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咱先不說大遼國的千年舊事兒。且把遼西訪古行的心愿記在下面: 提起遼西,你會想起那首唐詩《春怨》了: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 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近年來,福成也有點兒“春怨”,那就是夢回遼西。遼西啊,有古戰(zhàn)場,有中華五大鎮(zhèn)山的北鎮(zhèn)醫(yī)巫閭,有大凌河畔的萬佛洞,有千年古剎奉國寺,有風傳千里的青巖寺歪脖老母。最最重要的,是有福成的青春記憶。 圖為北鎮(zhèn)廟 圖為義縣萬佛堂前的大凌河 圖為義縣奉國寺山門 1978年春,十九歲的福成還是剛從農(nóng)家進城讀書的毛小子,有緣與遼寧大學1977屆新生一起,到錦州義縣駐軍某部參加軍訓。我們歷史系77-1班三十六位同學,共同經(jīng)歷了軍營生活,甚至還發(fā)生了一些故事來。 在我的記憶里,義縣大佛寺(奉國寺)幽暗的大殿,非常神秘,甚至有些“神”人,寺門前一功德碑,竟有一與福成同名姓的功德主捐銀五兩。但,當時我并不知道那個大殿的驚世的文物價值。 在萬佛堂石窟,四十三年前我第一次見到北魏的石雕佛像,但也是匆匆看過。倒是大凌河畔,留下了我們八十年代新一輩的笑與狂放,驚與夢境。
北鎮(zhèn)崇興寺雙塔1930年代舊照 1978年春遼大歷史系77-1班軍訓舊照,后排右一是福成 一直想去遼西,故地重游。今年春季,我們的好兄弟李建玲規(guī)劃了遼西訪古的行程。然在起程前,負責車輛的老代家中臨時有事而作罷。 8月23日,我們終于成行,同行者,仍是原來的六位好友:李建春、張曉燕、李建玲、李翠華、代曉南、王福成。 是日早晨,天多云。代曉南開著借來的一輛七座小車,從丹東馬車橋處的花園河畔出發(fā),一路直奔遼西。下午3:40分到達北鎮(zhèn)鎮(zhèn)北的崇興寺山門前。高大壯嚴的崇興寺雙塔,即入眼來。 也不知道是啥毛病,現(xiàn)在是看到古塔福成就興奮,好象是你見到老情人一樣。 在《中華古塔通覽-東北卷》里,對于這座古塔,我是用較多的圖文來編錄的。眼前的雙塔,是中華大地上現(xiàn)存歷史最悠久、也最完整的古代雙塔之一。它在1988年被評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要知道,入選首批國保的古塔才十八處座,第二批國保僅有三座古塔。那么第三批國保中的古塔,也是價值極高的古建筑了。
且欣賞一下崇興寺雙塔的風采吧:
崇興寺雙塔的形制是相同的,這個樣式的塔,叫密檐式磚塔,都是實心的。是遼代密檐塔的典型風格。 塔有基座,基座所砌條石,是明代的”東北軍區(qū)總司令“李成梁加砌的?;?,第一級塔身(即第一層塔檐到基座間)有一特別的高度,是遼塔建筑的重心,佛教藝術的重點,佛教信仰的核心。 它傳達的,是大遼國和契丹族舉國信仰佛教的精神文化特質(zhì)。 現(xiàn)在,讓我們回到千年前的大遼吧。那時,唐帝國經(jīng)黃巢起義,開啟了五代十國,其中五代的后周大將老趙家黃袍加身建立了北宋,北宋偏居前朝唐版圖的一部,中北部則是契丹人所立之國遼。西部有一國叫西夏:
遼代,或稱遼朝從公元907年立國到1125年國滅,傳九帝,享國二百一十八年。 遼寧的遼與遼國之名同源。遼國統(tǒng)治的中心地帶也在今遼寧,因此今遼寧省境內(nèi)存有遼代古塔數(shù)十座之多。較著名的,除崇興寺雙塔外,有錦州廣濟寺塔,遼陽白塔,義縣廣勝寺北塔等。 只所以有這么的古塔存世,是因為遼代的舉國信奉佛教。營造佛寺、佛塔,是千年前遼國的”政治正確“,所費財力國力,達到驚人之程度。 遼國是否因營造佛塔而“遼以塔廢”,尚值得探究。但遼代佛塔所凝結的建筑與藝術成就,則遺留到了今天。許多的經(jīng)典之作,如應縣木塔、義縣奉國寺大雄殿等,讓今天的我們嘆為觀止。
站在崇興寺雙塔前細細觀看,斜陽之下,有一種美感躍動,黃鐘大呂,旋律壯嚴端肅。這就是遼代磚塔的典型性形制的密檐式。第一級之上,為十三層密檐,是遼塔密檐里的最高級別。 第十三層密檐之上為兩層蓮座托起的寶瓶,同為磚工,寶瓶上則是一串寶珠,上共同構成佛塔的塔剎。
據(jù)對遼塔研究深有造詣的塔友”遼塔“介紹,遼代密檐式塔在結構和建造上形成了大體統(tǒng)一的標準樣式,遼式密檐塔大都為八角實心塔。遼寧的遼塔,以八券門、八方佛、十六協(xié)侍飛天的這種典型構圖為主。其中遼東京地區(qū)的佛塔幾乎全為這種構圖,如遼陽白塔、北鎮(zhèn)崇興寺雙塔等。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崇興寺雙塔的佛教藝術:
遼代密檐式佛塔,其第一級雕有佛像。崇興寺雙塔為八面十三級,它的第一級塔身八面都雕有佛像。主佛端坐在佛龕內(nèi),兩側為脅侍菩薩。一佛兩菩薩是古代佛造像中的通例。佛雕像最上方,是三華蓋、四銅鏡和兩個飛天。 佛座像之下為兩重仰蓮須彌座,再下是兩層青磚雕就的座基。雕刻的是騰龍、舞鳳、伏獅、游魚等紋飾。 你要問八面佛像都是什么佛? 按契丹人的信仰,南面主佛為大日如來。
大日如來,五方佛之一。是表示絕對真理的佛身。說來太復雜,這么說吧,大日如來是佛教中密宗的本尊,即密宗最高階層的佛。 因此,大日如來在遼塔中,也被雕于正南的崇高位置上。其它七面則為過去七佛,漢譯名字也不好記,但迦葉佛、釋迦牟尼佛,我們還是能夠記住。我們后面的行程在義縣奉國寺大雄殿,所見的過去七尊的高大泥雕像,便是過去七佛,居中的是毗婆尸佛。 同行的李建春兄長,用他的單反相機特意為我拍攝了不少雙塔的細節(jié),本篇引用的多是他所拍攝的清晰畫面。
崇興寺雙塔,除了佛教藝術,我們還可以欣賞遼代高超的磚構藝術。遼與宋都是唐代建筑工藝的直接承繼者。這兩座塔是仿木構的,所以有斗拱。我細看了一下崇興寺雙塔的斗拱,確有大唐之風,較之元明清同類磚塔,其碩大構制,是后代不能比的。
我注意到,崇興寺雙塔在八角系有風鈴這一遼塔共有的設計之外,它們都在第一層檐下,八面系有兩排風鈴。甚是漂亮。
繞塔而行,厚重的塔基條石,象是在述說著什么。
李成梁鎮(zhèn)遼時,為增加塔身安全而包砌的三米高條石,說明大遼之后,歷代對雙塔愛護有加。這使得崇興寺雙塔,成為今天我們所見的保護最完整的佛塔。福成曾收集過它的老照片,讓我們看一看1930年代的北鎮(zhèn)崇興寺雙塔舊容:
可惜,我們今天看不到原裝的崇興寺了。新中國成立時,它還在。曾作為北鎮(zhèn)西城區(qū)的黨校,后毀于1960年代。上舊照中的山門前石燈幢,亦不知去向。 喜今寺得以修復,疫情期間,寺門閉,不得而進。我們在殿前徘徊,攝影。
在遼西北鎮(zhèn),能夠存有崇興寺雙塔這樣規(guī)模的遼代佛塔,不由得我們對雙塔的來歷感興趣,但今福成沒有見過雙塔的建塔原由。這種規(guī)模的大塔,似不象地方性的。遼代,北鎮(zhèn)地方為東京道所轄,境內(nèi)置乾、顯二州。按遼代的行政級別,州和縣差不多,建這樣的雙塔,非其所能為的。那么只有一種可能,崇興寺雙塔,必與遼代的皇家有關。話只能說到這兒,多說就是考證了,非游記的篇幅所能容納。 今天崇興寺雙塔四周有圍墻。塔距圍墻較近,東塔與圍墻間也就不到兩米寬的距離,古時崇興寺雙塔前一定有一片空闊地帶的。
但塔與寺殿之間,則有一個較寬闊的院落。植以松樹、草坪等。西側的草坪里,存放有石雕像。未知年代。
下午近四點半,我們要離開塔院了,回首,雙塔的東塔巍巍然聳立于斜陽下:
關于崇興寺雙塔,尚不少未解之秘。舉國信佛的契丹人的大遼國,后世所知的,我們所了解的,也只是它歷史長河中之一葉扁舟吧。
|
|
|
來自: 安東老王 > 《2021遼西訪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