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哲學史筆記02:中國哲學的“史前史” 蔡元培先生評價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的優(yōu)點中有一條是“證明的方法”,在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中,哲學的開端基本上被確定在了先秦的東周時期,這樣的方法在后來經過疑古學派,推至極端,而將中國哲學史的開端截斷在此處而對“史前史”部分懸隔起來,不去討論。 “史前史”研究的意義是存在的,最起碼,在發(fā)生學的意義上對于整個思想脈絡沿革演進的理解是有意義的。而那一特殊時期的疑古風,在某種程度上包含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之下一批知識分子的自我矮化。《孟子》中關于《尚書》內容的引用不能作為中國很早就存在《尚書》這一文獻的證據,為什么亞里士多德對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們的引用就能夠成為這些人物以及其哲學觀點存在的“鐵證”,甚或“言必稱希臘”呢?要疑古,就眾生平等嘛。 中國哲學史的“史前史”大致可以簡單梳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從“帝”到“天命”的政治哲學 從考古發(fā)現中可以看出,在商代仍然是以神為主的,比如在占卜中常常出現“帝令其風,帝令其雨”的說法。而到了周代,政權合法性開始從純粹的神轉而加入了民心?!疤烀庇^念取代了“帝”的觀念,“天命靡?!薄疤煲曌晕颐褚暎炻犠晕颐衤牎?,民心開始在政權合法性中逐漸占據重要位置。 二、五行思想 在《尚書 洪范》中即出現了箕子為武王提供治國方略的“洪范九疇”中,第一就是五行(水、火、木、金、土)。他以五行來解釋世事,以五行相互差異與相互聯系的邏輯解釋了鯀治水失敗的原因。五行的差異與聯系初步呈現。 三、易經的出現 易經一般認為是在漫長的時間歷程中,經過一代代的負責占卜的人整理加工而成的。這樣的解釋是符合中國哲理后來的發(fā)展特點的。無論是易經思想還是五行思想,都是試圖對生活世界加以總結和提煉,從而形成一套能夠根據各種情勢的不同而調整行為的思想。徐復觀先生將其核心稱之為“憂患意識”,即“要以己力突破困難而尚未突破時的心理狀態(tài)”,“精神上開始有了人地自覺的表現”。 四、人的自覺 從最初的天命之中蘊藉民心,到五行思想中金作為其中一種元素所蘊含的人的要素(水火土木皆為自然界之物,而金則需要人的勞作的參與方能產生),再到周易思想中的“憂患意識”中的“人的自覺”。這奠定了中國哲學以人,具體境遇中的人為核心的思想格局。因為人的重視,自此,就有了這個國族引以為傲的歷史意識。并綿延至今,從未間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