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拗句 古人把律詩中不合平仄的句子稱為拗句。 1.初唐和盛唐某些詩人的律詩和絕句中出現(xiàn)一些拗句。 例如孟浩然五律《臨洞庭湖上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湖水”二字拗)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氣吞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坐觀垂釣者,空有羨魚情。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孟浩然《孟東野詩集》 又如崔顥七律《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乘”、“鶴”二字拗)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嚴格地說,第二句中的“黃”字、第四句中的“空”字、第五句中的“漢”字和第六句中的“鸚”字都算拗,但“漢”與“鸚”是拗救。 2.全詩用拗句,或大部分用拗句,叫做拗體。杜甫、蘇軾等詩人都寫過拗體律詩。 例如杜甫七律《崔氏東山草堂》: 愛汝玉山草堂靜,高秋爽氣相鮮新?!安萏谩倍洲郑?/span>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有時自發(fā)鐘磬響,落日更見漁樵人。(“磬”字拗,“更見漁樵”四字拗)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盤剝白鴉谷口栗,飯煮青泥坊底芹。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失對) 何為西莊王給事,柴門空閉鎖松筠。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又如蘇軾七律《壽星院寒碧軒》: 清風肅肅搖窗扉,窗前修竹一尺圍。(“遙”字拗、“尺”字拗)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失對) 紛紛蒼雪落夏簟,冉冉綠霧沾人衣。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日高山蟬抱葉響,人靜翠羽穿林飛。(“蟬抱葉”三字拗、“翠羽穿林”四字拗) 平平仄仄平平仄(失粘),仄仄平平仄仄平。 道人絕粒對寒碧,為問鶴骨何緣肥?!皩Α弊洲?,“鶴骨何緣”四字拗) 平平仄仄平平仄(失粘),仄仄平平仄仄平。 蘇東坡評東堂詞 二、拗救 律詩中雖然出現(xiàn)了拗句,但詩人有補救的辦法,這就是“拗救”。 所謂“拗救”,就是前面該用平聲的地方用了仄聲字,就在后面適當?shù)牡胤接靡粋€平聲字作為補償。 拗救有兩種,第一種是本句自救;第二種是對句相救。 1.本句自救 本句自救,就是孤平拗救。在律詩和絕句中,仄平腳的句型,五言第一字、七言三字必須用平聲,否則叫做“犯孤平”。 但是,如果在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個平聲字作為補償,也就沒有毛病了,這叫做孤平拗救。 例如劉昚虛五律《寄江滔求孟六遺文》: 南望襄陽路,思君情轉親。 偏知漢水廣,應與孟家鄰。 在日貪為善,昨來聞更貧。 相如有遺草,一為問家人。 古代送別詩意圖 又如元稹七律《遣悲懷》: 閑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幾多時。 鄧攸無子尋知命,潘岳悼亡猶費詞。 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緣會更難期。 惟將終夜常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 2.對句相救 對句相救分為兩種,一是大拗必救,二是小拗可救可不救。 (1)大拗必救,指的是出句平仄腳句型,五言第四字拗、七言第六字拗,必須在對句的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個平聲字作為補償。 例如杜甫五律《奉濟驛重送嚴公》: 遠送從此別,青山空復情。 幾時杯重把,昨夜月同行。 列郡謳歌惜,三朝出入榮。 江村獨歸去,寂寞養(yǎng)殘生。 詩中“重”字,義從平聲,字讀上聲。 又如李商隱五絕《登樂游原》: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夕陽無限好 (2)小拗可救可不救,指的是出句平仄腳句型,五言第三字拗,七言第五字拗,可以在對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用一個平聲字作為補償。 這種小拗可以不救,但是,詩人往往在這種地方用救。 例如李白五律《贈孟浩然》: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挹清芬。 又如韓愈五律《祖席》: 淮南悲木落,而我亦傷秋。 況與故人別,那堪羈旅愁。 榮華今異路,風雨昔同憂。 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游。 3.在許多情況下,本句自救(孤平拗救)是和對句相救同時并用的。 (1)大拗和孤平拗救并用,例如孟浩然《與諸子等硯山》: 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大拗,孤平救)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水落魚梁淺,天寒夢澤深。 羊公碑尚在,讀罷淚沾襟。 又如陸游七律《夜泊水村》: 腰間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銘。 老子猶堪絕大漠,諸君何至泣新亭? 以身報國有萬死,雙鬢向人無再青。 記取江湖泊船處,臥聞新雁落寒汀。 (2)小拗和孤平拗救并用,例如溫庭筠五律《送人東游》: 荒戍落黃葉,浩然離故關。 高風漢陽渡,初日郢門山。 江上幾人在,天涯孤棹還。 何當重相見,樽灑慰離顏。 又如賀知章七絕《回鄉(xiāng)偶書》: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賀知章詩意圖 (3)小拗、大拗、孤平拗救同時并用,例如杜甫五律《蕃劍》: 致此自僻遠,又非珠玉裝。 如何有奇怪,每夜吐光芒。 虎氣必騰踔,龍身寧久藏。 風塵苦未息,持汝奉明王。 唐人善用拗救的格律,拗救的情況相當常見。宋代以后,除蘇軾、陸游幾個大家之外,就很罕見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