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似點橫撇捺 實則恢弘豁達 像大海無邊 似宇宙無涯 世界上有哪國文字 能像漢字這樣博大精深 春暖花開 藝術(shù)學院師生共學習 參觀陜豫碑林 陳志偉 心得體會:陜豫碑刻考察之旅見到了諸多摩崖石刻,尤其《石門銘》自然開張,意趣天成。在我心中已經(jīng)超越《石門頌》的地位。回學校后帶著印象臨摹《石門銘》,體會看到原石的自然氣息,體會到了摩崖石刻的獨特魅力。作品名稱:《石門銘集聯(lián)》 尺寸:24cm×60 cm 何曉峰 心得體會:初次見到《廣武將軍碑》便被它的茂密樸拙折服,從原碑章法來看,整體好似一枚印章,行列的排布,給人威嚴莊重的印象。單字看,線條遲澀凝重,整體造型奇特巧妙,字與字的大小輕重,穿插避讓松弛有度。《廣武將軍碑》為我后續(xù)的學習,打開了另一扇大門。作品名稱:《廣武將軍碑》 作品尺寸:48cm×90cm 孔晗 心得體會:通過一周的臨摹,我感受到《石門銘》作為楷體,“筆斷意不斷”,草書意味得以強化,由于筆勢運轉(zhuǎn)所形成的體勢呼應和內(nèi)在筆性的貫通,有很好的承接性、連續(xù)性,氣息也更為自然、高古。因為刻在石面凹凸不平的隧道內(nèi)壁,書者只能因石取勢,因地制宜,大小疏密,任意為之,橫無列,縱有行,渾然豪放。又經(jīng)千余年風雨剝蝕,使石刻具有一種蒼茫、朦朧的美感,臨習時要注意感受此碑的金石氣、蒼茫氣、古厚氣及天然之美。作品名稱:《石門銘》 作品尺寸:69cm×34cm 李一丁 心得體會:《石門銘》雖屬于魏碑,可在臨摹時仍能在線條中感受出或隸或篆的痕跡,有《石門頌》之遺韻,另外我認為它還有一些則流露出行書筆意,意趣天成,下筆時應沉著痛快,中宮緊收。它的奇特處在于正則端嚴,斜則奇崛,奇正相生,有大樸不雕琢的陽剛之美。仔細觀察其結(jié)字,盡管字勢欲動,卻具有很強的平衡感。于右任曾有詩云:“朝臨石門銘,暮寫二十品。辛苦集為聯(lián),夜夜淚濕枕?!妒T銘》作為北魏書風風格的典型作品,是楷書的不成熟形態(tài),雖沒有后世唐楷的森嚴法度,但卻有不落窠臼之美。作品名稱:《臨石門銘》 尺寸:69cm×138cm 李玉白
心得體會:《石門頌》作為摩崖石刻,在書寫時發(fā)現(xiàn)它不僅有摩崖石刻的古樸,點畫之間更是飄逸靈動,結(jié)字挺拔大氣,字之間大小不一錯落有致,非常的自然。也不像其他漢碑隸書那樣規(guī)整,而是更加靈動,最特殊的是它的燕尾,沒有用按筆來過分加重,而是讓它順筆勢而出,讓線條更加有彈性。劉藝 心得體會:゛飛逸奇渾,分行疏密,翩翩欲仙゛初臨《石門銘》了解淺顯,現(xiàn)在覺得《石門銘》氣勢開張,但也收放有度,就是在大氣純樸的風格中,在恰當?shù)牡胤匠霈F(xiàn)精巧的細節(jié)就讓這個碑多了一分靈氣??逃跐h中石門東壁的《石門銘》,經(jīng)過歲月的風化,自然的洗禮,別有一番風味,我覺得這也是難寫之處。要想將石門銘的精華消化并運用,還需下功夫體悟臨摹。作品名稱:《臨楷書石門銘》 作品尺寸:50cm×55cm 劉泳辰 心得體會:《石門頌》作為摩崖石刻于普通的隸書有所不同,最基本的字形也極具特色。在把握《石門頌》的字體、字勢結(jié)構(gòu)的基礎(chǔ)之后,行筆規(guī)律也就是對其筆法的追摹,才是我們要將此刻石的風采外化于形式的過程?!妒T頌》筆畫線條起筆多含毫逆鋒而入,行筆過程中線條中段多凝重而“中實。寫《石門頌》線條要體現(xiàn)一種動態(tài)的、流動的安靜,扎實的安靜。作品名稱:《節(jié)臨隸書石門頌》 作品尺寸 :46cm×69cm 馬亞國 心得體會:《廣武將軍碑》線條細勁、自然,字形活潑多變,結(jié)體寬博,筆法古意盎然,此碑文字有一些結(jié)體仍保留了篆書的部分寫法,給此碑的書法增加了許多古意。有許多字的結(jié)體巧妙天成,出人意料,顯露天真不羈的野逸性情,是較為古樸的隸楷之作。作品名稱:節(jié)臨隸書《廣武將軍碑》 尺寸:45cm×60cm 曲浩瑜 心得體會:之前一直不是很喜歡也不是很會臨習摩崖類的書法作品,這段時間一直在臨《石門頌》,上手之后漸漸的開始越來越喜歡摩崖石刻的感覺了,漸漸的被它線條的瘦勁和綿綿流動之美所折服,同時又有一種又激動又吃驚的感覺,似乎在這之前就對它很熟悉似的。寫上癮了都不想停下來,深深地陶醉其中。作品名稱:石門頌 尺寸:48cm×90cm 孫明偉 心得體會:此次臨寫《開通褒斜道刻石》,我將四尺整張橫向書寫,適應于原碑,章法取于原碑章法,意在表現(xiàn)大開通的自然書寫。《開通褒斜道刻石》整體通透,結(jié)字古拙。單看一個字,似乎更傾向于線條的體現(xiàn),而非筆畫的起收??梢哉f,《開通褒斜道刻石》是線條的藝術(shù)。作品名稱:臨《開通褒斜道》 作品尺寸:69cm×138cm 夏侯子斐 作品心得:此碑雖破損較為嚴重,但其線條高古,放任不羈,有自然古樸之意趣,結(jié)體類似隸書。書寫時要留意線條的刻畫,粗細變化,用筆不能太死,輕松書寫才能體現(xiàn)其自然古樸之氣。名稱:《廣武將軍碑》 尺寸:90cm×48cm 心得體會:漢中之行震撼最大的就是《石門銘》的原碑,直接顛覆了我原本對它的理解和感受。《石門銘》的原碑遠比拓片字帖更有沖擊力,它的字都是取斜向右上勢,又不丟失字本身的平衡,單字結(jié)構(gòu)上達到了平衡中的最險絕。另外,《石門銘》的原碑字形并沒有拓片上那么長,拓片錘拓展開之后把它原本的字形都拉長了,它橫勢上還是很開張的,而且非常具有行書體勢,整體看來像是一個四條幅作品,統(tǒng)一又不缺乏生動的氣息。正如康有為先生所說“石門銘飛逸奇渾,翩翩欲仙,若瑤島散仙,驂鶴跨鸞”實乃神品!作品名稱:《臨石門銘》 尺寸:46cm×69cm 楊璇 心得體會:初臨《石門頌》時就聽張祖翼言:“三百年來習漢碑者不知凡幾,竟無人學《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也。”所以就大膽一試,后又讀到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稱《石門頌》為隸草,觀其點畫卻有隸書快寫之意,在學習的過程中又參考之前訪《石門頌》原石的理解,感悟頗多。作品名稱:《節(jié)臨石門頌》 作品尺寸:69cm×46cm 于瑞清 心得體會:《石門銘》是北魏碑志中的杰作。因崖面廣闊,筆陣森嚴,故而書風氣勢雄偉堪稱巨制。所到漢中了解刻石,其石質(zhì)堅硬無比,可長久保存。摩崖因山高險絕常人難以達到,故少人為破壞?!妒T銘》吸取了《石門頌》的蒼勁凝煉的篆隸筆法,筆勢與體勢也吸取了漢隸跌宕開張的特點。臨此銘,理解其神韻,分析其結(jié)構(gòu),更易得其法度,通篇給人以典雅、粗獷的感覺。其次,臨此銘不能象寫唐楷刻板雕琢,很多筆畫要寫出澀味、拙味,很多字勢向左下飛去,給人以點畫狼藉,粗中求細的美??傊算憰O為飛動、靈活,被譽為“神品”。作品名稱:《臨習石門銘》 作品尺幅:45cm×36cm 張福龍 心得體會:原碑上寬下窄,這種形式很特殊我一直想用在我的臨摹上但卻寫不出那種感覺于是我改變了想法可以不止局限于原碑的章法,我將臨摹寫成三豎行,將原碑內(nèi)容中的一些大字或具有舒展性的字放在三豎行的開頭,而三豎行末端放一些小字或整體收緊的字。然后再將三豎行的前半部分的行距拉大一些顯得舒朗一些,后半部分的行距收緊一些。除此之外,老師教誨寫得要生動有趣,但要怎樣才能生動起來,是筆畫的形態(tài)自然多變還是結(jié)構(gòu)松弛有度,這還需我多加練習。作品名稱:《臨楊淮表記》 尺寸:48cm×180cm 張亞冉 心得體會:通過此次臨習《石門銘》,認為此碑寫的時候要字隨勢成,不可像唐楷之類的太過平穩(wěn)字勢要險中求穩(wěn)。運筆要流程一氣呵成不可猶猶豫豫,且寫的時候一定中鋒用筆不然寫出來的筆畫聚不住整個字顯得柔軟無力毫無氣勢。寫字的時候中宮要收住,字要聚攏才能更好的將伸展筆畫放開。此次臨習《石門銘》讓我對字勢結(jié)構(gòu)有了更多的認識和感悟。作品名稱:《節(jié)臨石門銘》 作品尺寸: 108cm×42cm 趙國寧 心得體會:在經(jīng)過這段時間楊淮表記的學習體會深刻,之前只是淺淺了解過并沒有深入學習,看到的也全都是表面內(nèi)容,但是這個周經(jīng)過老師的指導以及前段時間的放碑學習終于,對《石門頌》以及《楊淮表記》有所學習了,其中精髓在于筆畫的起收,以及線條中段的變化,《石門頌》以及《楊淮表記》作者書寫時是帶有自由閑散的風格,因此結(jié)構(gòu)不必太過拘泥,突出結(jié)題特點,深入字體特點。此次學習收貨甚多。作品名稱:《楊淮表記》 作品尺寸97cm×90cm 趙穎堃 心得體會:在進行了隸書課程之后,我們?nèi)h中博物館看了《石門頌》的原碑。原碑的字很小,和我們習慣寫的大小不同。盡管石壁十分不平整,但是每個字似乎都根據(jù)石面的變化而有著適合自己的姿態(tài)。整碑氣勢飛動奔放,不似其它碑的古雅靜穆,臨寫時不能謹小慎微。作品名稱:節(jié)臨《石門頌》 作品尺寸:138cm×80cm 趙越 心得體會:《石門頌》是隸書成熟時期奇縱恣肆書風的代表作品,在寫的過程中,該作品多用圓筆充分顯示了其與篆書的承繼關(guān)系,起筆逆鋒,含蓄蘊藉,中間連筆沉著,肅穆敦厚,收筆回鋒,少有雁尾而具掠雁之勢。從整篇石刻來看,字隨石勢,參差錯落,縱橫開闔,意趣橫生。作品名稱:《石門頌臨摹》 尺寸:45cm×49cm 鄒子會 心得體會:從漢中考察回來就開始臨習石門頌,讓人不得不感嘆《石門頌》的美是需要讓人凝視,它的呈現(xiàn)是有層次的,是逐步展開的,是對審美者的知識、智慧、學養(yǎng)、審美能力的一種“挑逗”。《石門頌》的美就是這樣的方式。從形式感的類型看,《石門頌》恣肆、縱逸,可以叫“壯觀”、“雄肆”、“豁達”,而不是“秀逸”、“規(guī)整”、“內(nèi)斂”,不衫不履的造型之下蘊含內(nèi)力,一往無前的推進之中卻艱澀難行,這種內(nèi)在的張力,讓人站在它的前面心靈就會被撼動,《石門頌》刻制年代,公元148年)和2017年這跨越了近一千九百年的兩個時間點的差異。審美方式出現(xiàn)了差異,環(huán)境更發(fā)生了差異,感嘆于滄桑巨變、醉心于先賢遺風,當我們沉浸于這樣的精神活動,中國書法的審美力量才真正被撬動。作品名稱:《節(jié)臨東漢刻石石門頌》 作品尺寸:106.4cm×66.7cm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