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元六世紀的中國,有如正在開展一場科技競賽。南北雙方都竭盡全力,努力煉出金丹。 北朝選手花費了數(shù)十年時間卻沒有取得最后成果。這絕不是他們存了心忽悠皇帝,他們真的已經(jīng)盡力了。事實上南朝選手也好不到哪去,同樣花費了數(shù)十年時間和大量的金錢。不過他們最后還是終于上交了一份答卷,煉出了讓皇帝滿意的金丹。 這是怎么回事呢?還得從南朝的歷史說起。 在南北朝時候,由于南方出了軍事奇才宋武帝劉裕,使得南朝戰(zhàn)力一度強于北方。但天不假年,宋武帝壯年而沒。北方政局逐漸穩(wěn)定。南方卻陷入了內(nèi)亂。 這源頭還是因為宋武帝是武將奪權(quán)上位,開了個壞頭。南朝因為要維持與北朝的戰(zhàn)力均衡,又不能輕易對武將動手,加上皇室內(nèi)亂此起彼伏。武將也就乘勢而起了。 樹起叛旗的是齊王蕭道成。他在宋室的內(nèi)亂中逐漸一步步掌握了權(quán)力。蕭道成出自蘭陵蕭家,乃是漢丞相蕭和后裔。劉氏雖是帝王之后,卻早已末落,從來就不得南朝各大士族之心。這也就給蕭道成奪權(quán)創(chuàng)造了條件。 齊高祖蕭道成 蕭道成稱帝后,蕭家一族雞犬升天,其中有一位叫“蕭衍”的十五歲少年,文武雙全,得到了皇帝的喜愛和重用。這時的皇帝絕對沒有想到,僅僅在二十三年后,時任雍州刺史的蕭衍會把自己對宋皇室的事再做一遍。這位就是后來鼎鼎大名的梁武帝。 其實南齊皇帝如此信任蕭衍是有原因的。畢竟一筆難寫兩個“蕭”字。但他們忘記了,皇位面前,就算是父子兄弟都會變成生死仇敵,何況族弟?不過畢竟同姓“蕭”字,在奪位后,蕭衍還是頭痛得很,因為到底是蕭家人,自己當皇帝的話也就意味著要繼承齊的“正統(tǒng)”,也就是要把蕭道成這些表伯伯的牌位繼續(xù)供奉下去,而不是供奉自己的爸爸、爺爺。這讓他有些不樂意。 就在這頭痛的當頭。有人送來了一本冊子,上面幾頁的圖紋都隱約成為一個“梁”字,這可把蕭衍給樂壞了。于是改國號為“梁”,這意味著他繼承的是天之正統(tǒng)而不是齊朝之正統(tǒng),這樣就可以正大光明的把自己的父祖迎入太廟而把齊朝的太祖高祖趕出去。 在這件事上,這個出主意的人有了大功勞。而這并不是他與蕭衍的第一次交往。因為他就是有名的“華陽隱居”、茅山上清派第九代掌教—陶弘景。 梁武帝 陶弘景也是出身于一個貴族家庭,雖然比不上蕭家富貴,但正好與葛洪出身的葛家、許遜出生的許家算是同鄉(xiāng)。與蕭衍一樣,他經(jīng)歷了蕭齊代宋的過程,不過那時的他已經(jīng)二十三歲,于是更看不慣一些,在官場上又打拼了十三年,實在還不習慣,干脆跑去歸隱,正式入道了,加入了上清派。 陶弘景與蕭衍早有交往。這次在關(guān)鍵時刻屢屢出手,深得蕭衍好感。于是在后來治國時,蕭衍也多次咨詢其意見。其意見住住影響國策并且取得很好的效果,使得陶弘景聲名大振,權(quán)重當朝,于是有了“山中宰相”之稱。 梁朝在蕭衍和陶弘景的共同經(jīng)營下,國勢蒸蒸日上。但其實陶弘景并不是一個貪權(quán)之人,他如此熱心參與國事其實還是想借以發(fā)展道教。然而事情似乎并不象他所預料發(fā)展。蕭衍在登基時似乎還是道教之友,并且關(guān)心過道教的建設。然而在僅僅兩年后,即公元504年,他就宣布“舍道事佛”,轉(zhuǎn)投佛教懷抱,說什么“寧在正法之中長淪惡道,不樂依老子教暫得生天。” 為什么會發(fā)生這樣180度的轉(zhuǎn)變呢?這恐怕還是得從佛道兩教的源頭上找答案。其實根本原因就是因為佛教在一創(chuàng)始之時就形成了教團。而道教教團是到張?zhí)鞄煵耪絼?chuàng)立的,而且很可能是受了佛教的影響。這樣起步時間就比人家晚幾百年。加上古印度崇尚思辨,而中國更注重實用。這樣在義理上佛教的確遠勝于道教。于是梁武帝舍道事佛也很正常了。 陶弘景 但是其實蕭衍并沒有完全斷絕對道教的希望。于是同樣在這一年,梁武帝做了一件事,那就是請?zhí)蘸刖盀樽约簾捊鸬ぁ?/p> 據(jù)陶弘景后來回憶說,事情是這樣的,在天監(jiān)三年(504年)的晚上,他做了一個夢,夢中有人告訴他說:“丹亦可得作。”而在同一個晚上,蕭衍也夢見有人對他說:“有志無具,于何輕舉,式歌漢武。”(這幾句大有漢朝遺風。其意義就是:有成仙的志向卻沒有工具,怎么能夠成功,試著學下漢武帝煉丹吧?。┯谑钦襾硖蘸刖盁挼?。陶弘景開頭還為難,因為他沒有煉過丹,所以說:“我怎么可以學李少君?”但在皇帝再以夢里的情形告之他后,終于還是接下了這個難題。 這時,兩人都沒想到,居然一干就是幾十年。 這個夢很多人都懷疑其真實性。原因很簡單,因為雙方都有直接的利益結(jié)合點。蕭衍一則想通過丹藥為自己找到佛法外的另一重保險。二則,他繼承了自晉宋而來的正統(tǒng)觀念,認為自己是中華大地真正的主人。在這之前北魏已經(jīng)由政府組織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煉丹。身為“正統(tǒng)”的南朝是萬萬不能被比下去的。而陶弘景呢,當然是為了上清派的發(fā)展。但是他的“為難”也不是故意裝出來的,因為他的確沒煉過丹。這就象核研究院的專家不一定就明白多肉是否具有防輻射能力一樣。上清派的特長是打坐凝神,而不是煉丹。 這還不是問題的全部。因為即使是道門內(nèi)部,懂煉丹的也是十中無一。這是門專業(yè)性很強的工作,做的是化學家的活,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時間、金錢。光是藥物這東西,就不是有錢能買到的。原因很簡單,當時中國南北分裂,南朝控制的很多地方?jīng)]有需要的礦物,如永昌銀、武都雄黃、青海戎鹽,即使是皇帝也得不到。有些煉丹家沒辦法了,需要雄黃怎么辦呢?只有去鐵廠的煙囪里搜集。因為中國的鐵礦很多含硫,當煉鐵時,把含硫的廢氣排出去,就在那些地方凝結(jié)成為雄黃。質(zhì)量雖然遠不如武都的,但聊勝于無。 但是陶弘景也無法推辭。因為他是那個時代最杰出的醫(yī)學家。做為上清派的掌門,也必須承擔起興盛道教的任務。他是一個政治嗅覺很靈敏的人,否則也不會得到“山中宰相”的名號。這個時候,北魏孝文帝已經(jīng)死了,佛教重新大興,道教陷入一個低谷,必須有某種因素,能夠再次將其刺激起來。北方煉丹多年都沒有取得突破,這對道教不能說沒有影響。 這次煉丹與北朝的那幾次一樣,得到了國家的支持。但是,陶弘景在這時展現(xiàn)出了他驚人的能力。在煉丹前就制定了詳細的計劃以確保成功。幸運的是這些計劃在他的著作中保留到了今天,能夠為我們審視評判這次煉丹提供完整的依據(jù)。 做為一個大派,上清派有很多丹書,但到底煉什么丹,怎么煉,這必須經(jīng)過謹慎選擇。對于我們外行人,似乎所有的丹都一樣,但事實上它們有很大的區(qū)別。陶弘景反復對比了三十多種丹方,分析其優(yōu)劣,最后選擇了以“九轉(zhuǎn)丹”為目的。 所以選擇這種丹,除了基于原料、技術(shù)方面考慮外,還有兩個原因。第一,九轉(zhuǎn)丹是上清三大丹法之一,地位非凡。第二,九轉(zhuǎn)丹是有明確的傳承的,它來自一部神秘的丹書——《太清丹經(jīng)》。其被認為是最古老的丹書。 太清天老君 所謂“太清”,指的就是老君居住的“太清天”。后世說老君會煉丹,大祇源自此處。上清派有記載,這部丹經(jīng)是由漢代一位名叫“李仲甫”的仙人傳出,經(jīng)左慈南傳,最后成為上清丹訣。現(xiàn)在看這種傳承幾乎就是神話,但身為道士的陶弘景相信其真實性。 雖然有國家力量支持,還有前朝秘籍,然而煉丹依然是件苦差事。陶弘景在摸索中前行,《太清丹經(jīng)》雖然是盞指路明燈,但有太多的空白需要填補。身為一教之尊的陶弘景不得不忍受煙熏火燎之苦。他往往白天不能睡覺,晚上就在丹爐邊打坐到破曉。但一年年過去了,金丹還是沒有煉出來。 陶弘景把這些原因歸結(jié)于藥物不佳,梁武帝也接受了他的說法,還嘗賜給他更多的財物,但不同意他放棄煉丹。這也讓陶弘景內(nèi)心十分矛盾。煉了九年,也失敗了九年。他甚至一度想過自殺,或者說是“尸解”來從這項任務中逃掉。因此梁武帝也不得不讓他休息兩年。 陶弘景不煉了,梁武帝也就暫時放棄吃仙丹的理想了嗎?才沒有呢。其實本來就在陶弘景剛開始煉丹一年后,司天監(jiān)就上奏:有少微星現(xiàn)于楚地長沙分野。這是野有賢士的征兆。蕭衍于是派人尋找,找到了一個名叫“鄧郁之”的道士。 相比陶弘景,鄧郁之妥妥的是專業(yè)煉丹人士。在他被找到之前,已經(jīng)和一個叫徐靈期的道士一起研究煉丹很多年了。而且徐靈期已經(jīng)丹成飛升了(后面會說這種飛升是怎么回事。)。 煉丹開爐 于是蕭衍特別供養(yǎng)鄧郁之,也就是權(quán)做充當陶弘景的后備?,F(xiàn)在陶弘景多年煉丹不就,是用得著鄧郁之的時候了。 結(jié)果鄧郁之果然專業(yè),第一次煉丹就獲成功。 但后面的事就變得詭異起來了,史書上的記載多自相矛盾。情況也只能靠猜測。 很有可能鄧郁之丹成后并沒有把它上交給蕭衍,而是自己吃了。這其實也是一種報復,因為他被蕭衍投閑棄置了七八年。當然那是因為鄧的名望遠遠不能與陶相比。但沒有蕭衍的投資。他是無法煉成丹的。 沒幾天,鄧就“飛升”了。其實以道士的說法就是“尸解”了,他的尸體如生,很久都沒腐化,這被認為是尸解成仙的特征。但在我們現(xiàn)代人眼中看來,其實也就是被丹毒死了。但這毒效過了幾天才發(fā),有些少見。 丹藥真是毒藥嗎?也不見得。因為陶弘景和梁武帝對丹毒都有清醒的認識。陶弘景認為,煉燒出的丹如果沒有五色光華,就是毒丹。在另一個記載中,蕭衍得到了鄧郁之的丹藥,但他沒有吃下去,而是建了座樓把它藏起來,說:“待我升龍轡?!币庵赶簏S帝一樣乘龍升天之時,其實也就是要死前服用。 不管鄧郁之到底是成仙還是成鬼,蕭衍又找回了陶弘景,繼續(xù)讓他幫自己煉丹。又煉了七八年。陶弘景感覺成功了,他決定要試驗一下。 對于陶弘景的試驗,并不是象北魏王朝那么野蠻,拿活生生的人命來試驗。他是要將丹藥投入鉛中,按丹書記載,鉛會化為黃金。這當然是違反現(xiàn)代科學常識,而且單就量計算,也不會是簡單的置換反應。就在他準備這樣做的時候,似乎聽到有人對他說:“不需試,試也不可能得到?!?/p> 陶弘景將這視為神旨,毅然毀了自己煉了十八年的丹藥。重新煉制,這一次集中了以前的所有經(jīng)驗,終于在煉丹二十年后,丹藥發(fā)出五色光華,成功了! 服丹飛升 但也不清楚陶弘景有沒有試驗。反正他把丹藥獻給了蕭衍。史書上說蕭衍吃了丹藥,但時間對不上。 不管如何,這次煉丹行動可以說以圓滿收場。陶弘景聲名愈響,蕭衍的統(tǒng)治也相對鞏固。 而且陶弘景通過煉丹,掌握了很深的冶金知識。他曾經(jīng)送給蕭衍自己親自煉成的兩口鋼刀,象極了太上老君的做派。 十二年后,陶弘景去世了,終年81歲,他的肢體柔軟,被認為是尸解之象。民間傳說他本來早該成仙了,但因為在自己的本草著作中用了動物藥,有殺生害命之嫌,因此擱誤如此之久。 蕭衍活得更長得多。事實上,除開南越武帝趙佗,盡管沒有一統(tǒng)天下,在乾隆皇帝之前,他是中國最長壽的皇帝,活了八十六歲。但他的長壽原因被歸于信奉佛法,而不是丹藥。 蕭衍本可以活得更長久一些的,但在他統(tǒng)治的晚年,北魏發(fā)生了分裂,分成東魏和西魏。戰(zhàn)火在北方展開,一名叫“侯景”的將軍南渡來投奔他。也許是從中看到了一統(tǒng)中華的希望。蕭衍很信仰侯景,卻沒想到他后來發(fā)動了叛亂,把自己軟禁起來當人質(zhì),于是連病帶氣,死了。民間傳說他是被餓死的。 侯景 從此梁武帝煉丹之事被人遺忘。世人多說丹藥無驗,丹藥有毒,但卻忽略了個關(guān)鍵點。從陶弘景的煉丹經(jīng)歷來看,有人在漢代以前就已經(jīng)掌握在魏晉都還稱得上領先世界的冶金知識。他到底是誰?是不是就是傳說中的仙人? 恐怕我們永遠找不到真正的答案。 |
|
|
來自: 見青黃 > 《煉丹文化 · 金丹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