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3年黃河決口,山東曹州牡丹全部被水淹沒,至此盛極一時的“牡丹之鄉(xiāng)”日漸殘敗。 曹州即今天的山東菏澤,明朝萬歷年間當?shù)氐哪档け阆碜u天下,到了民國時期,隨著自然災害和戰(zhàn)爭的頻發(fā),全國各地的牡丹開始絕跡,甚至連享有“牡丹之城”盛譽的河南洛陽,到建國前也只剩下30多個品種。 1950年秋,周恩來總理在洛陽視察,在得知當?shù)啬档l臨絕境時,總理要求要趕快搶救,因為“牡丹是中華民族興旺發(fā)達、美好幸福的象征!” 隨著國家的扶持,洛陽牡丹得到了快速發(fā)展,六十年代便擴大到200多個品種。除了引進名貴品種,國人在栽培中也不斷培育出新的花色,使其形神對應,完美地詮釋了花與人的文化內涵。 1961年7月,郵票發(fā)行局將牡丹列為發(fā)行計劃,在設計時便要求郵票要包括牡丹的名貴品種,且要充分表現(xiàn)牡丹的雍容華貴、富麗堂皇。 起先,郵政內部曾試畫過幾次圖稿,但均沒達到理想效果,于是郵政邀請了我國現(xiàn)代工筆花鳥畫名家、中央美術學院副教授田世光擔任這套郵票的創(chuàng)作者。 田教授吸收了宋代趙昌、元代錢舜舉、明代呂紀等牡丹畫的特點,以國畫工筆手法,采用雙色重彩描繪盛開的牡丹,15枚郵票每枚1朵,在綠葉和白底的襯托下,展示了各種牡丹的凝重、古樸和瀟灑,顯現(xiàn)了無限活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