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06年,德國建筑學家恩斯特柏石曼第二次來華進行社會考察。他耗時近三年,走遍了晚清十二個行省,行程數(shù)萬里??疾炱陂g,他拍攝了大量的各地古建筑與景觀,此后根據(jù)這些照片,他陸續(xù)撰寫了多部著作。今天要與大家分享的,就是柏石曼先生在1908年4至5月期間,從西安出發(fā),經(jīng)鳳翔府、途徑漢中留壩拍攝的照片。 留壩地處秦嶺南麓腹地,陜西漢中北部。歷史上即為南北通衢,素有“秦漢咽喉”之稱。留壩之名,始見于明代《一統(tǒng)志》,本名劉壩,相傳留侯張良辟谷于境內(nèi)紫柏山,因有留侯祠而得名留壩。在留壩,柏石曼先生來到了留壩縣城附近,坐落于秦嶺南坡的紫柏山麓的張良廟,他用手中的攝影機為我們留下了100多年前頗有“仙家靈氣”的張良廟的樣子。 圖為1908年的漢中留壩廟臺子,位于群山環(huán)抱之中的張良廟。公元前202年,劉邦即位建立西漢王朝。不久之后,劉邦先后殺掉韓信等有功之臣,張良看淡功名,來到留壩紫柏山隱身修行,后人稱此地為“辟谷”。
1908年的留壩張良廟。最早的張良廟是由張良的十世玄孫漢中王張魯所建,歷經(jīng)1700年,原址已無從考察?,F(xiàn)在位于留壩廟臺子的張良廟是明、清時期重建。張良廟傍山依水,古樸典雅,終年云霧繚繞,頗有仙家靈氣。柴關(guān)、紫柏二山與廟前一水和廟后一河成環(huán)抱之態(tài),地理位置極佳。
1908年的張良廟內(nèi),右側(cè)大殿的門上懸掛著“仰止”二字匾懸,遠處的小亭為“拜石亭”。張良廟為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自漢末起,前來四方攬勝者絡(luò)繹不絕,爭相觀光。這座古廟猶如一面歷史之鏡,反映著張良其人其事以及世代百姓對他的崇敬。
1908年的張良廟,一處沿著蜿蜒的山勢而建的石臺階,石階兩側(cè)都是古色古香的石欄桿,靜處幽林深處,別有一番清凈自在。
1908年的張良廟內(nèi)的庭院,從另一個角度看“拜石亭”。拜石亭,取典于黃石公圯橋授書的故事?!鞍菔ぁ蔽挥趶埩紡R北花園西南角,寶塔盔頂,筒瓦垂脊,修篁環(huán)抱,優(yōu)美清新。
1908年的張良廟的山門,古樸的門樓精美宏偉,門上鑲嵌著“漢張留侯祠”五個大字,下方則是當時的人們張貼的“極真洞天”四字。在山門的左側(cè)懸掛著“廟臺子初級小學堂”的牌子,可見當時的張良廟內(nèi)藏有一所新式小學堂。
1908年的張良廟內(nèi)的一處門樓,廊柱上的雕花裝飾看上去非常精美。
1908年的張良廟主院內(nèi)的靈官殿,張良廟內(nèi)的靈官殿,始建于清道光四年(公元1842年),靈官殿雖面積不大,但建筑精巧,雕梁畫棟,殿中祭祀著道教中的山門之神王靈官。
1908年的張良廟,大殿內(nèi)供奉的張良塑像,很可惜這座精美的塑像在動亂年間被毀壞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