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劉敏原創(chuàng) 圖 部分來自網絡 本文發(fā)表在昨天的《秦皇島日報》上 想念張老師張老師高一下半年開始教我們語文,課講得非常好,是當時全縣語文教學界首屈一指的骨干。張老師說話慢聲細語,性格溫和,高高瘦瘦的樣子一看就像個學者,讓人感覺特別的平易近人。我那時是語文課代表,跟張老師的接觸比較多,張老師對我也很關心,在學習和生活上都給了我很多幫助,說我們相處得如父女一般一點都不為過。 張老師當時住在學校的家屬院,跟學校一街之隔,與住在校園里的老師比算是路程遠的,但我收交作業(yè)、請教問題還是經常去老師家里。師母也是位老師,姓管,因為這個姓不多,我當時是第一次聽說,所以記得特別牢。兩位老師對我們總是很耐心,不論是正在吃飯,還是正在午休,只要學生去了都熱情以待。 我那時對老師有著一種天然的懼怕心理,所以去老師家盡管有同學一起,但還是很打怵,見了老師也很拘謹。每次說完學習和工作就匆匆告辭,不是老師主動問,很少說起家事或者跟老師談談心。有一次去張老師家正好碰上其他班家是縣城的同學,見她們落落大方、談笑風生、跟老師無話不說的樣子很是佩服,當天的日記中記錄了對家在縣城的同學見多識廣、成熟大氣的羨慕。 前排右數(shù)第五位是張老師 張老師是很細心的一個人,知道我從小失去母愛、父親又遠在外地工作后,對我更多了一份照顧。為了不引我傷心,他盡量在一些輕松的氛圍中跟我聊家庭,以便多了解些我的情況,適時給我恰當?shù)陌参亢凸膭睢E紶栁倚那椴缓没蚯榫w低落,張老師都能及時察覺,并不動聲色地于點點滴滴中傳遞老師對學生的深深關切。學習上,張老師更是為我們傾注了很多心血。 那個年代,課外書籍很少,學校間的交流也不多,張老師就經常給我們淘騰其他學校的復習資料和試卷,想方設法拓寬我們的知識面,讓我們見識更多的題型。每每找到有價值的東西,就讓我利用自習課抄在黑板上供大家參考,有時間他也親自動手,每回都是滿滿的一大黑板。針對高考,他還找來有關作文素材布置我們練習,很多關于議論文的寫作方法和技巧我就是從張老師那兒學來的。 后來分了文理科,張老師雖然不再教我了,但對我的關心和幫助卻一直延續(xù),我學習上有了什么問題或生活上有了什么困難也喜歡去請教他。對語文課中理科班反映突出的難點、重點,張老師都及時提醒我注意,他新布置的作文題目也有選擇性地讓我練習。那時沒有電話,有事了張老師就安排他的小兒子去叫我,多是在晚自習的時間。我記得他小兒子也就是十來歲的樣子,說話也是慢條斯理的,象個小大人兒,每次悄悄走到我身旁,小聲跟我說:“叫你唻。”,我就知道老師又有吩咐了。這期間,我寫的兩篇參賽作文也是張老師幫著修改和點評的,每一篇都是幾易其稿。其中《我愿做一顆草種》獲了二等獎,發(fā)表在《學語文》報上;另一篇《我的母親》還被收錄進了《河北省中學生作文選》。 張老師對我就像家長對自己的孩子,不僅僅是在校期間,而且在畢業(yè)以后,始終給予著關心和關注。我高考成績不理想,被一所中專學校錄取,當時張老師寫信勸我復課,他覺得以我平時的成績,應該上個更好的大學。后來我在外上學乃至參加工作后,張老師在信中還不忘囑咐我勤奮學習、努力工作,處好世、為好人。記得我剛剛分配工作時寫信向他匯報,過了很久才收到回信,字里行間充滿了歉意。原來收到我的信時,老師家中正好有事沒能及時回復,后來又收到我的賀年卡,就覺得對不住我而心生內疚之感。 給我回信時張老師剛剛傷了右手食指,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握筆寫的,難怪信中不是我熟悉的字跡呢。“由于寫字不便,我就不多寫了,只想囑咐你幾句話,供你參考(也許我不應再把你看成孩子,不必再囑咐這些話吧):你要和家庭親密和睦相處(此時我已有了繼母,有了新的家),和領導、同事搞好團結,努力工作,注意政治上的進步,處理問題力求成熟、老練。盼望早日看到你奮斗的成果?!笨粗胖型嵝睙o力的字,感受著老師殷殷的叮嚀與期望,我久久沉浸在溫暖和感動中,心里很為老師的謙恭感到不安。老師家事、學校事那么忙,我怎么可能因為不回信而產生絲毫的埋怨呢,何況老師每年都送走那么多學生,不可能也不用有信必回啊! 如今我工作三十多年了,搬過多次家,很多東西都扔掉了,惟有張老師這短短的一頁信箋,一直完好地保存在我的書櫥里。時不時地,我都拿出來看看讀讀,回憶綿綿的師生情誼,寄托深深的思念和祝福。我經常向回在母校任教的同學打聽老師的近況,特別高興張老師多年來一直保持每天早起鍛煉的好習慣。想來張老師已是耄耋之年了,做學生的,沒有什么比知道老師生活平靜充實、健康狀況良好更值得欣慰的了。 真心祝愿張老師晚年幸福、健康長壽!
高中畢業(yè)三十年同學合影 |
|
|
來自: 新用戶07932792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