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瓷胎琺瑯彩器”就是著 名的“琺瑯彩瓷器”。其先在景德鎮(zhèn)燒成澀胎瓷或白釉瓷,然后在清宮內務府造辦處琺瑯作。彩繪而成。所用彩料在雍正六年以前,均為進口的琺瑯料。清雍正《廣東通志》卷58中有:“西洋國——雍正四年五月復譴使進貢——各色琺瑯彩料十四塊”,“雍正六年——奉怡親王諭,著試燒煉琺瑯料?!睙m瑯料有專職工匠,造辦處提及的有“吹釉煉琺瑯人胡大有”等。
在解決了琺瑯彩料的研制問題后,如何使用它們成為當時為數(shù)不多的掌握西方繪畫技法的外國傳教士的苦差,著 名的傳教士馬國賢(Matteo Ripa,1682-1745)于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三月寫回歐洲的信中提到一段如今讀來十分有趣的故事:「康熙皇帝對我們歐洲的琺瑯器以及琺瑯彩繪的新技法著了迷,想盡辦法要將畫琺瑯的技術引進到他早就為此目的在宮中設立的作坊中,由過去瓷器上用來施彩的顏料,以及他設法得到的幾件歐洲琺瑯器,制作畫琺瑯這件事變得可行。為了也要有歐洲的畫匠,他指派我和郎世寧用琺瑯彩料來彩繪,然而我們兩個考慮到,可能要和一群腐 敗的人從早到晚在宮中作坊內相處,就覺得無可忍受,便推脫說我們從來未曾學過此項藝術,但即便如此,在命令的強迫下,我們只好遵從,一直畫到本月的三十一日。在我們從未學習此藝術的前提下,我們毅然下定決心,永遠也不想習得此項藝術,我們故意畫的很差,當皇帝看到我們的作品時,說'夠了’,我們因此從被奴役的狀態(tài)下得到解脫?!?/p> 琺瑯彩瓷的裝飾紋樣而言,詩、書、畫、印四種元素因鮮見于宮外造作,故堪稱之為“內廷恭造式樣”的典范。追溯起源,雖然在康熙朝已偶有此種先例,然而因裝飾在雍正琺瑯彩瓷上的圖畫、題句和印章,乃至于器底款識,都有更為豐富多元的組合和格式,不僅一舉改變了康熙朝的風格,而且在畫匠和寫字人的通力合作下,詩、畫、印三者意涵相通,互為輝映。
瓷器收藏不僅是一個人的興趣愛好,同時也是一種學問,一種境界。但是在購買之處,一定要對琺瑯彩瓷器鑒定,以免欣喜若狂買到的瓷器是贗品。 瓷胎畫琺瑯是琺瑯彩瓷的正式名稱,是將畫琺瑯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種釉上彩瓷?,m瑯彩瓷的裝飾工藝,即琺瑯彩,也稱為瓷胎畫琺瑯是專為清代宮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種精細彩繪瓷器,部分產(chǎn)品也用于犒賞功臣。據(jù)清宮造辦處的文獻檔案記載,其為康熙帝授意之下,由造辦處琺瑯作的匠師將銅胎畫琺瑯之技法成功地移植到瓷胎上而創(chuàng)制的新瓷器品種。
琺瑯彩繪的發(fā)展有各自的時代特點??滴鯐r期琺瑯彩瓷器:多為色地,有花無鳥。所謂“色地”,是在外壁沒有上釉的素瓷,先進行外壁“滿器”色地施彩后,再畫琺瑯。紋飾中以多種纏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及團花中加“壽”字、開光花卉等為主。 琺瑯彩瓷器是極為名貴的宮廷御用品,它誕生于康熙朝。由于它始源于仿制銅胎琺瑯器,故在清宮內被稱為“瓷胎畫琺瑯”。身份地位尊崇的琺瑯彩瓷器,制造過程非常的復雜,通常先在景德鎮(zhèn)御廠燒成白瓷,然后送抵清宮內務府造辦處繪彩、燒制成品。雖然它出身自景德鎮(zhèn),但是由于彩繪及燒成工藝均在宮內進行,故不屬于景德鎮(zhèn)窯的制品。早在康熙年間,開明的康熙大帝拓寬與外界的聯(lián)系,積極地接受許多新興事物,各國傳教士們攜著風塵應天命而來,傳播科學知識的同時也帶來了藝術的異域靈感。紅極一時的郎世寧等西方畫家不僅在中國畫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間接地影響了琺瑯彩瓷器的成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