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是不是發(fā)現,我們中國人特別愛顯擺,特別是當有了一定的財富,有了一定的權力,有了一定的成就以后,總想著在他人,尤其是在同齡人、同學、同鄉(xiāng)面前炫耀一番,高調宣示自己要多牛有多牛。這樣的人往往被人稱之為太高調了,想低調都不行。 還有人在取得一定成績后,總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想向人吹噓賣弄。但又怕別人說自己城府不深,不會謙虛,太高調,就默默告誡自己低調一點,低調一點。于是,這樣的人無論走到哪,雖然他嘴上不說,但從他臉上張揚的神情,別人一看就知道他在裝B顯擺了。 低調確實很難,不是每個人想低調就能低調的。首先你得有低調的資本。也就是說,你原本可以高調,但你選擇不高調。其次,你要能抑制住高調的沖動,收斂自己的品性,修養(yǎng)自己的品德,鍛煉自己的平常心,只有這樣才能處變不驚,笑看風云。 我們翻開《道德經》,里面給了我們很多低調的智慧。如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span> 最高的德行就是水的德行,因為水低調,它善待一切而不爭,它能藏污納垢安然處下。 如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智不割?!?/span> 只有甘于為天下溪、為天下式、為天下谷,才能做到謙虛不驕傲,純真不做作,純樸不虛偽,這才是低調的表現。 如第三十六章,“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微明。柔勝剛,弱勝強。 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如果太過高調,往往帶給自己的是災難和傷害,所以人要學會韜晦,能夠隱藏自己的光芒。 在第六十一章,“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蓄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為下?!?/span> 謙卑是自然萬物生存的基本品質,無論自己有多高、多大、多強,都要學會謙卑低下。 如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span> 江海低下能海納百川,圣人謙虛禮讓能有容乃大。 如第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span> 人還要學會謙退柔弱,不處處逞強。 如第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國之垢,是謂社稷主;受國不祥,是為天下王?!匀舴?。” 還要學習水柔弱卑下的態(tài)度,能夠藏污納垢毫無怨言。 史學家班固在總結道家思想時說“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執(zhí)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保ā稘h書·藝文志》)道家人自守和自恃的無非就是“清虛”和“卑弱”,這也是道家處世的宗旨。 清是什么?就是讓自己冷靜、穩(wěn)重、理智和沉淀,避免急躁和浮躁。虛就是要有寬大、謙遜的胸懷,能包容萬物,不自滿,堅持勤學習,多請教。卑是什么?就是善于處下,甘處下流,能夠忍受屈辱詬罵和艱難困苦,做到處處低調。弱就是主動守柔,主動示弱,因為太過剛強,則很快走向死亡。 所以,要想低調,為何不學一下道家,做到“清虛”和“卑弱”,如果我們做到了,那么到時候我們是不是不低調都不行了。但我們仔細想一想,要做到“清虛”和“卑弱”,又談何容易?。?/spa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