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古人認為粥是“世間第一補人之物”。《本草綱目》中記載:“每日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虛谷氣便作,所補既細又極柔膩,與胃腸相得最為飲食之妙訣也?!?/p> 二、小兒發(fā)熱、腹痛、納呆、矢氣奇臭,乃食滯之候,臨證可選用小承氣湯治之。 三、凡中虛之體藥量宜輕,苦寒克削,滋膩峻補,均弊多利少傷敗胃氣。 四、病情危重或病久胃氣已敗者,“保命留病”專以養(yǎng)胃,往往胃氣復(fù),病可望轉(zhuǎn)順。 五、百合配烏藥行氣止痛,涼潤清熱,治氣郁化火,熱積中脘之胃痛頗效。 六、葶藶大棗瀉肺湯可用于肺氣腫病人的治療,兼見肺心病者合生脈飲,可達平喘強心之效。 七、舌強不語乃痰熱阻于廉泉。痰阻心脾之絡(luò)則舌強不能言,熱灼則舌體不展。 八、大黃重用可瀉血分之毒熱,配等量牡蠣可防瀉下太過,可使便溏而不峻瀉。 九、張伯龍氏謂類中風(fēng)為“陰虛陽擾,水不涵木,木旺生風(fēng),而氣升痰升火升上沖所致?!?/p> 十、獨活入腎與膀胱經(jīng),祛風(fēng)除濕,升中有降,能通達全身,導(dǎo)水歸腎而下行于膀胱。
|
|
|
來自: 精誠仁檏 > 《醫(yī)學(xué)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