(tài)。因為物極必反、靜極必動,這時就要懂得抓住契機了,就是“感而隧通”,也就是用心念、內(nèi)心感應(yīng)周圍的一切,也就是所謂的“天人合一”。 要明白一切事情的發(fā)生都是必然的,我們遇到的都是必須遇到的。以相對論來說,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好與壞、對與錯、靜與動、陰與陽……都是在不同立場和角度來看待問題的不同方面而已。所以,其實因就是果、果就是因。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所以,一個修行人要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tài)和心性,這是人生的良藥,也是修行的良藥。清心寡欲、清靜無為,見一切、遇一切都能保持如如不動的之心,以平常心對任何事,讓一切云淡風輕,波瀾不驚,就是最好的修行。 很多人知道修心的重要,但卻不一定知道什么是修心,其實修心就是修善,也就是行善積德,做好人做好事,就能轉(zhuǎn)怒為喜、轉(zhuǎn)痛為樂、化危為機……這樣心性就不知不覺地提升了。修行人要始終離不開心性的修煉,當越往高處時,你就會發(fā)覺,自己的心性會修煉得越好。如果不尋求突破,沉浸于安樂中,滿足于現(xiàn)狀中,不多做好人好事,那么功夫就一直只在低處徘徊,心態(tài)也很難上去,也可以說是自己給自己建起了一道安樂之墻了! 因此要上更高的臺階,沒有經(jīng)歷過曲折和磨難是不可能的,要有好的身體和心性都是很難的!所以修行一定是身心雙修的。所謂“修心養(yǎng)性”的“性”其實就是指身體,養(yǎng)性就是把身體養(yǎng)好,身體好了性才能平、定、靜。所以修心的同時,要刻苦地鍛煉身體,因為身心都是相輔相成的,偏求其一都是不行的,更不能割裂開來單獨看待或修持。所以一定要身心雙修,自我一定要打開,身體要鍛煉才能舒展,心量要打磨才能打開,否則無論什么你都接受不了、容納不下,那么一切都擋在自己的身心之外了! 大道雖然至簡,但道也一直都是神秘的東西。復雜是為了保護,簡單是為了傳承。而簡單的當中也有復雜的,復雜過后也會是簡單的。明白了要怎樣修心養(yǎng)性,什么是身心雙修,那么一切修行都可以化繁為簡了!就是在平常生活中鍛煉一個好的身體,修一顆平常的心而已。 | 
|  | 
來自: 千姿百態(tài)萬花筒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