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無論您遠走何方 小思 我們這里的土地一年四季更迭,不閑著,采收一季,忙種下一物。剛抽掉蒜苔,栽好煙苗,未及挖完大蒜,春蒜又得洗了。村里人的確很苦,得幸水源充足,然一些偏遠山區(qū)只能挑水澆灌作物,我們算得幸運。夏季,普遍都是晚上八點以后才吃飯,甚者更晚。天早黑透,有些還在田里就著手電筒的弱光澆春蒜,他們的半張臉在搖曳不定的燈光下閃閃爍爍,另外半張隱沒在濃墨般的黑暗中。 曾在朋友茶室談到一個問題:80后很可能是最后一代真正意義上的農(nóng)民。90后、00后的我們,年少讀書不認真,父母總說:“不好好學(xué)習(xí),以后就只能回家種田?!比缃瘢改甘窃撓策€是憂——孩子,都去了陌生的繁華城市,沒人愿意待在鄉(xiāng)村,誰還知曉家有幾畝地,都在哪兒?于是鄉(xiāng)村漸成了孤獨的集散地,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愈來愈多。這是一個深刻而現(xiàn)實的社會問題。 后來,從鄉(xiāng)下而來的父母,被子女接入城里生活,匆匆數(shù)日,他(她)們便有些呆不住。三兩居室或許就是她所能接觸的整個世界。出門不認路,舉頭不識人。不是她不想融入眼前的世界,而是眼前的世界故意從她身旁拂過且不帶一絲聲響。她開始懷念鄰里街坊,房前屋后的樂趣。隨處瞥見的都是熟悉的草木,熟悉的村莊,熟悉的老路,熟悉的星河。她越想越激動,也更堅定了回家的念頭!最后她還是回到了鄉(xiāng)村。她也許再也不會孤獨了! ![]() ![]() ![]() ![]() ![]() ![]() 誠然,鄉(xiāng)村是莊稼人的朝朝暮暮和炊煙裊裊,更是每個人的生活、勞作與喜怒哀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守護一方故土。生死于斯的人們,他們的情感和靈魂,他們對家鄉(xiāng)共同的感悟與熱愛,組成了一個地方的精神底色。 而長期快節(jié)奏的生活方式叫眾多城市上班族倍感壓抑與愁悶,遂愈發(fā)向往鄉(xiāng)村生活,但更多只是知其表面罷。在他們看來,鄉(xiāng)村是恬靜與安逸的理想地,是尋得與世無爭的桃花源,是陽春白雪,是詩和遠方。在這理想化的背后,其實還暴露著混沌蕪雜的鄉(xiāng)土氣和捉襟見肘的生存線,內(nèi)心不由得會感到親近,卻又涌起些許早已見慣的嫌隙,或許還夾雜著落拓與失望。 你所向往的鄉(xiāng)村生活并非這般愜意與灑脫,那兒更需要勤勞。這絕非“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似的沖動與隨心。 ![]() ![]() ![]() ![]() ![]() ![]() 我非常喜歡鄉(xiāng)村生活,灑脫、自由、無拘無束,想一直待下去。有一天,聽到朋友袒露心聲,我不由得反思這個問題。她向往城市生活,卻非厭棄鄉(xiāng)村,很樸實的想法——那兒有更好的教育與醫(yī)療條件。 一半是陌生的繁華,一半是熟悉的鄉(xiāng)井,有時真不知該如何取舍?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