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一句什么話,概括佛山和廣州的關系最貼切。 是遠親不如近鄰的契合?還是廣佛同城化的被動? 猶記得2000年,廣州開全國先河,提出“東進、西聯、南拓、北優(yōu)”的發(fā)展戰(zhàn)略。 直至2003年,廣佛開展第一次廣佛同城論壇,而此時的廣佛同城,才真正意義搬到臺面上。 到2008年,《珠江三角洲地區(qū)改革發(fā)展綱要2008-2020年》出臺,廣佛同城化正式上升到國家層面。 隨后,廣佛兩地簽署《廣州市佛山市同城化建設合作框架協議》標志著廣佛同城化正式啟動。 廣佛同城的概念,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 我們從歷年的報道中,也尋找到了一些蛛絲馬跡。 當初,廣州作為全國第三大城市,2010年經濟產值初破萬億;佛山此時的GDP為廣州的一半,位列全國第10。 如果兩者合作的話,經濟體量將超北京,僅此于上海,并且能甩開深圳的追趕。 而佛山背靠廣州這個超級經濟體,好處自然不會少,怎么看都是雙贏的局面。 但這樣的結果,市場上也會有些不一樣的聲音: “廣佛同城只會把佛山變成廣州的睡城”、“廣佛同城同床異夢,各自盤算”.... 不可否認的是, 經過十余年的融合發(fā)展,廣佛線地鐵線的開通、佛山地鐵2/3號線、廣佛環(huán)線的開建等加強了廣佛兩地的聯系。 如今,走在廣佛交界,兩市的邊界越發(fā)模糊,仿佛這就是一座城市。 而軌交的意義不僅是讓佛山充當備胎的角色,更多意義在于帶動兩地人口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互動。 8月16日,廣州市規(guī)劃和自然資源局官微發(fā)布《2020年廣州市交通發(fā)展年報發(fā)布》。 其中有個珠三角各城的交通關系熱力圖,讓不少網友大跌眼鏡。 原來,廣佛同城每天都在上演。 如上圖所示,我們可以看到,廣佛之間的交互紅線最為醒目。 其中,廣佛之間每日出行需求為176.3萬人次,高居第一; 深莞每日出行需求為120.8萬人次,位列第二;第三名是廣莞,僅為46.1萬人次。 可見,廣佛是珠三角聯系最緊密的城市。 要知道,廣州與灣區(qū)其他城市總的通勤量,每天高達達到294萬人次。 其中佛山一個城市就占了60%, 足見兩個城市的聯系密度有多高。 而微博上,對于#廣州佛山每天176萬人跨城通勤#的留言,也是讓人哭笑不得。 “換三號線的時候,拖鞋都要被踩飛”、“為了幾兩碎銀,生活不易”; “我在佛山不同區(qū)工作,通勤時間比廣佛很多人都長”、“廣佛有些地方像廣州的城區(qū)”。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留言 的確!廣州和佛山中心城區(qū)直線距離僅20公里,接壤地段長達197公里,在全國地級市來說是絕無僅有的。 如果把廣佛看成一座城市,把城區(qū)劃分為N環(huán),珠江新城作為城市一環(huán),那么佛山南禪順三區(qū),大概在其6環(huán)的范圍內。 可以說,佛山和廣州的距離,大概率上是行政上的距離。 2020年兩市GDP總和達3.6萬億元,占廣東省三分之一。 廣佛同城化作為國內最早實踐同城化概念的地區(qū),在全國形成了一定的樣板效應。 據相關媒體報道,10年前,廣佛地鐵開通至今,日客運量已超50萬人次。 兩地正以軌道交通為核心,深入推進廣佛交通互聯。 交通方面:沿廣佛兩地197公里接壤邊界共規(guī)劃布局了80條銜接道路。其中,佛山今年重點建設廣佛新干線復合通道、三樂路復合通道。 從兩市的產業(yè)結構來看:佛山是我國的工業(yè)大市,工業(yè)產值高居各大城市前七位,GDP為為10816.47億元。 同期,廣州市GDP為25019.11億元,第三產占比超過7成,現代服務業(yè)發(fā)展十分突出。 俗話說;背靠大樹好乘涼。 東莞背靠深圳,近年來在經濟轉型上也有了一些突出的成就,在高新產業(yè)上也有不錯的布局。 對于佛山來說,自身產業(yè)基礎雄厚,再加上廣州這個“表親”,未來潛力巨大。 你們覺得呢? —— END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