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原創(chuàng) 圖 來自網絡 紡花織布的年歲看了個“故鄉(xiāng)故事”的節(jié)目,說的是特色老土布系列產品。老土布是中國千年來特有的國粹精品,用純棉手工織就,綠色安全、透氣吸汗,還可保健養(yǎng)生。老土布是傳統(tǒng)男耕女織下的產物,帶有濃郁的鄉(xiāng)土氣息和母愛情懷。如今是懷舊的年代,人們崇尚綠色天然,追求原生態(tài)生活,流行傳統(tǒng)的就是最好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老土布倍受推崇也在情理之中。 我家壓箱底的一塊土布 看著圖片上各式各樣老土布的家居、服飾、特色禮品,思緒不僅飛回自己的家鄉(xiāng)、自己的年少時代。雖然我并不真正地會紡棉花、織土布,但我經歷和參與過那由棉花變成布匹的整個過程。那時覺得很是繁瑣而辛苦的事情,如今想來竟那么地親切、淳樸、溫暖、有趣,不知是歲月流逝增加了人對往事的無限懷思,還是應了那種“失去的才更美好”的說法。 在家鄉(xiāng)上小學的那些年,每到秋冬農閑時節(jié)家家戶戶就開始紡花織布。從棉花變成布匹是個很繁瑣、冗長的過程,大大小小要經過幾十道工序,基本上就是黃道婆創(chuàng)造的織布工藝。剛收獲的棉花稱為籽棉,先要去除棉籽變成皮棉,然后彈得松軟,用“挺子”(一種類似小搟面杖的木棍)搓成一尺長的布節(jié)(內里中空的棉花筒),再用紡車紡出細細的線。 別小看紡線,如果技藝不過關,線的粗細不均,容易斷線或阻礙以后的工序,織出的布也凹凸不平,直接影響美觀和使用。記得夜晚的煤油燈下,我也跟小伙伴一起學過紡線,我屬于那種笨手笨腳的,紡出的線一忽兒粗一忽兒細,纏繞在錠子上也不緊稱,往往無法使用。紡線是衡量女孩子是否心靈手巧的技藝之一,就像做女紅,誰家的閨女能紡出一手好線,總要被左鄰右舍夸獎傳頌,也是爹娘的驕傲。 紡出的棉線被纏繞在木制的拐子上,先要上漿,如果織花色條紋或格子布,還要染上各種顏色;再用落(lao)子把線落(lao)上;然后是牽線,即上經線。牽線用手執(zhí)線,手要保持平衡,不然牽出的經線松緊不一,織布時易被梭子打斷;如果織花色,還要算計好經線顏色的搭配;經好的五彩棉線從線坨中一根根拉出,纏繞在織布機的木輥上,用刷子順著線輕輕地刷,把不順溜的線梳理順了。 再然后是掏綜,就是把一根根線頭從綜孔穿過,使經線交錯著上下分開以便織布時梭子能通過;最后把挽好的線穗放進梭子中,抽出線來在經線間來回穿梭,即所謂緯線,經緯交織,就織出平展的土布了。 織布最重要的是手推腳踏,織布用的繩腔(嵌扣的木框)是用手推,推得重落得慢,布就緊;推得輕落得快,布就稀疏不均。坐在織布機上的女人是最嫵媚、最有味的女人,尤其織花色布,幾把梭子同時在手中上下翻飛,兩腳交替踩踏板,就像彈鋼琴一般藝術而優(yōu)雅。 黃河故道流傳有《棉花段》歌謠,說的就是紡花、織布、裁衣的全套工序:“……奇溜嘎嗒去軋棉,一邊出的是花種,一邊出的是雪片。沙木弓,牛皮弦,腚溝夾個柳芭椽,棗木槌子旋得溜溜圓,彈得棉花樸然然。拿梃子,搬案板,搓得布節(jié)細又圓。好使的車子八根齒,好使的錠子兩頭尖,紡的穗子像鵝蛋。打車子打,線軸子穿,漿線桿架著漿線椽。扽線棒棒拿在手,砰砰喳喳扽三遍。旋風子轉,落子纏,經線姑娘兩邊站??棽季拖褡ù?,織出布來平展展,送到缸里染青藍。粉子漿,棒槌掂,剪子鉸,鋼針鉆,做了一件大布衫。雖說不是值錢貨,七十二樣都占全。十字大街站一站,讓您夸夸俺的好手段。” 家織的土布質地柔和,手感極佳,透氣性好,無靜電反應,可以做被子、做衣服,貼身穿用,冬暖夏涼。又因其線粗紋深,整個布面形成無數個按摩點,于意想不到中對人體皮膚進行按摩,具有良好的保健和美膚作用,尤其適合老人和孩子。土布除了自家用,還可以拿到集市上賣,換些辛苦錢貼補家用。我小時候這樣買賣土布是算作資本主義尾巴的,所以都是東躲西藏地成交,常常被管理人員追得到處跑,但對于當時靠天吃飯、沒有任何經濟來源的鄉(xiāng)親們來說,也是一個小小的生錢渠道。 隨著社會發(fā)展、時代進步,故鄉(xiāng)早已不再紡花織布了,年輕的女孩多半外出打工,對傳統(tǒng)的男耕女織不再感興趣,那些紡花織布的家什也毀損丟失,難見蹤跡了。前些年春節(jié)回老家,我在我家那幾間久不住人的老房子里發(fā)現一架落滿塵土的快散架的織布機,應該是后院大娘在世時用過的。
我在織布機前佇立良久,很為這些古老的技藝失傳、古老的家什破敗而惋惜。雖然現在老土布又漸漸融入現代人的生活,但我知道故鄉(xiāng)人缺乏這個意識,也沒人組織,那些紡花織布的年歲怕只能永遠地沉淀在記憶深處了。
|
|
|
來自: 新用戶07932792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