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詩詞賞析 詩·花 古詩詞賞析 白露節(jié)氣一過,杭城才有了一絲秋意。 風(fēng)一起,涼氣兒就在空中蕩漾了。 隨之起舞的還有一種不知名的黃色小花。 枝頭的一簇,燦爛如霞; 凋落的一地,點點如金。 不細(xì)看,還以為是沒有香味的桂花呢。 比起桂花的“肉嘟嘟”、香噴噴, 它的形體略顯清瘦,幾乎沒有芬芳, 即便如此,它的美仍讓人挪不開眼睛。 于是,正在路邊騎車的詩詞君, 趁無人無車時,趕緊拍了幾張照片, 嗯,可以寫一篇關(guān)于此花的詩詞賞析了。 (可惜,沒找到古人佳作) 它有一個特別好聽的名字——欒花。花瓣呈嫩黃色,比春日里鵝兒黃還要鮮亮,花心基部是一抹動人的橙紅色,可愛的緊。 遠(yuǎn)遠(yuǎn)望去,數(shù)簇金色出深綠,美如畫卷。可不知為何,欒花很少出現(xiàn)在詩人的筆下,帶有“欒”的詩句,大都與“團(tuán)欒”相關(guān),這自然與欒花扯不上半點關(guān)系。 其實,文學(xué)典籍中很早就有關(guān)于欒的記載《禮記》稱,“天子樹松,諸侯柏,大夫欒,士槐,庶人楊”,謂不同等級的人,死后陵墓旁所植之樹也不同,而欒樹則屬于大夫,故有“大夫樹”之別名。這種稱呼,莊嚴(yán)而肅穆,或許,時人對欒的敬遠(yuǎn)大于愛吧。 到了唐代,欒樹依舊為人所敬重,如張說詩歌稱“風(fēng)高大夫樹,露下將軍藥”。 后來,欒樹漸漸變得“接地氣”了,因為,民間給它起了一個質(zhì)樸的名字——“燈籠樹”。 是啊,欒樹一生最高光的時刻,不是花期,而是果期。那一串串燈籠狀的粉色果子,遠(yuǎn)望之下才叫壯觀。秋風(fēng)一吹,果子摩挲作響,有種別樣的美感。此時,人們更愿意為之駐足,甚至誤以為那就是欒花。 臺灣美學(xué)家蔣勛在《此時眾生》里提到過欒樹:普通植物大多是花兒極盡嬌艷誘惑之能事,果實則像懷孕了的婦人般安靜滿足,仿佛所有的激情騷動都平靜了下來。然而像欒樹這樣的植物則相反,它的花兒是害羞謙遜的,果實卻艷紅一片,如火熾熱,它所有的力量和美貌都在彰顯著孕育的喜悅。
張揚的是果實,低調(diào)的是花朵。這種與眾不同的生命形態(tài),呈現(xiàn)在詩人筆下是這樣的—— 燈籠樹 清·黃肇敏 枝頭色艷嫩于霞,樹不知名愧亦加。 攀折諦觀疑斷釋,始知非葉也非花。 枝頭的“花兒”粉粉嫩嫩,比燦爛的云霞還要好看。我竟然叫不出它的名字,真是懺愧??!出于好奇,我翻折下來一枝細(xì)看,心中的疑惑這才消除,原來那一抹嬌艷的色彩,既不是葉子,也不是花朵(而是果實)。 “始知非葉也非花”,如此神奇而又美麗的樹,理應(yīng)得到我們的欣賞。所以,請詩友們?nèi)ふ覚杌ò桑?/span>然后再為欒花寫一首詩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