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呂溫永州打卡記
□洋中魚 打卡時間:元和三年(公元808年)冬 打卡地點:道縣
呂衡州像 一 一股風從中唐的山谷里吹來,令站在亭子里的呂溫打了一個寒戰(zhàn):世道變化太快了! 這個亭子并不是中國大地上的某一處實景,而是呂溫腦海里的意象,仿佛兩條路交會于山谷,他站在交叉點看了看四個不同的去向,還有四周高聳的山,心里盡是迷惘。 本來,安史之亂如同一個深坑,讓大唐這個巨人跌了一跤,導致骨折。盡管后來爬了起來,但業(yè)已動搖了大唐的根基,使得大唐由盛轉衰,而復興就成了人民最殷切的期盼。 可是,復興沒有像人們想象的那樣來得快。這不,僅一年多時間,大唐就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去年派自己隨張薦出使吐蕃的唐德宗李適已于今年正月駕崩,44歲的太子李誦即位成了新皇帝唐順宗,他是自己那幫倡導改革鐵哥們的堅強后盾,原以為以王叔文大哥為首的改革集團可以放手一搏,實現(xiàn)大家的共同人生目標。遺憾的是,李誦的龍椅還沒坐熱,就因中風失語被迫禪位給27歲的兒子李純,也就是現(xiàn)在的唐憲宗,他們的改革由和風細雨頓時凝結成寒冰。 想一想都不敢相信,一年換了三個皇帝。這在中外歷史上十分罕見! 而今,自己回到長安,感覺除了陌生,還是陌生,到處都是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匆娔切┕俦趯m廷前和各個街坊匆匆而行、緊張兮兮的模樣,好像如臨大敵。難道京城滲入了吐蕃的奸細?或者被外敵所包圍? 聽說參與改革的人都被控制起來了,正等候發(fā)落,呂溫忽然一個寒戰(zhàn):整個宮廷都可以嗅到憲宗李純的怒火,隨處可見宦官們陰森森的冷笑。 那種笑是宦官的勝利?還是宦官的屠刀?如果是勝利,為什么看不到老百姓的歡呼?如果是屠刀,什么時候砍向改革集團的頸脖子? 去年三月,接到吐蕃贊普牟如去世的消息后,唐德宗李適為之廢朝三日,思考對策。后來,經過與大臣們仔細商討,李適決定派遣工部侍郎張薦為正使、侍御史呂溫為副使,前往吊祭。安撫好吐蕃,可以贏得暫時的邊境安寧。 沒想到半途出現(xiàn)意外,使團行至赤嶺(今青海省日月山)時, 61歲的正使張薦突然因病去世。呂溫以副使的身份極力說服大家,按原計劃行事。 抵達吐蕃后,吐蕃亦知唐朝皇帝駕崩、新帝登基之事,擔心此時形勢不甚明朗會重啟戰(zhàn)爭,為增加己方的籌碼,于是將整個使團軟禁起來,不允許他們返回長安?!缎绿茣酚涊d,“虜以中國有喪,留(呂)溫不遣”。 一年后,吐蕃放了使團,經歷了生死劫難的呂溫帶著大家終于回來了,向剛剛即位的唐憲宗稟報了情況。稟報時,他看見唐憲宗滿臉冷漠,心里不禁打了一寒戰(zhàn)。 沒想到一回到長安就遭遇尷尬:王叔文行事魯莽,導致改革集團正面臨滅頂之災!還有一個壞消息:呂溫回到長安不到十二天,恩師陸質因病去世。 站在那個若有若無的亭子中,呂溫在思考:假設自己當初不出使吐蕃而留在長安,能否挽救改革集團的命運?王叔文聽得進自己的意見嗎? 不知道。因為歷史不允許假設。 元和三年(808年),經御史中丞竇群推薦,呂溫出任刑部郎中,兼侍御史。 這年九月底,李吉甫罷相出為淮南節(jié)度使。十月的一天,李吉甫在即將出鎮(zhèn)淮南之際,因病召術士陳登夜宿其第。竇群、呂溫即派人于清晨逮捕了陳登并進行審訊,又向憲宗勃奏李吉甫交通術士。 要知道大臣信巫術是一大忌諱,坐實會被嚴懲。憲宗于是親召陳登面訊,由于陳登的狡辯,憲宗最后認為子虛烏有,因此處罰竇群和呂溫。十月十六日,竇群貶湖南觀察使,呂溫貶均州刺史;十七日,竇群再貶黔南,呂溫貶道州刺史。 一帆風雨路三千,呂溫由此正式打卡永州。 二 船溯流而上過永州,抵近道州時,呂溫有感而發(fā),寫了一首《道州途中即事》: 零桂佳山水,滎陽舊自同。經途看不暇,遇境說難窮。 疊嶂青時合,澄湘漫處空。舟移明鏡裡,路入畫屏中。 巖壑千家接,松蘿一徑通。漁煙生縹緲,犬吠隔籠蔥。 戲鳥留馀翠,幽花吝晚紅。光翻沙瀨日,香散橘園風。 信美非吾土,分憂屬賤躬。守愚資地僻,恤隱望年豐。 筆者懷疑,呂溫此處用錯一字,或是整理呂溫文集的人搞錯一個字:滎。筆者揣測,應該是營陽,就是道州的古稱,三國吳寶鼎元年(266年)分零陵郡南部置,郡治營浦縣(在今道縣濂溪街道辦事處)。呂溫此詩就是說零陵、桂林一帶山水很美,自己赴任的古營陽(道州)也一樣。如果說滎陽,根本不好理解。滎陽在鄭州,與呂溫兒時的住地洛陽不是同一個州,他不可能扯得那么遠。 道州,是大道之州,也是一個令人難以忘懷的地方。在中唐時期,道州留給人們的印象是很酸楚的:產矮奴,多土匪。因此,需要能力很強的人來治理。 在呂溫來道州的四十年前,大詩人元結兩次出任該州刺史,他深入調研,有感而發(fā)寫了一篇《道州刺史廳壁記》掛在府衙大廳,認為“天下太平,方千里之內,生植齒類,刺史能存亡休戚之;天下兵興,方千里之內,能保黎庶,能攘患難,在刺史耳”,不管天下太平不太平,刺史都是一方福禍的關鍵因素。元結的文章,不僅點評了諸多前任刺史之清濁,還警示后來者為官一任要造福一方。 哪知道后來一個刺史,不知是水平有限還是心里有鬼,把這篇有些刺目扎心的“警世良言”拿下了。呂溫一到任,就把元結這篇文章重新刻寫在廳壁上,繼續(xù)“用為鑒戒”。 除了四十年前來此的元結,還有十年前在此任職并倒在任所的陽城,人稱陽道州。他上書皇上,要求取消矮奴土貢這項苛政?;实劭戳怂淖嗾潞?,認為他說得很有道理,從而將這項傷天理、滅人性的虐政予以廢除。 呂溫崇拜英雄,致敬英雄,也希望時勢造英雄。 每天進出府衙,呂溫感覺到自己在重復先賢的腳印,他在心中要求自己深入群眾,了解百姓疾苦,跟老百姓交朋友,做一個受百姓歡迎的官員。 為此,他寫了一首《道州感興》: 當代知文字,先皇記姓名。七年天下立,萬里海西行。 苦節(jié)終難辨,勞生竟自輕。今朝流落處,嘯(瀟)水繞孤城。 三 關于呂溫在道州的工作,似乎沒有人專門為其記載。但一些生活片段,被他自己用詩歌的方式截圖下來。 呂溫抵達道州已經是初冬,由于他為了很快進入角色,積極開展工作,時間如手中沙粒,漏得很快,不久便到了春天。 在道州,呂溫跟一個姓歐陽的人交往頗多,經常去他家里玩。歐陽家在城北一里外,有一個小莊園,種了很多桃樹,春暖花開時,恍若世外桃源,這給平日忙于政務的呂溫帶來了樂趣。有一次,他興趣來了,為主人家寫了一首詩《道州春游歐陽家林亭》: 道州城北歐陽家,去郭一里占煙霞。 主人雖樸甚有思,解留滿地紅桃花。 桃花成泥不須掃,明朝更訪桃源老。 政成興足告即歸,門前便是家山道。 道州城北有一座樓,附近有很多李樹。每年春天,李花開花,白茫茫一大片,讓人疑是到了關外。呂溫想起永貞革新改革集團那些人尤其是“二王八司馬”中的“二王”已死、八司馬外放,睹景傷情,更加覺得一個人的信仰和操守的重要,無論何時何地,都該像這潔白的李花一樣,哪怕孤獨,也不改本色,因此寫下一首《道州城北樓觀李花》: 夜疑關山月,曉似沙場雪。曾使西域來,幽情望超越。 將念浩無際,欲言忘所說。豈是花感人,自憐抱孤節(jié)。 道縣何姓為大姓,人口眾多。其中一個品行高潔、很有才華和修養(yǎng)而不愿意步入仕途的人,跟呂溫關系很好,他自稱山人,呂溫尊稱他為處士,兩人交往密切,唱和甚多。遺憾的是,何處士的作品沒有流傳下來,倒是呂溫的集子里,收入了三首寫給對方的詩: 其一:《道州夏日郡內北橋新亭書懷贈何元二處士》 結構池梁上,登臨日幾回。晴空交密葉,陰岸積蒼苔。 爽氣中央滿,清風四面來。振衣生羽翰,高枕出塵埃。 齊物魚何樂,忘機鳥不猜。閑銷炎晝靜,選勝火云開。 僻遠宜孱性,優(yōu)游賴廢材。愿為長泛梗,莫作重然灰。 守道窮非過,先時動是災。寄言徐孺子,賓榻且徘徊。 其二:《道州敬酬何處士懷郡樓月夜之作》 清質悠悠素彩融,長川迥陸合為空。 佳人甚近山城閉,夏夜相望水鏡中。 其三:《道州酬送何山人之容州》 匣有青萍筒有書,何門不可曳長裾。 應須定取真知者,遣對明君說子虛。 第一首是寫給何處士跟元處士兩人的,第二首似感謝何處士在懷郡樓的夜宴,又像唱和之作。第三首是何處士去廣西容州,呂溫寫的一首送別詩。由于呂溫在道州只待了一年多,也許兩人從此沒有再見面。 有一個跟何處士差不多的長沙人叫戴簡,知識淵博,對《莊子》很有研究,跟柳宗元、呂溫等人都有交往。當時,柳宗元謫居永州,而他的岳父楊憑剛出任京兆尹不久,因與御史中丞李夷簡素有隙,被對方彈劾說他在江西任職時貪贓枉法,在長安的永寧里府第養(yǎng)了很多幽妓小妾,要置他于死地。好在翰林學士李絳說情,憲宗也覺得楊憑治京兆有成績,因此貶為臨賀尉。楊憑到了臨賀,柳宗元因為謫居不敢擅自出永州,只好委托包括戴簡在內的朋友們捎帶書信表示問候。從永州去臨賀,必經道州,作為柳宗元的好友,呂溫自然會熱情招待。臨別時,他寫了一首詩《道州送戴簡處士往賀州謁楊侍郎》: 羸馬孤童鳥道微,三千客散獨南歸。 山公念舊偏知我,今日因君淚滿衣。 這首詩表達了自己對長輩和友人的思念之情,那種質樸的情感流溢而出。 由于長期勞累,呂溫有一次生病了,一些部下和朋友前來探望,這讓他十分感動,寫下了一首《道州郡齋臥疾寄東館諸賢》: 東池送客醉年華,聞道風流勝習家。 獨臥郡齋寥落意,隔簾微雨濕梨花。 道州的灰鵝是當?shù)氐拿朗?,人們十分喜愛,家里來了貴客,都要宰殺一只灰鵝來款待。而在呂溫眼里,灰鵝雖然沒有大雁那種飛翔時的優(yōu)美姿勢,但畢竟是可愛的生靈,這讓他不忍去吃,因此在府衙北面的池子里將鵝放了,為此寫詩一首《道州北池放鵝》: 我非好鵝癖,爾乏鳴雁姿。安得免沸鼎,澹然游清池。 見生不忍食,深情固在斯。能自遠飛去,無念稻粱為。 就是工作再忙,也不能放棄閱讀和思考。呂溫出任道州刺史,是朝廷命官,而近在咫尺謫居永州的柳宗元卻是貶謫身份,導致兩人不能見面暢談。但兩人保持著書信往來,并對一些問題進行探討。柳宗元寫了篇《與呂道州溫論非國語書》,見證了兩人的堅貞友誼。 秋天楓葉紅了,很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人生的壯美,并由此慨嘆時間的流逝和歲月的無情,更容易勾起人們的思鄉(xiāng)之情。一個晚上,呂溫獨自坐在道州南樓,仰望空中星月,環(huán)顧四周環(huán)境,寫下一首《道州秋夜南樓即事》: 誰念獨坐愁,日暮此南樓。云去舜祠閉,月明瀟水流。 猿聲何處曉,楓葉滿山秋。不分匣中鏡,少年看白頭。 是的,跟柳宗元等人一樣,年屆不惑、頭發(fā)漸白的呂溫心中也是渴望回到長安的??! 四 詔令終于來了,但不是叫呂溫回長安,而是改任衡州刺史。 雖然在道州只待了一年半,但由于呂溫為官清廉,為百姓辦實事,因而深得下屬尊重和民眾愛戴。臨別之際,很多人前來送別,其中,包括江華的毛縣令。望著這位工作務實、深得自己喜愛的部下,呂溫心里依依難舍。雖然在道州待了不足兩年,但皇命在身,現(xiàn)在不得不離開。為此,他寫了一首《道州將赴衡州酬別江華毛令》送給對方: 布帛精粗任土宜,疲人識信每先期。 明朝別后無他囑,雖是蒲鞭也莫施。 詩中的蒲鞭,是指用蒲草做的鞭子,用以表示薄罰寬仁。作為一州之長,在縣令送行時,反復叮嚀對方要愛護百姓,就算是蒲草做的鞭子,也不要輕易朝老百姓打去。上級對下級做這樣的囑咐,在歷史上是沒見過的。 呂溫到了衡州后,對待政務絲毫不敢懈怠,仍恪盡職守、積極作為,各項工作都抓得很好。他打擊豪紳、懲治腐敗、整頓稅收、興修水利、發(fā)展教育,還與衡州的文人學子探討學問,奉敕代天子祭告南岳,令衡州上下煥然一新。 遺憾的是,由于勞累過度,他終于倒在任所,年僅四十歲,人稱呂衡州。 《新唐書》對他在衡州的政績評價為:“治有善狀”。這四個字,應該是非常公允的。 呂溫死后,劉禹錫獲悉,寫下《哭呂衡州時予方謫居》,以表悼念之情: 一夜霜風凋玉芝,蒼生望絕士林悲。 空懷濟世安人略,不見男婚女嫁時。 遺草一函歸太史,旅墳三尺近要離。 朔方徙歲行當滿,欲為君刊第二碑。 柳宗元與劉禹錫唱和,作了《同劉二十八哭品衡州兼寄江陵李、元二侍御》詩: 衡岳新摧天柱峰,士林憔悴泣相逢。 只令文字傳青簡,不使功名上景鐘。 三畝空留懸馨室,九原猶寄若堂封。 遙想荊州人物論,幾回中夜惜元龍。 此外,柳宗元還寫了一篇《衡州刺史東平呂君誄》,以表緬懷。在文章中,柳宗元在描述道州和衡州兩地老百姓對呂溫的緬懷時說:“君之卒,二州之人哭者逾月。湖南人重社鄉(xiāng)飲酒,是月上戊,不酒去樂,會哭于神所而歸。馀居永州,在二州中,聞其哀聲交于南北,舟船之下上,必呱呱然,蓋嘗聞于古而觀于今也。” 對呂溫的文章,柳宗元慨嘆道:“君之文章,宜端于百世。今其存者,非君之極言也,獨其詞耳。君之理行,宜及于天下,今其聞者,非君之盡力也,獨其跡耳。萬不試而一出焉,猶為當世甚重,若使幸得出其什二三,則巍然為偉人,與世無窮,其可涯也?!?/p> 當時有一個叫元微之的人,行輩在柳宗元等人之后。他是元和元年考取進士,對策第一,以文被召幸于太子宮,服侍太子。此人與呂溫深交,呂溫死后,他作詩《哭呂衡州》六首。其中曰:“兒童喧巷市,羸老哭碑堂?!庇钟性弧皾M船深夜哭,風棹楚猿哀?!?/p> 元微之詩中說的這些場景,恰好與柳宗元的記述相印證。 此外,元稹寫有《哭呂衡州六首》,竇鞏寫有《哭呂衡州八郎中》 。眾人詩文,極盡悼念。 一個人二地為州官,身后贏得百姓思淚千行,應該說,這也是一種難得的人生榮耀。
線裝《呂和叔文集》
趙明誠《金石錄》卷第十關于呂溫 《祭舜廟文》記載
欽定《四庫全書》之《呂衡州集》 |
|
|
來自: 孟溪ProbeT連山 > 《湖湘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