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當明目洗睛采氣--眼功》簡單的講稱為“眼功”,它是專門鍛煉眼部,改善和提高視力,保護眼睛的一種保健醫(yī)療功法。 此套功法原系武當山道教內部修煉之方術,由武當山遇真宮玄丹道長于1933年云游天津時,嫡傳給先父,后經練功實踐檢驗,其效果顯著,練功至老,享年86歲,眼不花,不澀,雙目炯炯有神,從未患過各種眼病,為了不使此功法失傳,經過整理從醫(yī)療角度明確其功之原理、功法及辨證施治醫(yī)術。 功 理 眼是人體的視覺器官,根據(jù)我國古代中醫(yī)科學理淪,眼在生理上和病理上都與人體臟腑經絡密切相關。人的雙眼能明視物,全依賴于人體五臟六腑之精華返射上達于雙目使之發(fā)光,而能明辨萬色,視萬物。《素問·五臟生成篇》說“心之合脈也”,《靈樞·大惑論》說“目者,心之使也”。說明眼的視覺是需要心血的供養(yǎng)和心神的軀使。《靈樞·脈度篇》說“肝氣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說明肝氣條達,肝血旺盛,目才能得其養(yǎng),則能視物辨色。五臟之脾主運化水谷,為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健運,五臟六腑精氣充足,上貫于目得養(yǎng)視覺正常。肺主一身之氣,肺氣旺盛全身氣機調暢,清揚之氣能上注于目視而精明。腎主藏精能生髓,髓通于腦而榮于目。由此可見五臟與眼的視覺是否正常有著 密切的關系。同時,眼依賴經絡與臟腑貫通,構成一個有機的完整體系。分布于眼四周的經絡很多,《素問·五臟生成篇》說!“諸脈者,皆屬于目”。連于目系的經脈有足三陽經、足厥陰肝經、手少陽心經及督脈、任脈、陰蹺脈、陽蹺脈、陽維脈。脈等這些經脈將臟腑之精氣上注于目,保證眼與臟腑在物質上和功能上的密切聯(lián)系?!鹅`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說“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其氣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竅,其精陽氣上走于目而為睛”。由此可見眼在生理方面,視覺是否正常和經絡也有密切關系。 眼睛是五臟之精氣匯聚在一起而構成,因其結構部位不同而與五臟的聯(lián)系又有所區(qū)別。其肌肉之精是構成眼的上下眼胞(眼瞼),是眼的最外部分,位于上部稱上胞或上瞼,位于下部稱下胞或下瞼,司眼的開合起保護眼珠作。胞瞼在臟屬脾,脾主肌肉,故稱“肉輪”,因脾與胃相表里,故胞瞼疾病常與脾胃有關。血液之精是構成眼的大小眼角(兩眥),靠鼻側呈純園者為大眥,又名內眥,稱大眼角;靠顳側呈銳角者為外眥,又名銳眥,稱小眼角;兩眥在臟屬心,心主血,故稱“血輪”。因心與小腸相表里,故血輪養(yǎng)病常責于心與小腸。氣之精是構成白眼珠(白睛)為眼珠的外層,有保護眼珠內部組織的作用。白睛在臟屬肺,肺主氣,故稱“氣輪”。因肺與大腸相表里,故白睛養(yǎng)病常責于肺與大腸。筋之精是構成黑眼珠(黑睛)質地透明而堅韌,有保護瞳神及其他眼內組織的作用,黑睛在臟屬肝,肝主風,故稱“風輪”。因肝與膽相表里,所以黑睛養(yǎng)病多與肝膽有關。骨之精是構成瞳孔(瞳神)位于黃仁中央能展能縮,清瑩明澈,是眼能視萬物的重要部分。瞳神在臟屬腎,腎主水,故稱“水輪”。因腎與膀胱相表里,故水輪之疾病常責于腎與膀胱。 
上述眼的各部位由眼瞼包裹著血、氣、筋、骨的精氣與脈絡合在一起成為目系,向上連屬于腦,向下連屬于經,臟與腑又相互連系,互為表里與眼睛又有一定的關系,所以說五臟六腑均是維持眼的正常視覺功能的本原。 我們要護養(yǎng)眼睛和醫(yī)治眼疾,首先必須明確眼與各臟腑器宮在生理上的密切關系。要有整體觀念,才能分解其眼與各臟腑器官的具體聯(lián)系,現(xiàn)將具體的分述如下: 眼與肝的關系 因肝開竅于目,藏精于肝,肝受血而能視,而肝氣又通于目,肝和則目能辨五色。其肝脈又上連于目系,以保障眼與肝之間在功能上的密切聯(lián)系,尤為重要。所以目與肝在生理上、病理上都有一定的關系。 眼與膽的關系 膽與眼有直接關系。《靈樞·天年》講“五十歲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減,目始不明”。因膽中滲潤精汁積聚升發(fā)而上目能視,若膽汁減少瞳神失養(yǎng)而視物不明。 眼與心的關系 因心主于血脈藏神《靈樞·大惑論》講“目者心之俠也,心者神之舍也”,如心火上炎,可生目疾。 眼與小腸的關系 因小腸是受盛之器官,起化物吸收供精之功能,若功能失調,既會使目清濁不分。 眼與脾的關系 脾為后天之本,脾氣統(tǒng)血,血養(yǎng)目竅。 眼與胃的關系 胃也為后天之本,脾升胃降,才能目竅通利。 眼與肺的關系 因肺主氣,氣不足即目不明,如其宣降失常,即要目赤腫脹。 眼與大腸的關系 因大腸能起到通腑泄熱,可治眼疾。 眼與腎的關系 如果腎精不足,目視看物困難不清。 眼與膀胱的關系 因膀胱主一身之表,表容易受外邪,因此容易發(fā)生目疾,治眼不可忽略膀胱。 以上是眼與各臟腑的直接關系,一切眼病除由于外傷引起眼病外,凡是由于臟腑功能失調所造成的眼病,均可采用《武當明目洗睛采氣——眼功》的功法進行自我調治。 眼疾的癥狀也是多種多樣的,病因也是復雜的。雖然是局部疾患,但與整體辨證關系密切,現(xiàn)將經常發(fā)生的眼病癥狀簡要分述如下: 眼胞虛浮,胞虛如球,上胞下垂等,是因脾胃虛弱,運化失職,中氣不足而出現(xiàn)的。病因多由于勞倦過度,飲食傷脾或久病脾虛氣弱所致。 白睛紅赤,癢極難忍,白澀干躁,怕光流淚,眼熱眵多等,是因風熱邪表上淫目竅,氣血壅滯,病因多由于肺有風熱所致。 眼內干癢刺痛,怕光流淚,白眼球紅赤紫脹或有血絲等,是因肺經伏熱,氣機郁遇,壅塞目絡而出現(xiàn)。病因多由于恣酒嗜燥,近火熏煙,熱邪容肺所致。 大眼角紅赤腫脹疼痛,磨澀不舒。是因心經實火炎灼目竅,眼角部實熱,病因多由于勞心太過,好食五辛,嗜煙恣酒,睡眠不足,引起心火所致。 小眼角紅赤,刺癢緊澀,隱痛不舒,虛煩不眠等,是因心陰不足,陰不配陽而出現(xiàn)的心火內盛,上炎目竅。病因多由于焦思不己,勞神動心,勞傷過度等傷陰耗血所致。 眼內生翳白內障,黑睛生翳或厚或薄,向深度或向周圍發(fā)展,色帶微黃等,是因體內盛熱成毒,脾胃積熱或肝經伏火,或外感熱毒之邪上淫眼系,蒸灼黑睛以生翳障,病因多由于性情暴燥或食辛辣厚昧,肝脾濕熱蘊積蒸灼所致。 視物摸糊,雙目干澀昏花,起、坐、動、眼前生花,瞳神散大等,是因腎中真陰不足,陰精虧損,不能濡養(yǎng)目竅而出現(xiàn)視覺異常,病因多由于年高腎虛精衰,勞傷過度,或久病損及腎陰所致。 青光眼盲目不見,視物顛倒錯亂模糊,視定若動,頭暈目眩等。是因元氣虛衰,氣不行血而致淤,血停滯于精內壅脹,眼底可見視網膜中央動脈或靜脈部分全部隘塞,突然盲而不見,病因多由于身體素質氣虛,年高體弱元氣已衰,或因勞倦內傷,脾胃生化不足氣病淤血所滯而成。 眼前有黑影如蝶飛舞或云霧飄動,視大為小,視正反斜,視直如曲,暴盲不見等。是因脾虛不能輸化水濕而內聚上目竅。病因多由于勞倦內傷,飲食不節(jié),傷及脾胃所致。 眼脹痛,眼眶骨疫痛,眼壓增高,瞳神散大,視燈光有虹視現(xiàn)象等。是因肝風與疫火相搏,上犯頭目而出現(xiàn)清陽諸竅被擾。病因多出于過度疲勞,憂思悲泣或忿怒暴悖,喜食辛熱,嗜酒恣燥所致。 以上是眼病的病因與臟腑之間的關系及其發(fā)生病變的原因,在調治過程中除臟腑病變關系外,更應重視人體經絡的重要作用。因人體每一個臟腑才有經絡相連接,而且每條經絡的循行路線上,又都分布著一定數(shù)量的穴位,起著連接,傳輸?shù)淖饔?,如果任何一部位遭破壞,阻塞,使此生命活動信息線的通道發(fā)生障礙,造成傳輸失常狀態(tài),就會發(fā)生流通的丕平衡,使其混亂產生病變,故有“一脈不和,全身不通”之說。古今的養(yǎng)生家、氣功師沒有不重視經絡學說的,對其實踐的應用更是精剄的。從人體的經脈在循經走脈上,眼的部位直接聯(lián)系到肝經和膽經,更通膀胱經。因此在調治眼疾時要運用經絡之穴位以循經運氣,達到醒目、醫(yī)療之效,其有關運用經絡學穴位如下: 印堂穴(經外奇穴)位于額部兩眉中間陷中,對準鼻尖,為督脈額部循行經路(圖2),有安神鎮(zhèn)靜,熄風健腦,治療眩暈,頭風嘔吐,眼昏花之功能。睛明穴(足太陽膀胱經穴)位于目內眥的內上方,約0。1寸凹陷中(圖3)。是治目疾要穴,能使目睛清爽明白,故名”睛明”。有疏風清熱通絡明目,治療目赤腫痛,內眥癢痛,流淚,雀目,近視,色盲,目眩,青光眼等功效。 瞳子髎穴(足少陽膽經穴)位于目外眥旁0。5寸,眶骨外側邊凹陷中(圖4)。穴居目骨眶之邊髎,故名瞳子髎。有清熱散風,散淤消腫明目止痛,治療目赤腫痛,目翳,目癢,視神經萎縮,青光眼、偏頭痛等功效。 承泣穴(足陽明胃經穴)位于目正視瞳孔直下,目眶下緣與眼球之間(圖5)。泣時淚下,恰能承受,故名“承泣”。有疏風活絡,清熱明目,治療目赤腫痛,淚囊炎,夜盲,近視眼,口眼歪斜,眼瞼動等功效。 
四白穴(足陽明胃經穴)位于目正視,瞳孔直下,目下一寸,眼眶下孔凹陷中(圖6)。該穴治目疾能使目明白,四方易見,故稱“四白”。有疏風活絡,清熱明目,治療目赤癢痛,目翳,,頭痛眩暈,口眼歪斜等功效。 攢竹穴(足太陽膀胱經穴)位于眉毛內側端凹陷中(圖7)。諸陽之氣攢聚于眉頭如新竹之茂,又如竹字以象其形,故名“攢竹”。有疏風清熱,通絡明目,治療目赤腫痛,目視不明,迎風流淚,目眩,近視,眉棱骨痛,眼瞼動,急性結膜炎,眼囊炎等功效。 魚腰穴(經外奇穴)位于頭額部眉弓中心點目正視瞳孔直上,眉毛之中間凹陷處(圖8)。有散風明目,散淤消腫,治療眼生翳膜,眉棱骨痛,眼瞼動,眼瞼下垂,目赤腫痛,結膜炎,眼筋麻痹等功效。 絲竹空穴(手少陽三焦經穴)位于眉梢處凹陷中(圖9)。因穴近眉稍,眉毛狀細小似絲竹,空指小竅,故名”絲竹空”。有清熱散風,溝通經脈,治療目赤腫痛,眼痛,頭痛等功效。 
陽白穴(陽白穴是足少陽膽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于目正視,瞳孔直上,眉上1寸(圖10),在額肌中,有額動、靜脈,布有額神經外側支。有治療目赤腫痛、眼瞼下垂、口眼斜、頭痛等頭目疾患等功效。 太陽穴(經外奇穴),位于眉棱骨后一寸之處凹陷中紫脈上是穴(圖11)。有鎮(zhèn)痛祛風,醒腦清目,治療目赤紅腫,迎風流淚,近視,眼皮生珠(麥粒腫)及一切眼疾等功效。 曲差穴(足太陽膀胱經穴)位于前發(fā)際正中直上0。5寸旁開1。5寸(圖12)。足太陽之脈起于目內眥,直行向上至本穴位而有橫行向外曲而不齊之勢,與督脈曲折相會,故名“曲差”。有疏風清熱,調和營衛(wèi),治療營衛(wèi)不和,目視不明,頭痛,目眩,目痛等功效。 
通天穴(足太陽膀胱經穴)位于額頂前發(fā)際正中直上4寸,旁開1。5寸(圖13)。足太陽精氣自此通達上交留脈之百會,人之一身最高之處通達于天故名“通天”。有清熱化淤,調理氣血,治療頭痛,頭重眩暈等功效。 玉枕穴(足太陽膀就經穴)位于后發(fā)際正中直上2。5寸,旁開1。3寸,枕外隆凸外側邊,正當玉枕骨處(圖14)。仰臥著枕,腦后之骨要保重甚于持玉,故名“玉枕”。有調和氣血,治療頭痛病,目剌痛不能遠視,項部強痛等功效。 天柱穴(足太陽膀胱經穴)位于后發(fā)際正中直上l。5寸,大筋外廉斜方肌內測當?shù)谝唬诙i椎骨突水平旁開1。3寸凹陷中(圖15)。 穴處天柱骨旁, 故名“天柱”。有調經除熱,治療頭痛、項強、目赤腫痛、落枕、肩背痛、狂癇等功效。 
本功理所論述的經穴,是醫(yī)療眼疾的有效經脈穴位,通過穴道的點、按、揉、推促使其經脈氣血運行通暢,加強各種組織活動,以調整眼的正常功能,達到醫(yī)治疾患,因此必須在循經運氣上按經脈之運行進行采氣,此為洗睛明目之法。 功 法 第一部分 導 引 采 氣 一、身體自然站立,兩肩下垂,兩腿分開與肩同寬,腳尖微向外撇,兩膝微屈,全身放松。頭頂端直不可挺胸,兩眼微垂簾,兩手合“太極合手印”訣(兩手虎口交叉,男人右手在外,左手在內,女人左手在外,右手在里。外手四指握住內手背“外勞宮穴”,大拇指按在“內勞宮穴”上。內手四指伸開,大拇指在外向下握住外大指,兩手相握形成太極圖形),拳心向里放在小腹下丹田處,意守丹田。然后,進行深呼吸,用鼻吸一口大氣,再輕輕慢慢的用口鼻呼出,使氣從腳下排出,自感頭腦清,心安定,調心靜立養(yǎng)氣。再采用自然呼吸,站樁一分鐘(圖16)。 
圖16 二、雙眼睜開,雙掌開訣分開,手心向上從身前向上托起到頭(圖17),兩掌心向里,兩手十指向上按在小眼角“瞳子髎”穴(膽經)上,意念在掌心隨膽經導引而行,向額頭“陽白”穴(膽經)上推(圖18),循耳后“風池”穴(膽經)向下至肩頭(圖19),由胸兩側經“帶脈”穴(膽經)向下(圖20),再向身后到“環(huán)跳”穴(膽經),順大腿外側下行經“陽陵泉”(膽經)至腳面四趾“足竅陰穴”(膽經)上(圖21)。 
圖17 圖18
圖19 圖20 三、然后不停,雙掌在腳面上向里橫按到大趾“大敦”穴(肝經),再向上經小腿內側“三陰交”穴(肝、脾、腎三經)向上到大腿“陰包”穴(肝經)再從腹中向上分兩側至“章門”穴(肝經),再到“期門”穴(肝經終點),兩掌按在肝臟區(qū)位(圖22)  圖22 四、意念守住肝區(qū)部位,兩掌心按住不動,抬頭眼看碧蘭天空遠視三分鐘,兩眼神有意要看穿宇宙,視的定位不要移動。意念與呼吸相結合,導引采氣,當向里吸氣時,睜眼,眼隨之向里吸氣使眼內得氣,呼出氣時眼睛隨之放松向外排氣,使肝臟得氣,吸呼九次。要掌握自然呼吸,不可用力或著意,然后閉目化氣一分鐘,意念守住雙目起到氣化調節(jié)作用(圖23)。此動作以采宇宙天空之陽氣、日月之精華吸入其目,解肝郁補肝氣提神明目。(附:此后可加做太陽神功,以增加效果) 
圖23 圖24 五、然后,睜眼低頭向地下深視三分鐘,兩眼神有意要通過地皮看到地心,視的定位不要移動。意念與呼吸相配合,導引采氣,當向里吸氣時,眼睛隨之向里吸氣,使眼內得氣,呼出氣時,眼睛隨之放松向外排氣,使肝臟得氣,吸呼九次。要掌握自然呼吸,不可用力或著意,然后閉目化氣一分鐘,意念守住雙目起到氣化調節(jié)作用(圖24)。此動作以采大地之陰氣,水土萬物叢生之精華,吸入其目滋補肝腎以明目。此部分導引采氣法,是為吸收天地之靈氣運目,調整眼內視覺器官加強視物功能。 第二部分 運 目 洗 睛 一、緊接上部分,在導引采氣基礎上,兩目不要睜開繼續(xù)垂簾閉目。眼球先向上內視上眼胞,然后再直向下內視下眼胞,然后,再向上,再向下,一上一下為一次,連續(xù)做九次。眼要放松,意守雙目但不可著意,上下視時不可用力過猛,采取自然呼吸。 二、接上動作眼球還原,再平行向左內視左眼角,然后返回向右平內視右眼角,然后,再向左平視,再向右平視為一次,連續(xù)做九次。眼要放松,意守雙目不要著意左右平視時不可用力過猛,采取自然呼吸。 三、接上動作眼球還原,仍然閉目眼瞳仁凝神向前外視,意如睜眼向外看,使眼球在眶內向外凸出,然后再向里收回眼球向內后視,意如向后看自己的后腦,使眼球在眶內向里凹進,然后再返回,使眼球一凸一凹為一次,連續(xù)做九次。眼要放松,意守雙目不要著意,前凸后凹時不可用力過猛,要輕要柔,采取自然呼吸。 四、接上動作眼球還原,仍然閉目,眼球在眼內開始旋轉動作,眼球先向上轉,再向左轉,再向下轉,再向右轉,繼續(xù)再向上轉,進行洗睛連續(xù)轉九圈。然后,再返回從向上轉,再向右轉,再向下轉,再向左轉,繼續(xù)再向上轉,進行洗睛連續(xù)轉九圈。最后眼球還原,眼要放松,意守雙目不要著意左右旋轉時不可用力過猛,要輕要柔要慢,采取自然呼吸。 五、接上動作睜開雙眼向前平視,凝神目視一遠處聚點,盡量選看花草樹林綠色物體一分鐘,保持心平氣和,意守雙目要隨呼吸向眼內吸氧,最后,垂簾閉目以收氣運目(圖25)。 六、兩掌離開肝區(qū),合掌搓手使手心發(fā)熱,將兩掌心輕輕按在雙眼上,手心要空,不可使力,然后雙眼睜開,以氣熨目一分鐘,疏通目系血氣(圖26)。 
(圖25) (圖26) 此部分運轉雙目采氣洗睛功法,是以調整眼內各機構,疏通目系氣血,用以調整視神經機構。 第三部分 通 經 明 目 一、緊接上部分動作,兩掌從眼前各向左右分開,雙目平視,兩手食指扣在中指上,利用中指肚輕按在眼眶邊緣,沿眼眶邊緣先向外再向下眶邊推摩,再經鼻端大眼角處再向上推摩轉一圓圈至“印堂穴”(經外奇穴)然后,兩指再沿眼上眶邊緣向外向下推摩,再經過鼻端向上推摩至“印堂穴”,如此反復連續(xù)推摩九次,以安神鎮(zhèn)靜,熄風健腦,活動眼外肌群(圖27)。在推摩中要保持輕柔,不可用力,意念隨手指推摩引導眼眶腔四周的神經,血管給予沖動。 二、接上式,兩手指從“印堂穴”下落點按大眼角“睛明穴”,不要移動。點按時要輕微,使眼球有壓迫感,點穴半分鐘,嚴禁用拙力(圖28)。按點此穴以通絡,明目醒腦,疏風清熱,降眼壓,調治青光眼,近視,結膜炎,視神經炎及風熱之邪引起目赤腫痛,盲目等。 三、接上式,兩指由里向外輕抹上眼臉到小眼角,按揉“瞳子髎穴”,輕揉半分鐘,不可用力(圖29)。用以明目聰耳,清熱散風,散淤消前,調治白內障,青光眼疾患。
(圖27) (圖28) (圖29) 四、接上式,然后兩指順下眼眶抹下眼胞,點按眼下“承泣穴”。點穴要輕要柔有壓迫感,按點半分鐘,不可用力(圖30)。以疏風活絡,清熱明目,調治近視眼。 五、接上式,兩指順穴直下按揉“四白穴”(圖31)。要適當用力有脹痛之感,按揉半分鐘,以疏風活絡,清熱明目,調治白內障。 六、接上式,兩指順鼻梁兩側上行,至眉頭處按揉“攢竹穴”(圖32),以散風明目,清腦止痛,調治眼脹,視物不清,屈光不正,規(guī)網膜出血,急性結膜炎,流淚,眼胞痙攣,眼歪不閉等癥。按揉時適當著力不可過犯。意守雙目,不要閉眼,揉按半分鐘。 (圖30) (圖31) (圖32) 七、接上式,然后順眉橫行按揉眉中“魚腰穴”(圖33)。以散風明目,散淤消腫,調治眼生翳膜及各種眼病。按壓穴位局部有酸、麻、脹感,向眶內放射,有時流淚。按揉時手法要適當有向內壓力感,意守雙目,按揉半分鐘。 八、接上式,兩指再順眉橫行到眉梢按壓“絲竹空穴”(圖34)。以通血脈,刺面神經,調治近視,目赤痛,花眼,視力障礙,眼瞼動等,按壓時不可用力,局部及眼有脹突感,意守雙目,按壓半分鐘。 

九、接上式,最后,兩指外開按揉“太陽穴”(經外奇穴),以鎮(zhèn)痛祛風醒腦清目(圖35)。調治目赤紅腫,迎風流淚,近視及一切眼病。按揉用力不可過重。意守雙目按揉半分鐘。(注:圖35后的照片上傳全部受限,不知為什么?) 收功:兩指松開,兩手小指相對按壓“印堂穴”(經外奇穴)上,其它四指合攏,手心向里,按在腦門上,意貫中指和無名指,無名指按在眉頭順膀胱經行路線向上推,經“曲差穴”(膀胱經穴)(圖36),到“通天穴”(膀胱經穴)(圖37)向腦后“玉枕穴”(膀胱經穴),(圖38)至“天柱穴”(膀胱經穴)(圖39)從頸項兩測順面部返回,再反復按推九次(圖40)。最后兩手從頸部向下經胸部向下經膀胱經下落,兩臂自然下垂,手指尖向下,意導引氣順膀胱經下行至小趾外側排出。兩腿收回成自然站立還原(圖41)。以調經除熱,調理氣血,清熱化淤,調和營衛(wèi),治療目視不明。 此部分通經明目是以點穴通暢經絡而明目,達到治療一切眼病。三部合一的內家眼功是道教傳統(tǒng)的調治目疾的功法。故稱為“武當明目洗睛采氣一眼功”。   在練功過程中可能出現(xiàn)幾種現(xiàn)象: (一) 眼周圍有溫熱和輕松感。 (二)開始時可能有流淚現(xiàn)象,此為正常。 ( 三)功后感覺眼睛明亮。 (四)在練功過程中,眼中會閃現(xiàn)出紅、黃、綠、蘭、白、紫等各種點,環(huán)的光色,此為正常反應,可順其自然。不要追求。 (五)如感覺發(fā)現(xiàn)眼花或流大淚不適應感覺時,應減少練功次數(shù)。同時放松意念,不要著意。呼吸用氣也應稍緩慢些,經暫休后再練。 (六)功法中所規(guī)定練功時間為最基本時間,根據(jù)個人練功效益提高也可適當增加時間。 在練功中應注意幾點忌諱: ( 一)不可過急,過猛。 (二)切忌生氣肝火上亢。 (三)不可多食辛辣之物。 (四)嚴禁煙熏火烤。 ( 五)不要久看電視。 (六)防止用眼過度,保持充足睡眠。 (七)防止血壓不穩(wěn)。 (八)予防并發(fā)癥發(fā)生。 (九)下霧天氣不要練功,晴天后再補練。 (十)嚴禁暴怒肝郁。 練功期要堅持一百天,為一療程,中間不可停功或間停間練。早晨要在庭院,花園,陽臺等地,空氣新鮮,天空晴朗環(huán)境中練功,要采其面東背西,接受陽氣生陰氣降,左右保持兩極磁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