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在熱搜榜上,一則新聞引發(fā)不少爭議。 武漢一位田女士,遭前夫定位糾纏長達6年,孩子也遭其毆打。 回溯這段婚姻,田女士滿是悔恨。 25歲時,因人介紹與該男相親,男方外形條件、家庭條件與田女士還算般配,在眾人催促下,見了一面便覺得“合適”,匆匆閃婚。 可婚后,田女士才發(fā)現(xiàn)這個男人竟把“男子氣概”等同于打老婆,覺得在眾人面前打老婆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一吵架就動手。 忍無可忍之下,她只好離婚。 可重組家庭后,仍然逃不過糾纏的陰影。 田女士的前夫天天找她要錢,走到哪里,前夫就跟到哪。 法院判田女士前夫每個月有3次看孩子的機會,每每這時,他就借機教唆10歲兒子辱罵田女士,孩子拒絕就會被打傷。 如今,田女士懷有身孕,卻因害怕前夫騷擾,“有家不能回”。 她不斷懊悔著,因為一次相親,匆匆結婚,卻沒想到將自己推入了深淵。 田女士的經(jīng)歷,或許只是“個例”,但在選擇伴侶時,大多數(shù)人的目光都會被合適的“外在條件”所吸引,而忘記了一些更為重要的東西。 尋找伴侶時,你最在意哪些條件? 曾經(jīng),在知乎上有過一個熱度極高的婚戀問題: 在尋找伴侶的路途中,你最在意哪些條件? 女性排在前三位的答案是:經(jīng)濟基礎、職業(yè)、學歷 男性排在前三位的答案是:年齡、外貌、性格 這些外在條件,漸漸也成為了大眾普遍的“擇偶標準”。 作為個體,我們當然會被一些符合社會大眾文化的高價值“標簽”吸引,比如“富二代”、“白富美”、“海龜學歷”、“高級職場title” 等等。 看重外部條件匹配,這本無可厚非。只是,人是一種高級情感動物,倘若顧此失彼,忽略了內(nèi)心情感,也會陷入到關系的各種僵局。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在需求層次理論中指出,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歸屬與愛的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實現(xiàn)需求。 這五種需要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這些需求是天生的、與生俱來的,并成為激勵和指引個體行為的力量。 在關系中,當安全感和生理需求得到滿足以后,高級需要便會出現(xiàn)。比如,愛意的表達,關系帶來的歸屬感,相互尊重,彼此扶持,成為更好的自己等。 事實上,只要留心觀察,當基本生活條件具備后,關系的各種矛盾都指向了同一個源頭:人的高級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 前一段時間,剛結婚沒幾年的來訪者阿芬,愁眉苦臉地走進心理咨詢室。 她結婚2年,老公條件優(yōu)渥,是個富二代。物質(zhì)生活上,阿芬從未有過擔憂。 人人見她,都是一副“命好”“嫁得好”的艷羨模樣??晒怩r亮麗的物質(zhì)外殼下,是她與丈夫愈走愈遠的心。 當初,她主動與談了3年的男友分手,只因家人都嫌棄男友家庭條件不好,靠自己奮斗還不知道猴年馬月才能過上好日子。 阿芬一直苦惱,但敵不過父母的勸阻,再看著身邊的姐妹都嫁了經(jīng)濟優(yōu)渥的男性,便舍棄了物質(zhì)條件不夠好的男友。 可結婚后,才發(fā)現(xiàn)她與丈夫根本是兩個世界的人。 飲食上,她喜歡健康養(yǎng)生,吃得清淡,他無辣不歡,煙酒不離。 作息上,她愛早睡早起,他喜歡夜夜笙歌,朋友歡聚。 愛好上,她喜歡看書品茶,他喜歡打麻將去夜店。 她想聊點什么的時候,卻經(jīng)常找不到他。 有時候丈夫在身邊,她剛想張口,又失去了共同語言。兩人漸漸淪為“我的世界他不感興趣,他的世界我也不想進入”的婚姻狀態(tài)。 來訪者阿芬的煩惱,也照見了現(xiàn)實中一部分在關系中,忽略“內(nèi)在適配性”的人。 而很多幸福的婚姻,都在向我們證明——內(nèi)在感受,精神世界的匹配,比外在條件要重要得多。 什么是“內(nèi)在適配性”? 在婚姻中,到底什么是內(nèi)在適配性呢? 大五人格理論認為,每個人的人格都可以分成五個基本的維度:外傾性、宜人性、盡責性、神經(jīng)質(zhì)和開放性。不同個體在不同的人格維度上所處的位置不同。 內(nèi)在不夠匹配的兩人,就像怎么使勁都對不上的齒輪,哪哪兒都是罅隙,處處感到膈應。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教授Jordan Peterson 在《人格與其轉(zhuǎn)變》課程里講到:性格外向的女性和性格內(nèi)向的男性在一起大概率是一場噩夢。 一個問,你為什么不出去走走。 另一個說,你不能安靜一會嗎? 盡責性強的人說,屋里這么亂,你都不知道收拾一下?而盡責性低的人,只會覺得對方小題大做。 于是,感情在雞毛蒜皮的沖突中被消耗殆盡。 內(nèi)在適配度高的兩個人,個別特質(zhì)組合和需求的順序排位是相擬合的,相處的時候就像兩個咬合良好的齒輪,旋轉(zhuǎn)有度,摩擦力小。 簡單點說:兩個人在一起,相處舒服。 就像韓國李孝利的婚姻。 李孝利被稱為性感天后,紅到外國人去到韓國只知道李孝利這一個明星。 但這樣的女子,卻選擇了一個平平無奇的男人結婚。據(jù)說李孝利的媽媽第一次看到女兒選擇的男人時哭了,因為準女婿太丑了。 而李孝利卻說:“我只有錢,而哥哥是真正的不食人間煙火?!?/p> 可能在很多人看來,李尚順和李孝利作為夫妻的外部條件匹配度并不高。但李孝利說,嫁給一個幽默、踏實、有才的普通人,可以和心愛的人在大海邊唱歌,養(yǎng)寵物,這樣的生活才是她最想要的。 ![]() 李尚順身上溫和、淡然的特質(zhì)正好滿足了李孝利的內(nèi)在最重要的需求,于是就有了相處不累的婚姻關系。 其實,當基本需求滿足后,恰恰是愛、關系中的歸屬感、相互尊重、共同成長,才是在關系中獲得幸福的關鍵。 也是我們“內(nèi)在適配性”的重要因素。 ![]() 內(nèi)在適配性是一種雙向成長 但“內(nèi)在適配性”并不代表「完美的遇見」和「恰如其分的貼合」。 尋找“內(nèi)在適配性”高的人,是我們每個人對美好的追尋。 但如何能尋找到,則需要我們足夠了解自己處在成長的哪個層次,才能去匹配到最適合你的人。 這也意味著,我們不能把期待完全放在對方或者老天身上,去讓外在適應我們。而更應該從自身出發(fā)。 ![]() 首位洛杉磯華人女副市長陳愉在其書中提到: 要用獵頭的視角選伴侶。 不僅要考慮第一個層次(外在的因素),比如學歷、家世等等,更需要考慮決定未來可能性的:比如信念、價值觀,以及左右日常生命品質(zhì)的:性格、德行等等。 但,即使遇到了開始非常適合的人,也要認清一個現(xiàn)實——在關系里,沒有人與你天生適配。 就像一頓驚艷我們味覺的美味佳肴一樣,吃久了,一樣會變得尋常,所以需要我們隨著時間不斷的一起調(diào)試和成長。 ![]() 也許以下的建議,可以供你參考: 1、清楚的看到自己的需求 當對方出現(xiàn)的時候,你要可以清晰的分辨出他是滿足你的底層需求,還是讓你身心愉悅之人。 你可以去覺察你需要對方的點,是不是在填補你的“匱乏”。 就像開頭的孕婦田女士,她進入婚姻的契機,不是出于愛和滿足,而是出于“匱乏”。 而“匱乏”只會吸引來需索的空洞,而無法成就內(nèi)在適配的滿足。 只有摒棄“匱乏”后,才能更為理智的選擇到真正適合自己的人。 2、聽見“心”的聲音 去感受你和對方在一起的感覺,有沒有深刻的快樂和滿足感? 所有底層需求帶來的快感都是易逝的。屬于即時滿足。 就像戶外場所的隨身充。手機沒電的時候,你會焦急地尋找充電的地方,一旦手機電量滿格,你會轉(zhuǎn)身就走,心里不會有半分波瀾。 而一段充滿了愛、尊重、平等的關系卻像一個巨大的能量磁場,能為你提供源源不斷的良好感受,讓你被溫暖的充實感包圍,在你心里注入持久的力量。 所有生活中的一系列微小的瞬間感受,都藏著你內(nèi)心最真實的渴望,那是最深處的你在發(fā)出信號:對方到底是不是一個與你內(nèi)在相匹配的人? ![]() 3、雙方不斷的打磨成長 關系需要運氣,更需要經(jīng)營。 當一個很適合的人出現(xiàn)的時候,我們可以享受關系所帶來的滿足,但也要看到,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可能有人全然的滿足自己的期待。 成長是兩個人的事情、愛情也是雙向奔赴,而不是一個人的單方努力和匹配。 在漫漫歲月中,只有雙方不斷的打磨成長,才能達到最好的“適配”。 就像央視主持人康輝和劉雅潔,在走向生活的過程中,劉雅潔是十分愛貓的,而康輝卻有些抵觸,在雙方的磨合下,一起把貓狗當成了共同的樂趣,稱作自己的“女兒”和“兒子”。 而這些,也讓他們的感情多了一層新的橋梁和鏈接,歷久彌堅。 童稚之愛的原則是:“因為我愛,所以我愛?!背墒熘異鄣脑瓌t是:“因為我愛,所以我被愛”。 找到那個有力量的自己,才能找到那個屬于你的愛情。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