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馬德說:
感情歷來就不是一場驚天動地的慶典,而是柴米油鹽里的點滴歡喜。 晝夜更迭,日子重復而瑣碎,往往是生活的細節(jié)筑牢了感情。 一段感情最好的相處模式,藏在這3件小事里: 食物和愛情,大概是這個世界上最奇妙的兩種東西了。 《一日禪》中寫道:
一蔬一飯一瓢一飲中,藏著的除了口腹之欲,還有拉近感情的催化劑。 能吃得到一起的,都是難得的緣分。 日劇《四重奏》中,真紀的丈夫滿臉歡喜地吃了兩年擠了檸檬汁的炸雞, 從不吝嗇對妻子手藝的贊美,妻子自然也沒懷疑過丈夫的口味。 看似一片和諧的關系,卻在真紀偶然聽到丈夫跟同事表示自己根本不喜歡吃檸檬之后崩塌。 吃飯是一件帶有感情與關系附加值的事情,性格相投的人才能同桌共食,并獲得超出食物本身的快樂。 黃磊給妻子孫莉的一封信中寫道:
一起吃飯,不僅是共同享受風卷殘云的樂趣,還是攜手面對飯后的杯盤狼藉,將生活里的好與壞、喜與憂照單全收。 愛,就是要在一起吃好多頓飯。 懂得好好吃飯的人,才能好好生活;吃得到一起去的人,才能好好相愛。 正如那句經(jīng)典臺詞所說:
這是蘇軾暮年時懷念紅顏知己王朝云所作的詩。 一次,得罪了朝中權貴而幾度遭貶的蘇軾退朝回家后,捧著剛吃完飯的肚子逢人便問: “你說說我肚子里都有些什么?” 有人說:
有人答:
蘇軾都不以為然。 直到朝云一句“滿腹不合時宜”,深深戳中了蘇軾的內(nèi)心,讓他不禁感慨:
聊不來的人,只會問你在尋求什么。而聊得來的人,卻知道你在憂愁什么。 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團火,路過的人只看到煙。 人生短暫,珍惜那些能夠看到你的火焰,然后朝著你走過來的人,就足夠了。 正如羅賓·威廉姆斯在《世界上最偉大的父親》中所說的:
一個聊得來的人,是你精神上的慰藉、靈魂處的共鳴、能量上的補給、思想上的天窗。 他幫你打開更高的格局、也堅定你內(nèi)心的自我;他讓你成為更好的自己,也成就著更好的愛人。 感情的核心,就在于交流,一個愿說,一個愿聽,便能一言一行都是愛。 愿你身邊有個聊得來的人,從清晨到日暮,從青絲到白發(fā),陪你共覽歲月波瀾,伴你笑談風雨瀟瀟。 藏地有一種說法是:
吵架本身,不會讓生活變好或者變壞,真正影響一個人生活品質(zhì)的,是吵架的方式和目的。 臺灣一父親在女兒的婚禮上致辭的時候,說過這樣一句話:
世上沒有百分百契合的兩個人,當兩個人在一起生活時,總會發(fā)生各種各樣的沖突與矛盾。 有人各自為營,在稀里糊涂的賭氣和誤解之中,斷了聯(lián)系,有人當面鑼、對面鼓地吵上一架,還彼此個明白。 如果雙方堅持事事不愿讓步,那么本是無關痛癢的小事很容易被無限放大,原本的甜蜜就會變成硝煙滾滾,戰(zhàn)火連天。 只有兩個人都愿意為對方削減一些鋒芒,去包容與接納對方,然后共同組成一個新的整體,這才是感情最好的歸宿。 好的關系其實非常簡單,不是一輩子都不吵架,而是吵了架還能生活一輩子。 電影《匆匆那年》里也有句臺詞:
深以為然。 沒有紅過臉的朋友,很難深交;沒有吵過架的情侶,也很難走到最后。 因為最不加修飾的關系,都不避鋒芒。 三毛說,愛情如果不落到穿衣、吃飯、睡覺、數(shù)錢這些實實在在的生活中去,是不會長久的。 在一段感情里,細節(jié)只不過是一個很小的片段,卻可以窺探人心。 于千萬人之中,我們相遇相識,在漫長的歲月里,我們相知相伴。 而對于你我來說,最美好的事莫過于:你欣賞我的不同,我接納你的不完美。 親密又自由,相愛又平等,獨立且堅強,感情中最好的相處模式不過如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