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可有聽說過“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肉”這樣一句俗語呢?難道螺肉真的不能吃嗎? 這句話背后的深意少有人知道。 驢肉香馬肉臭 從這句話的排列來看,它們存在著遞進的關系,前面的驢肉和馬肉是對比關系,同時也是為了突出后面的騾肉。 它字面的意思也很直白,就是說驢肉非常的好吃,是香噴噴的。而馬肉就相反了,是一種難吃的肉,甚至用臭烘烘來形容它。 至于后半句“打死不吃騾肉”,那當然是存在了很大的夸張成分。 在過去驢子、馬和騾子都是三種比較大型的家畜,也是農村常見到的。 它們也都是農民的小幫手,可是農民對待它們的態(tài)度卻不一樣,這一點從這句俗語就可以看得出來了。 自古以來就有“天上龍肉,地上驢肉”的說法,說的是驢肉非常的鮮美,是可以和龍肉這種存在于神話故事中動物相提并論的。所以古人說驢肉香,這個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當時不少家庭都會養(yǎng)驢子,就是用來幫忙干一些農活的,比如幫助推磨、駝東西等。而當驢子生病了,或者是老死了,就會把它們殺掉,然后用來給家里人改善一下伙食。 而且在古代的時候,就已經開始規(guī)?;B(yǎng)殖驢子了,主要是用來賣錢的。因為在很多地方驢肉還是特色的美食。 在當時的條件下,一年中也難得吃到幾回肉,更別說是驢肉了,自然是對其念念不忘。 那馬肉真的臭嗎? 事實上并不是如此的,馬肉不是臭,而是比較柴,吃過的朋友們都知道,馬肉是真的不好吃。 在古代的時候,馬可是很重要的戰(zhàn)略物資,是富貴人家,或者是國家才會養(yǎng)殖。因為當時養(yǎng)馬主要是用來打仗的,普通老百姓是養(yǎng)不起的。 而且馬都是非常擅長奔跑的,體力和耐力都是非常強的。只因它們的肌肉非常的發(fā)達,身上基本沒有肥肉。 而這樣的肉,吃起來自然是比較柴的。同時當時養(yǎng)的馬壽命都是很長的,一養(yǎng)就是幾十年,這樣的馬肉吃起來就更加難吃了。 再加上以前的條件不好,也不像今天有各種調味料了,即便是有馬肉吃,但是因為調味料不到位,煮的馬肉有很重的腥味,所以就被說成了“馬肉臭”。 其實這背后還有一層道理,那就是在當時馬是很貴重的一種動物,非常的珍貴。根本就沒幾個人吃得到馬肉,古人說馬肉臭,也是為了保護馬。 偶爾幾個人吃過馬肉以后,發(fā)現它不好吃,于是就一傳十十傳百,就成了“馬肉臭”。 打死不吃騾肉 騾子在三十多年前的農村還很常見,這也是很多農民朋友喜歡的一種動物。在這三種動物中,騾子是最受老百姓喜愛的。 騾子是由馬和驢雜交而成的,它既繼承了馬高大的體格,而且還有驢子的特點,但是它卻耐力比驢子強,關鍵養(yǎng)起來也很簡單,也很少生病。 而古人說“打死不吃騾肉”,也體現了老百姓對騾子的喜愛之情。試想一下,這種動物本來就受老百姓喜愛,并且一養(yǎng)就有幾十年,善良的人類對它肯定是有感情的。 同時不吃騾肉,也還有一方面的原因,那就是騾子本來一生就很可憐了,任勞任怨的,并且它還不能繁殖后代。辛勞一輩子,卻不能繁殖后代,出于善意也就更不愿意吃騾肉了。 還有些人因為看到騾子不能生育,在當時的條件下也解釋不清楚。有些人擔心吃了騾子肉以后,也會和騾子一樣不能生育,于是才有了“打死不吃騾肉”的說法。 結束語 這句俗語,也反映了人民對這三種動物的喜愛,因為驢子在當時不怎么值錢,它又有好吃懶做的特點。 而馬非常的珍貴,再加上本來也不怎么好吃,于是為了保護它,就編造了“馬肉臭”的說法。 最后的騾子,也體現出了老百姓的一種大愛、善良的品質。看到任勞任怨的騾子,很多人就會聯(lián)想到窮苦老百姓,命運是和其的相似。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這里,對于俗語“驢肉香馬肉臭,打死不吃騾肉”,你又是如何理解的呢?歡迎大家在下面留言評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