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本文發(fā)表于《中國典籍與文化》2021年第3期,此據作者word版,引用請以該刊為準。感謝樊寧老師授權發(fā)布。 盧文弨校《周易注疏》所據版本補考 樊 寧 摘 要:清人張爾耆曾過錄一部盧文弨《周易注疏》校本,可謂彌足珍貴。依此校本可對盧氏??薄吨芤鬃⑹琛匪鶕陌姹締栴}作進一步考述,所得有四:一是錢求赤鈔本《周易注疏》的文本構成較為復雜,其性質非如清人所言影宋鈔本,而是一個重構形成的新校定本;二是盧氏既肯定錢本、殿本的優(yōu)點,又指出其訛誤之處,擇善而從,頗為嚴謹;三是盧氏參引的明神廟本文字訛誤較少,優(yōu)于今日常使用的明萬歷北監(jiān)本;四是盧氏校本中的“盧本”是盧文弨從浦鏜《十三經注疏正字》轉引而來,實指明人盧復輯《三經晉注》本《周易》,并不是盧文弨本人的校改。 關鍵詞:盧文弨 周易注疏 版本 ???/span> 對于清學史上的??泵冶R文弨,學界已有諸多研究,成果堪稱豐碩[1]。盧氏盡畢生之力潛心于??敝畬W,勤事丹鉛,朱墨并作,鈔校不綴,年過古稀,仍手不釋卷,可謂耗盡心血。據陳修亮《盧文弨鈔校題跋本目錄》統(tǒng)計,盧氏所校之書多達352種,范圍遍及四部,其中經部82種,史部70種,子部106種,集部94種,著實令人欽佩。[2]其好友錢大昕曾盛贊云:“學士盧抱經先生精研經訓,博極群書,自通籍以至歸田,鉛槧未嘗一日去手。奉廩修脯之余,悉以購書。遇有秘鈔精校之本,輒宛轉借錄。家藏圖籍數(shù)萬卷,皆手自??保珜彑o誤。凡所校定,必參稽善本,證以它書,即友朋后進之片言,亦擇善而從之,洵有合于顏黃門所稱者,自宋次道、劉原父、貢父、樓大防諸公,皆莫能及也?!?/span>[3]而在盧氏眾多??敝鲋?,《十三經注疏》校本尤為重要。此校本所涉問題頗多且繁雜,如盧氏??薄妒涀⑹琛返木壠?、體例、方法、所據版本、參引文獻與前人著作、與阮元《十三經注疏??庇洝分g的關系等。[4]依據盧氏《群書拾補》中的諸經注疏《校正》所摘錄的部分校語、阮元《十三經注疏??庇洝匪龅谋R氏校語,雖能窺其一端,然終究不是盧氏《十三經注疏》校本全書,致使許多問題模糊不清,所得結論有待進一步討論。今中國國家圖書館與湖北省圖書館各藏有一部清人張爾耆過錄的盧文弨《周易注疏》校本,頗為珍貴。筆者擬據此校本對盧氏??薄吨芤鬃⑹琛返那闆r進行詳細考述,以期有益于相關問題的深入研究。[5] 一、張爾耆過錄盧文弨《周易注疏》校本述略 盧文弨《十三經注疏》校本原書或已不存,今僅見清人張爾耆過錄的盧氏《周易注疏》校本,中國國家圖書館與湖北省圖書館各藏一部。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源自清代著名藏書家韓應陛的舊藏,底本為明末毛晉汲古閣刻本《周易兼義》九卷(以下簡稱“毛本”),共4冊,第1冊卷端鈐有“丹邨子”朱文方印,其余3冊卷首有“金華張氏”、“翠微山房”朱文方印。[6]書前有韓應陛題識云: 盧氏校本得之蘇州書友蔣恕齋,時在戊午三月中。夬齋主人借校錄一過,并多是正處,遍為貼籖,而后此書方成善校本。蓋此本原非盧氏手校,系他人度本,致多錯誤耳。咸豐八年五月十六日記,應陛。 卷末有張爾耆跋文曰: 抱經盧氏所?!吨芤鬃⑹琛芬厘X求赤影宋本,阮蕓臺相國重刊十行宋本注疏亦取資焉,謂在十行本之上。書中征引各種以考異同,如陸德明《釋文》、李鼎祚《集解》及他刻本曰宋、曰古、曰足利者,證諸《??庇洝分?,尚有遺漏。又有曰沈者,案即浦鏜《十三經注疏正字》。朱墨間出,校閱非止一二過,洵稱完善。惟中有曰“盧本”者,未知所指,疑此本已非抱經原書,或后人所增也。戊午夏日,從淥卿舍人借校畢,書此以志歲月。夬齋學人張爾耆識。 湖北省圖書館藏本則來自張爾耆舊藏,其底本亦是毛本《周易兼義》,書內鈐有“張柳泉藏書記”[7]、“爾耆”、“伊卿”朱文方印,卷首有張爾耆題識云: 抱經盧氏所校《周易注疏》依錢求赤影宋本,阮蕓臺相國重刊宋本注疏亦取資焉,謂在十行本之上。書中征引各種以考異同,如陸德明《釋文》、李鼎祚《集解》及他刻本曰宋、曰古、曰足利者,證諸《??庇洝分校杏羞z漏。又有曰沈者,案即浦鏜《十三經注疏正字》。幾經校閱,頗稱完善。惟中有曰“盧本”者,未知所指,疑此本已非抱經原書,或后人所增也。戊午夏日,從韓淥卿舍人借校原本,朱墨間出,莫辨先后,今悉用朱筆錄之,或從《校勘記》中補入者,綴一“補”字。校畢,書此以志歲月云。長至后三日夬齋學人張爾耆識。 按,韓應陛(1813/1815—1860),字鳴唐,一字對虞,號淥卿,清松江府婁縣(今上海市松江區(qū))人。道光二十四年(1844)舉人,官至內閣中書。韓氏藏書宏富,鄒百耐《云間韓氏藏書題識匯錄》共著錄406部,多為明清著名學者(如文征明、趙琦美、毛晉、何焯、惠棟、錢大昕、盧文弨、段玉裁、沈欽韓等)批校題跋本,其中有百余部得自黃丕烈、汪士鐘等舊藏,另著有《讀有用書齋雜著》二卷。[8] 張爾耆(1815—1889),字符瑞,又字伊卿,號夬齋,清松江府婁縣人,諸生,出生于詩書門第,家富藏書,仰承家學,幼好鉛槧,世稱“夬齋主人”。[9]張氏素愛校書,曾借得惠棟、盧文弨《十三經注疏》手校本8種一一過錄,并作跋文,收于《夬齋雜著》卷上,分別是《周易注疏校本跋》、《尚書注疏校本跋》、《周禮注疏校本跋》、《儀禮注疏校本跋》、《禮記注疏校本跋》、《春秋左傳注疏校本跋》、《公羊傳注疏校本跋》、《谷梁傳注疏校本跋》[10],其中《周易注疏》過錄的是盧文弨校本,其余皆是過錄惠棟校本。 蔣恕齋,生平不詳。據《云間韓氏藏書題識匯錄·史部》有宋槧《三國志》殘本九卷,錄有韓應陛手跋云“咸豐己未(1859)秋,得此書于書友蔣恕齋”[11]。王國維《傳書堂藏書志》載有《經典釋文》三十卷(潘豑廷臨諸家校本),后有管古云跋曰“憶余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春,曾于坊友蔣恕齋處借得江鐵君所臨惠、段、臧、顧諸家評閱本,亦曾照錄一通”[12]。同書中又有顧炎武《求古錄》鈔本一卷,附有潘秋谷手跋云“是本為書友蔣恕齋所貽,因付重裝,并寫目錄,僅五十四種,或是鈔本脫簡,或《唐岱岳觀雙碑》原作二種,書以俟考。同治丁卯(1867)秋日,潘康保記”[13]。由此可知,蔣恕齋很可能是清末道、咸、同時期蘇州一帶的藏書家或書商,他十分重視宋本、舊鈔本與名家過錄本,曾與韓應陛、管古云、潘秋谷等好友切磋藏書與學問,交往密切。 據上述序跋可知,韓應陛先從蘇州好友蔣恕齋處得到盧文弨《周易注疏》校本,后于咸豐八年(戊午,1858)被張爾耆借去過錄,韓氏亦收藏張氏過錄本一部。經筆者詳校,中國國家圖書館藏本與湖北省圖書館藏本內容基本一致,差別不大。然二書流傳卻分兩途,前者為清人張作楠收藏,后者與其余7種惠氏過錄本一并藏于張爾耆家中,后歸湖北省圖書館。 張氏過錄本前有盧文弨題識云: 明天啟時有錢孫保求赤號匪庵影宋鈔本,與毛氏本科段大不相同,今武英殿本略近之,而亦未全是也。今取以校正,稱錢本,其殿本稱新本。盧文弨識。[14] 卷末有盧氏批校時間云: 大清乾隆四十四年,歲在屠維大淵獻,四月十有八日,文弨校。辛丑又五月十一日復細校。 據顧永新先生考察,盧氏曾利用錢求赤《周易注疏》鈔本全面??薄吨芤住方泜髯⑹?,后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獲見日本學者山井鼎、物觀所著《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以下簡稱“《考文》”),四十五年(1780)又從翁方綱處得見浦鏜《十三經注疏正字》(以下簡稱“《正字》”),于是“兼取所長,略其所短,乃復取所?!吨芤住?,重為整頓”,于乾隆四十六年(辛丑,1781)成《周易注疏輯正》一書,惜今已不存。[15]此與張氏過錄本題識所記時間一致,且過錄本中每頁都有相當數(shù)量的批校語,可證確為盧氏校本。 二、盧文弨校《周易注疏》所據版本補考(上) 據上述跋文與題識,盧文弨??薄吨芤鬃⑹琛肥且悦緸榈妆?,主要參校錢求赤鈔本、清武英殿刻本、山井鼎《考文》中的宋本、古本和足利本等。[16]關于這些版本本身及盧氏的使用情況,學界雖有一定研究[17],然仍可作進一步探討。今擬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以尚未被學界使用的盧氏《周易注疏》校本為中心(以下簡稱“盧校本”),就若干問題做進一步細化與補充。 (一)錢求赤鈔本《周易注疏》 有清一代,《周易》之宋刻經注本、單疏本和注疏合刻本(即南宋“八行本”與“十行本”)已經極為稀有,絕少有人寓目。而明末清初蘇州藏書家錢求赤[18]有一部《周易注疏》鈔本(以下簡稱“錢本”),盧文弨曾得見之。據上文題識,盧氏將錢本與毛本、清武英殿本(以下簡稱“殿本”)對勘,發(fā)現(xiàn)錢本與毛本內容科段大不相同,卻與殿本略近之,因而認定錢本保存了宋刻本的文字與款式,判定為“影宋鈔本”,成為他??薄吨芤鬃⑹琛纷钪匾膮⑿1?,然惜已不存。近來顧永新先生藉助盧氏《群書拾補·周易注疏校正》(以下簡稱“《校正》”)、阮元《周易注疏??庇洝?以下簡稱“《周易??庇洝贰?中所保存的錢本信息、陳鳣舊藏宋刻八行本《周易注疏》所鈔配的錢本部分[19](以下簡稱“陳本”)及清人藏書題跋等材料,對錢本進行了詳細考察,最大程度復原其本來面貌,可謂嘉惠學林,最終得出:“錢本并非影宋鈔本,而是以宋刻宋元遞修八行本和明萬歷北監(jiān)本為主體,兼及單疏本和經注本,匯校各本異文重構而成的、新的校定本?!?/span>[20]此觀點甚有見地。據筆者翻閱,盧校本中有大量如“錢本俱頂格”“錢本連上段”“錢本此在……注下”“錢本至……皆相連”“錢本連前經注”“錢本作某”等不見于他書的校語,透漏出諸多有關錢本行款與文字的信息,可據此作補充討論。 1.錢本卷首的《五經正義表》、《周易正義序》、《八論》來自單疏本《周易正義》 清人陳鳣曾購得宋刻宋元遞修八行本《周易注疏》,前有《五經正義表》、《周易正義序》、《八論》,轉鈔自錢本。[21]而日本足利學校藏今存唯一一部宋刻宋印八行本《周易注疏》(以下簡稱“日藏八行本”)卷前卻無這三部分。[22]王寧主張錢本這三部分乃是據單疏本《周易正義》鈔錄。[23]顧永新先生亦指出“陳氏以為《進表》冠于八行本卷首,則非也,陳本卷首《進表》或出自單疏本。因為他未見單疏本,所以無從推斷《進表》之為八行本抑或單疏本所有?!?/span>[24]李霖先生亦論證了錢本卷首三部分并非出自八行本,而是來自單疏本。[25]以上三家觀點大致相同,皆認為錢本的《五經正義表》、《周易正義序》、《八論》來自單疏本《周易正義》,而非宋刻八行本。盧校本的《周易正義序》和《八論》部分既引述錢本異文,又記錄錢本行款,可作補充說明。如下: (1)唐國子祭酒上獲軍曲阜縣開國子臣孔穎達奉勑撰定(序/1b/2)錢本字不收小,無“唐”字,“穎達”二字微小,“勑”與“國”字并,上空三格,卷一首以下并同。[26] (2)毛本第四行起每行上皆空一格(序/1b/4)錢本俱頂格。 (3)行必協(xié)陰陽(序/1b/6)錢本“協(xié)”作“葉”。 (4)輔嗣之註(序/2b/9)錢本“註”作“注”,下同。 (5)“今既奉敕”不提行(序/2a/9)錢本“敕”作“勑”,下同。另提一行。 (6)考察其事(序/2a/9)錢本“察”作“案”。 (7)大學博士臣馬嘉運(序/3b/3)錢本“大”作“太”,下同。 (8)人名“嘉運”“乾葉”“德融””弘智”字體與正文同(序/3b/4、6)錢本人名略小。 (9)“又奉敕”不提行(序/3b/5)錢本作“勑”,提行。 (10)周易正義卷第一(序/3b/9)錢本無此行。 (11)自此下分為八段(序/3a/1)前一行錢本有“八論”二字。此八論題目,錢本作八行。 (12)“第一論易之三名”上空一格(序/3a/6)“第一”起,錢本俱頂格。 (13)藴邪(序/4a/3)錢本“藴”作“缊”。 (14)上下無常(序/4a/6)錢本“無”作“無”,下同。 (15)易簡之義(序/5b/4)錢本“易簡”作“簡易”。 (16)兼三才(序/8a/5、6)錢本“才”作“材”。 (17)“周曰周易”下無空格(序/9a/3)錢本空一格。 (18)所以卦辭(序/10a/1)錢本亦有“所”。 (19)文武之時(序/11b/5)錢本“武”作“王”。 (20)區(qū)域各別(序/12a/3)錢本“各”作“分”。 (21)序末(序/14a/7)錢本有“計五千三百六七十字”。 以上盧氏記錄錢本行款10處,異文11處,皆與陳本相同(除第19條外,陳本作“文武之時”)。盧氏《群書拾補》卷前還鈔錄錢本《五經正義表》,亦與陳本一致[27]。將錢本、陳本的《五經正義表》、《周易正義序》、《八論》與今存唯一一部單疏本《周易正義》(中國國家圖書館藏)[28]對校,發(fā)現(xiàn)不同有三: 其一,盧氏指出錢本《周易正義序》中的4處人名字體略小,盧氏據錢本鈔錄的《五經正義表》中的人名共計24個,字體亦比正文略小,如“志寧”“季輔”“遂良”“那律”“伯莊”“士弘”等。[29]陳本《五經正義表》、《周易正義序》中人名亦皆略小。而國家圖書館藏單疏本《五經正義表》、《周易正義序》中人名字體與正文一致,皆不略小。人名略小為唐宋時期《五經正義表》、《周易正義序》之舊式,國家圖書館(以下簡稱“國圖”)單疏本當系后人所改。 其二,錢本、陳本《五經正義表》、《周易正義序》、《八論》與國圖單疏本存在異文。如錢本、陳本《五經正義表》作“尚書右仆射……臣志寧”,國圖單疏本作“尚書左仆射……臣志寧”;錢本、陳本《五經正義表》作“運玉衡”,國圖單疏本作“運王衡”;錢本、陳本《周易正義序》作“太學博士臣馬嘉運,太學助教臣趙乾葉”,國圖單疏本皆作“大學”;錢本、陳本《第三論》“周曰周易”下空一格”,國圖單疏本則無空格;錢本、陳本《第六論》作“區(qū)域分別”,國圖單疏本作“區(qū)域各別”等。 其三,盧校本指出錢本《周易正義序》、《八論》款式,無“周易正義卷第一”行、有“八論”二字行,陳本同。而國圖單疏本則有“周易正義卷第一”行、無“八論”二字行,十行本系統(tǒng)各本[30]亦同,皆與錢本不一致。 綜上,筆者推測錢求赤鈔錄的《五經正義表》、《周易正義序》、《八論》所據的單疏本似是他自己的收藏本[31],此本與國圖單疏本存有差異,很可能不是同一版本;亦有可能是錢求赤意圖復原宋刻八行本原貌,對鈔錄的《五經正義表》、《周易正義序》、《八論》文字與款式略作修整。[32] 2.錢本與宋刻八行本的卷數(shù)、分卷起止和篇名一致 盧氏《周易注疏》校本中保存了錢本的分卷起止: (1)周易兼義上經乾傳卷第一(1/1b/1)周易注疏卷第一,次題銜名俱與首同,依錢本改。 (2)坤(1/28a/6)周易注疏卷第二,錢本分卷,次行有孔銜名,同前。 (3)師(2/11a/8)周易注疏卷第三,錢本。 (4)大有(2/45b/6)周易注疏卷第四,錢本。 (5)復(3/30b/7)周易注疏卷第五,錢本,宋同。 (6)周易兼義下經咸傳卷第四(4/1b/1)周易注疏卷第六,錢本。 (7)損(4/42b/2)周易注疏卷第七,錢本。 (8)鼎(5/33b/4)周易注疏卷第八,錢本。 (9)旅(6/6b/9)周易注疏卷第九,錢本。 (10)周易兼義卷第七,周易系辭上第七(7/1b/1、4)周易注疏卷第十,國子祭酒兩行同前,錢本。錢本頂寫“周易系辭上”,無“第七”二字,宋同。錢“序卦第十“、“雜卦第十一”皆與此本同。 (11)疏正義曰(7/22b/5)周易注疏卷第十一,又孔銜兩行,錢本。 (12)周易兼義卷第八,周易系辭下第八(8/1b/1、4)周易注疏卷第十二,周易系辭下,錢本。 (13)周易兼義卷第九,周易說卦第九(9/1b/1、4)周易注疏卷第十三,周易說卦,錢本。 (14)周易序卦第十(上空一格)(9/13b/3)錢頂格,余皆與此本同,前后不畫一,宋板同。 (15)周易雜卦第十一(上空一格)(9/18a/6)錢頂格,余同。 由上,錢本與日藏八行本、陳本皆分十三卷,分卷起止亦一致。此外,毛本卷七、卷八、卷九,錢本篇名作“周易系辭上”、“周易系辭下”、“周易說卦”,無“第七”、“第八”、“第九”二字,國圖單疏本作“周易系辭上第七”、“周易系辭下第八”、“周易說卦第九”,十行本系統(tǒng)各本同。唯日藏八行本、陳本與錢本一致,可見錢本篇名與宋刻八行本悉同。 3.錢本與宋刻八行本的疏文分合及起止語相同 由于單疏本《周易正義》沒有經注文,故于每節(jié)疏文之前加以經注文起止語,以方便尋檢。至八行本《周易注疏》合經、注、疏文為一,即依據單疏本所標的經注文起止語,將疏文分附于每節(jié)經注文之下,并將解經的疏文起止語刪去,僅保留解注的疏文起止語,每節(jié)疏文先釋經,后解注,此為八行本獨有之體例。核對盧氏《周易注疏》校本所引的錢本信息,基本與宋刻八行本一致。如: 注龍德在天(1/7a/3/疏)錢本“注不行至亦宜乎”,凡單疏一二語者,錢本皆概舉起訖,恐未是。 此句出自《周易·乾卦》經文“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疏文部分。毛本割裂疏文,并刪注文起止語。盧氏據錢本增補,與日藏八行本、陳本一致。然盧氏卻懷疑錢本“恐未是”,顯然沒有見單疏本與八行本,不明八行本釋經注之體例。 又如: 象曰六二之動直以方也(1/33b/5/經)錢本“象曰”兩段皆連爻辭,下并倣此。 此句出自《周易·坤卦》,《坤卦》共有象辭8段,爻辭7段。明刻諸本(如閩、監(jiān)、毛本)每段都提行,次行皆低一格。而日藏八行本和陳本15段皆上下相連,不提行,俱頂格。據盧氏所言,錢本象辭連爻辭,不提行,可見錢本不同于明刻本,保存了八行本舊式。 再如: 正義曰古者包羲至取諸夬(8/5a/5/疏)此在“取諸離”注下,此章分十二段。 此句出自《周易·系辭下》第二章,經文為“古者包羲……取諸夬”。日藏八行本、陳本皆分此章經注文為12段,疏文分置于各段經注文之后。而十行本系統(tǒng)各本則離析為15段,亦相應割裂疏文附于每句經注文之下,還把第1段經注文的部分疏文移至此章開頭,妄增“古者包羲至取諸夬”八字。盧氏所云與日藏宋刻八行本、陳本同,可見錢本分段與八行本一致。 4.錢本經過校勘,存有舊校語 陳本卷首有陳鳣識語云: “此所以重錢”,是本(錢本)作“重體”;“故交其錢”,是本作“其體”。下方朱筆校云:“二'體’字,宋作'錢’?!薄诡惿醵唷G壹认涤八吴n本,而求赤校語又何以云“宋作某”,皆屬可疑。 陳氏發(fā)現(xiàn)錢本存有舊校語,故懷疑其“影鈔宋本”的性質,此角度十分敏銳,正切中要害。盧校本中亦見此條校語: 重體,交其體(1/3b/7、8/疏)舊校云:二“體”字,宋作“錢”。 盧氏所云“舊?!睉清X氏舊有的??闭Z,以此為線索,查閱盧校本的有關信息。如: 自求口食(3/44b/9/經)舊“實”。 此條出自《周易·頤卦》經文,《周易》撫本[33]、建本[34]、岳本[35]、日藏八行本、陳本、永樂本[36]、元刻十行本[37]、阮刻本[38]、殿本[39]皆作“求口實”,而元刻明修十行本[40]、閩本、監(jiān)本、毛本作“求口食”。宋刻諸本作“實”,而明刻諸本卻作“食”,故錢氏很可能據宋本校勘。 又如: 變動相和(9/3a/7/注)舊“相生”。 此條出自《周易·說卦》注文,《周易》撫本、建本、岳本、日藏八行本、陳本、殿本作“相生”,而永樂本、元刻十行本、元刻明修十行本、阮刻本、閩本、監(jiān)本、毛本作“相和”。宋刻諸本皆作“生”,明刻諸本卻作“和”,可見錢氏據宋本???。 由上,盧氏所記錢本舊有校語雖不多,但足以說明錢本很可能非如清人所言“影宋鈔本”。 (五)錢本文字來源頗為混雜 顧永新先生使用13種《周易》不同版本匯校《周易·乾卦》經傳注疏文字異同,得出“八行本和明監(jiān)本共同構成了錢本異文的主體部分,二者所占份額大體相當,此外間有單疏本和經注本的異文?!?/span>[41]盧校本中有諸多錢本異文,部分不見于《周易校勘記》和《校正》,今以毛本卷四為例來考察。 盧氏??薄吨芤住肥褂么螖?shù)最多的是錢本和《考文》中的宋本(即日藏八行本)[42],故錢本異文大致可分兩類:一是錢本與宋本相同,盧氏或曰“錢某,宋同”,或曰“宋某,錢同”,或曰“錢、宋某”;二是錢本與宋本不同,盧氏或僅曰“錢某”;或僅曰“宋某”;或曰“錢某,宋某”。據筆者統(tǒng)計,毛本卷四盧氏共引錢本異文79處,其中與宋本相同的有69處,不同的有10處,今列表于次。 錢本與宋本相同者。(鑒于《周易??庇洝放c《校正》已載46條,故僅列不見于二書的條目,共23條),見下表: 而錢本與宋刻八行本不同者,共10條,見下表: 由上表,錢本與宋刻八行本文字相同者69處,占此卷錢本異文總數(shù)的絕大部分,足以說明錢氏使用了宋刻八行本進行???。然錢本不同與宋刻八行本的文字亦有10處,可見錢氏還使用了其他版本。通過匯校13種《周易》版本文字異同,可梳理出這10處異文之來源。 第1、2、4、7條,錢本不同于宋刻諸本(撫本、建本、岳本、單疏本、日藏八行本和陳本),而與明刻諸本同,尤其與明監(jiān)本一致。明監(jiān)本為當時的通行本,錢氏亦曾提及“明興諸監(jiān)本,亦可資校勘之用”,可見錢氏使用了明監(jiān)本為參校本。 第3條,錢本獨與宋刻經注本(建本)一致,與其余版本皆不同,暗示出錢氏還參考了宋刻經注本,印證了錢氏題記中所說的“又單注本二”。[43] 第8條,錢本與其他版本皆不同,卻獨與陳本一致。日藏八行本為宋刻宋印本,陳本是宋刻宋元遞修的后印本。[44]此條錢本唯與陳本同,透露出錢本所據的宋八行本大致與陳本類似,為宋元遞修后印本,而非宋刻初印本。 第6、9、10條,錢本與所有版本皆不同。此三處錢本闕“也”、“之”字,皆為句末或句中語氣虛詞,極有可能是錢氏在鈔校過程中無意間造成的文字脫落。 第5條稍微復雜。宋刻八行本《周易注疏》每節(jié)經注文上下相連,不提行,疏文則一并附于后,以“經文+者”句式為開頭解釋每句經文。如第5條出自《解卦》,宋八行本經文“解利西南”與“無所往其來復吉”上下相連,疏文解釋后一句經文時,先云“無所往者”。而十行本破壞八行本之舊式,將疏文割裂,附于每句經注文之下,開頭增“正義曰”。錢氏依據八行本鈔校此段疏文時不慎出錯,誤加“象曰”(此節(jié)經文中無“象曰”二字)。盧氏據武英殿本明晰八行本與十行本之區(qū)別,糾正錢本訛誤,云“錢'象曰’,誤,新無”。此為錢氏校勘過程中無意造成的錯誤,而非版本之間的異文。 以上從行款、分卷、注疏分合與起止語、錢氏舊校語、錢本異文來源等方面探討了錢本的文本構成。錢本的《五經正義表》、《周易正義序》、《八論》來源于單疏本,保存了宋本舊式;錢本與宋八行本分卷起止與篇名一致;錢本在疏文分合及起止語與宋八行本相同;錢本經過??保A袅隋X氏原有的校語;錢本文字雖多與宋八行本合,亦有參考明監(jiān)本、宋刻經注本、單疏本;同時錢氏在鈔校過程中存在不慎致誤的現(xiàn)象,或脫字,或增字,由此可見錢本文本來源之復雜。由上,筆者贊同顧永新先生的觀點:“錢本不是單純地依照某一版本影鈔而來的,并非如清人所謂'影宋鈔本’,而是以八行本的卷次、體式為綱目,以八行本和監(jiān)本為文本基礎,廣校眾本,擇善而從,重構而成的新校定本?!?/span>[45]上述考察可作進一步補充,豐富我們對錢本的認識。 6.盧氏對錢本的利用與態(tài)度 一方面,盧氏頗重視錢本,多據以訂毛本訛誤,補毛本脫漏,恢復宋八行本的分卷與疏文分合等舊式。 訂毛本訛誤者。如: 曆數(shù)時會存乎變也(5/30b/6/注)歷,疏同,此依錢。 補毛本脫文者。如: 其宜也(4/4b/2/注)疏脫,據錢補?!墩x》曰:“'咸其股執(zhí)其隨往吝’者,九三處二之上,轉高至股。股之為體,動靜隨足,進不能制足之動,退不能靜守其處。股是可動之物,足動則隨,不能自處,常執(zhí)其隨足之志,故云'咸其股執(zhí)其隨’。施之于人,自無操持,志在隨人,所執(zhí)卑下,以斯而往,鄙吝之道,故言'往吝’?!?/span> 此段疏文,十行本系統(tǒng)各本皆脫,盧氏據錢本補之,與陳本、日藏八行本、單疏本同。 恢復宋八行本舊貌者。如: 彖曰大哉干元萬物(1/8a/2/經)錢本經注皆相連,此下兩條在此,后疏。 此句出自《周易·乾卦》彖辭,毛本的經注文共3段,疏文亦分3段,分置于各段經注之下。盧氏將毛本第一段疏文“彖曰大哉干元至各正性命”刪去,作“正義曰”,第二段疏文“正義曰”改為“保合大和乃利貞者”,第三段疏文“正義曰”改為“首出庶物萬國咸寧者”。日藏八行本此節(jié)經注文3段皆相連,疏文3段亦上下相連,置于經注文之后。第1段疏文前有“正義曰”,第2、3段前有“經文+者”句。盧氏所云錢本與日藏宋刻八行本同,沿襲宋八行本之舊式。 另一方面,錢本雖勝毛本甚多,但不是沒有任何問題,對于錢本的錯誤之處,盧氏并不盲從,亦多次訂正訛誤。如: 退則困險(1/45a/3/注)錢作“困退用險”,訛。 然亦有錢本無錯,盧氏誤判者。如: 正義曰六四井甃無咎者(5/27b/9/疏)后七字錢無,下五字當有,“六四”二字例不出。 盧氏雖據《周易》疏文的分合體例推斷后五字當有,“六四”二字可無。然畢竟未見過宋刻八行本,宋刻八行本疏文解釋首句經文時,直云“正義曰”,無“經文+者”句(從第二句經文才有),錢本與宋八行本同,盧氏判斷錯誤。 綜上,盧氏雖對錢本評價較高,然亦有懷疑否定之處,可見盧氏不佞古,并非一味信從錢本,顯示出“實事求是”嚴謹?shù)男?睉B(tài)度,這豐富了我們對盧氏??边^程的認識。 三、盧文弨校《周易注疏》所據版本補考(下) (二)清武英殿刻本《周易注疏》 清武英殿刻本《周易注疏》十三卷,附《略例》一卷。此本《晉卦》之前所據為文淵閣舊藏宋八行本殘卷,其余則為明監(jiān)本。而就其款式體例來看,與宋八行本多一致。鑒于學界對殿本已有比較全面的認識,[46]以下僅作一些補充說明。 關于盧文弨對殿本(盧氏校本中稱“新本”)之態(tài)度與利用情況,王寧已作詳細考察,所得主要有二:一是盧氏對殿本贊譽頗多,尤其是體例方面值得稱道,然亦有不滿之處;二是盧氏參考殿本《考證》之處并不多。[47]此結論是否成立?盧氏如何具體利用殿本?試討論于下。 首先,縱觀盧氏《周易注疏》校本中所引殿本信息,可知盧氏對殿本最主要的利用方式是列異文。以毛本卷一、卷五為例,卷一共列殿本異文22處,卷五18處。具體可分8類: 僅列殿本異文者。如: 擁隔(5/10a/2/疏)新作“壅”。 比勘宋本、錢本、殿本異文者。如: 為疑四與三(5/12a/4/疏)宋“謂”,錢同,新“為”。 肯定殿本者。如: 五與二也(1/25a/9/疏)新作“三”,是。 言二所多譽者(8/29b/8/疏)“所”下有“以”,依新改。 否定殿本者。如: 何以參雨為目奇耦者(9/2a/7/疏)新“目為”,非。 正義曰有慶者(4/20a/6/疏)“曰”下有“往”,新添。文弨案,疏讀“失得勿恤往”為句,故此上無“往”字。 先肯定后又否定殿本者。如: 斯賤之役(6/7a/4/疏)“賤”上有“卑”,新本,據疏應有。疏非,《困學紀聞》引無“卑”字。 指出殿本與宋八行本一致者。如: 象不言困(5/23a/3/疏)新改“象不”為“應亦”,依錢本、宋本。 指出殿本與古本相同者。如: 已為正配(5/12b/6/注)古“妃”,新同。 指出殿本據李鼎祚《周易集解》改動者。如: 利用之道由安其身(8/13a/7/注)“由”,新“皆”,從李。 由上,或僅列異文、或肯定、或否定、或考察異文來源、或指出改動依據,足見盧氏從多方面對殿本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考察與利用。 其次,盧氏對殿本后附《考證》的引用與態(tài)度情況。王寧認為盧氏引據《考證》條目不多的原因是“盧氏的出校原則和《考證》的??眱r值有關”[48],并總結出4個方面:盧氏對郭京等人之說頗不以為然;盧氏主要是對注疏進行校勘,與毛居正等人重視經文不同;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盧氏對《考證》所引的石經不復引;盧氏亦不參考《考證》引用的《釋文》和參照上下文義進行分析的條目。今據盧氏《周易注疏》校本所引《考證》條目以驗證之。 盧氏《周易注疏》校本引《考證》條目確實甚少,僅4條,三條標以“新校云”,另一條為暗引。 九遇揲則得老陽六遇揲(1/3b/4/疏)錢“遇”,各本并同,新校云:“當作過”。 殿本《考證》云: 臣清植按,每四策為一過揲。老陽策三十六,九其四之數(shù)也,故為九過揲;老陰策二十四,六其四之數(shù)也,故為六過揲。兩“遇”字俱當作“過”字,今《折中》定本作“過”。 又: 漢書韓信云(2/15b/1/疏)“云”上有“傳”,新校云:“當有”。 殿本《考證》云: 臣良裘按,此非韓信語,“云”字上當有“傳”字。 又: 而初時(2/56b/5/疏)新校云:“而,當是'言’?!?/span> 殿本《考證》云: 推尋文義,“而”字當是“言”字。 又: 成位至立象也(7/6b/4/注)“至”,新改“況”,從宋,古、足同。 殿本《考證》云: “況”訛作“至”,依古注本改。 以上4條盧氏未引《考證》郭京等人之說,亦無引石經與《釋文》,且多為疏文校勘,王寧分析有其合理之處。然需要補充者有三: 一是對毛居正等人的觀點,盧氏偶引之,并非一概刊去。如: 九五之志(2/30a/1)“志”作“事”,毛居正云。 二是對《考證》據上下文意改動者,盧氏亦擇善而引,如第1、2、3條,尤其第3條并無直接證據,完全是推尋文義。 三是《考證》據古注本而改,與山井鼎《考文》中的古本、足利本、宋本相合者,盧氏亦引之。 綜上,盧氏不盲從,不迷信,既肯定殿本保存宋八行本舊式、改正毛本訛舛脫衍等優(yōu)點,又比較客觀地指出殿本的諸多錯誤之處,正如盧氏題詞所云“(殿本)與八行本略近之,而亦未全是也”。 (三)毛氏汲古閣本《周易兼義》 毛本是盧氏校勘《周易注疏》的底本,鑒于學界對毛本已相當熟悉,此無需多言,僅作一小補充。盧氏《周易注疏》校本中有這樣3則校記: 夫子第七翼也(1/14b/6/疏)錢無“也”,校增。 居于天(1/24b/9/疏)錢無“于”字,毛校增。 志存于五(2/30b/6/注)“五”,宋“王”,非,毛校改。 “毛校增”“毛校改”說明盧氏認為毛本經過??薄H粎㈤?3種《周易注疏》版本,可知上述三處文字并非是毛本校改,見下表。如第3條宋本作“王”,然從永樂本開始,至閩、監(jiān)、毛本皆作“五”,毛本的底本是明監(jiān)本,故當承襲底本而來,而非??彼?。此條《群書拾補·周易注疏校正》云:宋本“五”作“王”,非。按,毛居正云:“'王字誤,疏云'以六三之微,而欲行九五之事’,則'五’字是?!?/span>[49]據此,盧氏很可能認為毛本參考了毛居正之說而校改,其余兩條亦是毛本承襲底本(明監(jiān)本)而來。 (四)明神廟本《周易兼義》 盧氏?!吨芤鬃⑹琛?,除使用錢本、殿本和毛本外,還使用了明神廟本,如: 寵小人似宮人(3/29a/1/注)錢“于”,諸本同,唯神廟本“似”。 說之道(6/15b/6/注)諸本“盛”,錢“道”,神廟本同。 試與各本比較: 盧氏《周易注疏》校本中有關“神廟本”的校語僅上述兩條。查閱盧氏其他著作,《經典釋文考證·周易音義考證》中出現(xiàn)大量神廟本的信息,其“乾卦·無悶”條云:“明神廟十四年注疏本,后載《易釋文》一卷,較通志堂本為勝。”[50]清人多稱“明萬歷北監(jiān)本”為“明神廟本”,如阮元《宋本十三經注疏并經典釋文??庇浄怖吩疲骸胺才c明神廟間國子監(jiān)本、明閩中御史李元陽本及崇禎間汲古閣毛晉本字有多寡、文有異同處皆詳載之?!?/span>[51]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云:“《經典釋文考證》稱'神廟本’,茲從《校勘記》改稱'監(jiān)本’,后并同。”[52]又,臧庸《拜經堂文集》卷二《周易注疏挍纂序》云:“余師盧紹弓學士撰《周易注疏輯正》九卷、《略例》一卷,以校正《易疏》之訛。受讀下因,錄其切要可據者,為《周易注疏校纂》三卷。家藏明神廟十四年本,后附《易釋文》及《周易略例》,每卷首署“皇明朝列大夫國子監(jiān)祭酒臣李長春奉勑重刊”款式,與毛氏本同,即毛氏所依據者,而訛字較毛為少,往往與兩宋本相合,可貴也。”[53]臧庸為盧氏弟子,其家藏神廟本很可能就是盧氏??彼弥?。據盧、臧二人言,神廟本為明神廟(萬歷)十四年刊本,有注疏文,后附《周易釋文》及《略例》,每卷首題“皇明朝列大夫國子監(jiān)祭酒臣李長春奉勑重刊”,這些皆與明萬歷北監(jiān)本一致,且盧氏所引的兩處神廟本異文僅與萬歷北監(jiān)本同(見上表),足見盧氏使用的神廟本確為萬歷北監(jiān)本。[54] 此外,盧氏《周易音義考證》引神廟本《周易釋文》進行???,然盧氏所引的神廟本文字與今存萬歷北監(jiān)本《周易釋文》存在不同。如下表: 前兩例盧氏所引神廟本與今常用的萬歷北監(jiān)本[55]不同,反而與宋本、永樂本、元刻本同,可見盧氏所據的神廟本訛字較少,優(yōu)于今存的萬歷北監(jiān)本,正如臧庸所言“往往與兩宋本相合”。 (五)有關“盧本”問題 盧校本中還出現(xiàn)少量盧本異文(共計15處)。據上文題跋,韓應陛和張爾耆皆因不知“曰盧”所指是何,猜測是后人所增,遂懷疑此校本已非盧文弨原校本。然經筆者逐一核對,此“盧本”乃是盧文弨從浦鏜《十三經注疏正字》中轉引而來,又據王曉靜考察,浦鏜《十三經注疏正字》所引“盧本”是明人盧復所輯《三經晉注》本《周易》[56]。舉例如下: 貞宜其吉(2/29a/3/注)“吉”下有“也”字。盧氏云:“新也,盧同,古、足同?!?/span> 浦鏜《正字》此條云: “吉”下脫“也”字,從盧本校。[57] 又: 往來乃危也(5/42b/2/注)“乃”旁有“則”字。盧氏云:“盧?!?/span> 浦鏜《正字》此條云: “則”誤“乃”,從盧本挍。[58] 又: 無微不究(8/5a/9/注)“微”旁有“細”字。盧氏云:“盧?!?/span> 浦鏜《正字》此條云: “微“當依盧本作“細”。[59] 此外,阮元《周易注疏校勘記》亦不知此“盧本”所指,如《周易注疏??庇洝肪砭抛⑽摹爸t者不自重大”條云: 《集解》作“不自任也”。[60] 此句出自《周易》卷九《雜卦》“謙輕而豫怠也”注文。而查閱李鼎祚《周易集解》卷十七“謙輕而豫怠也”,下文卻作“謙位三賤,故輕。豫薦樂祖考,故怡。怡或言怠也”。[61]進而檢索《周易集解》全書,并無“不自任也”句,遂不知《周易注疏校勘記》引自何處。參看盧氏《周易注疏》校本,盧氏于注文“重大”二字旁作“任也”,并加一“盧”字。查閱浦鏜《十三經注疏正字》,此條作“重大,盧本作任也”[62]。盧文弨轉引自浦鏜,可見《周易注疏??庇洝窙]有查閱《十三經注疏正字》與《周易集解》,僅僅依據盧氏《周易注疏》校本,想當然地認為盧氏參考《周易集解》而來。 由上,盧氏《周易注疏》校本中的“盧本”既不是盧文弨本人的校改,又不是后人的增補,而是盧文弨轉引自浦鏜《正字》,亦可說明張爾耆與韓應陛的懷疑并不確切,此過錄本極有可能就是盧文弨原校本,可資研究之用。 四、結 語 清人張爾耆過錄的盧文弨《周易注疏》校本或為盧氏批校《十三經注疏》僅存之本,具有相當重要的學術價值。筆者以此校本為中心,在已有成果的基礎上,補充探討了盧氏??薄吨芤鬃⑹琛匪褂玫?個版本問題。 首先,對于錢本而言,文章通過分析得出:錢本的《五經正義表》、《周易正義序》、《八論》來自單疏本,保存了宋本舊式;錢本的分卷、篇名、疏文分合及起止語都與宋八行本一致;錢本偶存舊校語;錢本文字以宋八行本和明監(jiān)本為基礎,參考單疏本、宋刻經注本而來;還存在錢氏不慎增脫文字的現(xiàn)象。由此可見錢本文本構成之復雜,絕非單純的“影宋鈔本”,而是一個“重構而成的新校定本”。此外,盧氏雖對錢本評價較高,多據以訂毛本訛誤,補毛本脫漏,然亦有懷疑否定之處,并非一味信從錢本,顯示出較為嚴謹?shù)男?睉B(tài)度。 其次,盧氏對殿本進行了比較全面的考察與利用,既肯定殿本保存宋八行本舊式、訂正毛本訛舛脫衍等優(yōu)點,又比較客觀地指出殿本存在的不足之處。對殿本所附的《考證》,盧氏亦擇善而引。 再次,盧氏推測毛本可能經過校改。然通過分析盧氏所據的三處異文,毛本皆承襲底本明監(jiān)本而來,而非??彼?。 再者,盧氏使用的明神廟本文字訛誤較少,優(yōu)于今日常使用的明萬歷北監(jiān)本。 最后,盧校本中的“盧本”乃盧文弨轉引自浦鏜《正字》而來,為浦鏜所據的明人盧復所輯《三經晉注》本《周易》,故張爾耆與韓應陛的懷疑不能成立,此過錄本所據確為盧氏校本。 盧氏《周易注疏》校本所涉問題頗為復雜,以上討論僅其一端,仍需進一步深入研究。 [1]相關研究成果可參見彭喜雙、陳東輝《盧文弨研究文獻目錄》,陳東輝主編《盧文弨全集》第15冊,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477—568頁。 [2]陳修亮《盧文弨鈔校題跋本目錄》,陳東輝主編《盧文弨全集》第15冊,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373—476頁。 [3](清)錢大昕《潛研堂文集》卷25《盧氏群書拾補序》,陳文和主編《嘉定錢大昕全集》第9冊,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02頁。 [4]關于盧文弨《十三經注疏》批校本與阮元《十三經注疏??庇洝分P系,學界討論甚多,具體可參見汪紹楹《阮氏重刻宋本十三經注疏考》,《文史》1963年第3輯,第25—60頁;李慧玲《阮刻<毛詩注疏(附??庇?>研究》,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博士學位論文,第187—196頁;劉玉才、水上雅晴主編《經典與??闭搮病罚本┐髮W出版社,2015年;劉玉才《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成書蠡測》,《國學研究》2015年第35卷,第1—17頁。 [5]鑒于相關問題頗為復雜,考慮到文章篇幅,本文重點討論盧文弨??薄吨芤鬃⑹琛匪鶕陌姹締栴},其他問題筆者另撰文詳述。 [6]“丹邨子”、“金華張氏”、“翠微山房”為清人張作楠藏書印。張作楠(1772—1850),字丹邨,浙江金華人,清嘉慶十三年(1808)進士,著名天文學家、數(shù)學家。所撰著作若干種,匯刻成《翠微山房叢書》行于世。生平事跡見《清史稿》卷478《循吏列傳三·張作楠傳》,中華書局,1977年,第13064—13065頁;(清)阮元、羅士琳等撰,馮立升等校注《疇人傳合編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479—480頁。 [7]“張柳泉藏書記”為張爾耆之父張允垂藏書印。張允垂(1773—1836),字升吉,號柳泉,清松江府婁縣人,嘉慶六年(1806)拔貢,曾任杭州知府,嗜學,藏書萬余卷。參引自徐俠《清代松江府文學世家述考》,三聯(lián)書店,2013年,第854頁。 [8]鄒百耐《云間韓氏藏書題識匯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頁。有關介紹韓應陛生平的文獻不多,主要包括(清)張文虎《舒藝室雜著》乙編卷上《讀有用書齋雜著序》,清光緒年間刻本;《清史稿》卷507《韓應陛傳》,中華書局,1977年,第14001—14002頁;高柯立《國家圖書館藏韓應陛藏書題跋考釋》,《文獻》2010年第4期,第75—88頁;李軍《松江讀有用書齋韓氏家世考》,《中國典籍與文化》2012年第4期,第62—70頁。 [9]徐俠《清代松江府文學世家述考》,三聯(lián)書店,2013年,第855頁。 [10](清)張爾耆《夬齋雜著》,《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藏稀見清人別集叢刊》第23冊,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284—287頁。 [11]鄒百耐《云間韓氏藏書題識匯錄》,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19頁。 [12]王國維撰,王亮整理《傳書堂藏書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64頁。 [13]王國維撰,王亮整理《傳書堂藏書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461頁。 [14]準確來說,國家圖書館藏本是據張氏過錄本的傳鈔本,故下文所引盧氏《周易注疏》校本內容,皆據湖北省圖書館所藏張氏過錄原本,不一一贅述。 [15]顧永新《錢求赤鈔本<周易注疏>考實》,《文獻》2018年第1期,第52—65頁。 [16]此外,盧氏《周易注疏》校本中還出現(xiàn)少量萬本、正嘉本、神廟本、盧本的異文,詳見后文。萬本即明萬歷北監(jiān)本《周易兼義》,正嘉本即元刻明正德、嘉靖年間修補本《周易兼義》,經筆者核對,這兩種版本異文乃是盧氏轉引自山井鼎《考文》而來。至于神廟本和盧本,詳見后文。 [17]主要研究成果有谷繼明《<周易注疏>版本流變及阮刻<周易正義>補議》,《周易研究》2010年第4期,第39—47頁;王寧《盧文弨<周易注疏>??毖芯俊返诙碌诙?jié)《盧文弨??薄吨芤鬃⑹琛匪鶕闹饕姹尽?,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第16—20頁;張學謙《<周易注疏??庇?gt;編纂考》,《版本目錄學研究》第7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年,第307—330頁;顧永新《<周易>注疏合刻本源流系統(tǒng)考——基于乾卦經傳注疏異文的完全歸納法》,《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9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18—44頁;顧永新《錢求赤鈔本<周易注疏>考實》,《文獻》2018年第1期,第52—65頁。 [18]錢孫保(1624—?),又名容保,字求赤,號匪庵,別號木訥逸人、木訥野人,明末清初蘇州常熟人,為錢謙益從弟謙貞之長子。錢氏藏書頗豐,多有校跋。藏書室名“懷古堂”、“竹深堂”,藏印有“錢求赤讀書記”、“彭城”、“匪庵”、“錢孫保一名容?!?、“錢孫保字求赤”、“孫保”、“錢氏校本”、“天啟甲子”、“求赤氏”、“錢印孫?!钡?。 [19]清人陳鳣曾購得宋刻宋元遞修八行本《周易注疏》,但缺卷首和卷一,陳氏從周錫瓚處借得錢本鈔錄補全,故陳本卷首《五經正義表》、《周易正義序》、《八論》及卷一大體上就是錢本的鈔錄本。陳本即《中華再造善本·唐宋編》影印國家圖書館藏宋兩浙東路茶鹽司刻宋元遞修本《周易注疏》。 [20]顧永新《錢求赤鈔本<周易注疏>考實》,《文獻》2018年第1期,第52—65頁。 [21](清)陳鳣《經籍跋文·宋版周易注疏跋》,《叢書集成初編》本,中華書局,1985年,第2頁。 [22]日本足利學校藏宋刻八行本《周易注疏》,《域外漢籍珍本文庫》第4輯經部第1冊,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頁。 [23]王寧《盧文弨<周易注疏>??毖芯俊?,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第16—18頁。 [24]顧永新《錢求赤鈔本<周易注疏>考實》,《文獻》2018年第1期,第58頁。 [25]李霖《宋本群經義疏的編校與刊印》,中華書局,2019年,第231—232頁。 [26]為行文簡潔,文中凡引用盧文弨《周易注疏》校本處,皆以毛本“卷/葉面/行”表示引文位置,如“序/1b/2”表示毛本《周易正義序》第一葉右面第二行?!熬?葉面/行”前是毛本文字,后是盧氏校語,下皆仿此,不一一贅述。 [27](清)盧文弨《群書拾補·五經正義表》后云:“此表《文苑英華》不載,見明錢孫保求赤影鈔宋本《周易注疏》首,今所傳梓本皆無之,故備載于此。元本半葉九行,每行十七字。”陳本《五經正義表》則據宋刻八行本款式改為每半葉八行,行十九字。 [28]單疏本《周易正義》僅存世一種,傅增湘舊藏,即《中華再造善本·唐宋編》影印國家圖書館藏宋刻遞修本,以下簡稱“國圖單疏本”。 [29](清)盧文弨《群書拾補·五經正義表》,陳東輝主編《盧文弨全集》第1冊,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1-3頁。 [30]十行本系統(tǒng)各本《周易兼義》是指永樂本、元刻十行本、元刻明修十行本、阮刻本、閩本、監(jiān)本、毛本等,詳見顧永新《<周易>注疏合刻本源流系統(tǒng)考——基于乾卦經傳注疏異文的完全歸納法》,《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9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21—37頁。 [31]據陳鳣所藏宋刻宋元遞修本《周易注疏》卷首過錄的錢求赤題記曰:“予所獲單疏本一,注疏合刻一,又單注本二,皆宋刻,最精好完善者,真天下之至寶也?!?康熙九年,1670)十二月甲午日記?!?/span> [32]錢本《五經正義表》、《周易正義序》、《八論》與國圖單疏本存在不同之處,其緣由或許還有一種可能:雖然單疏本不同版本之間會存在文字差異,亦有可能存在人名略小的單疏本,但單疏本的整體款式應當一致,如皆有“周易正義卷第一”行,無“八論”二字行,而錢本則無“周易正義卷第一”行,有“八論”二字行,錢氏所據的八行本是經過宋元遞修的后印本,與陳本略同,因而還有可能是八行本在宋元遞修時對這三部分文字與款式略有改動,錢氏承襲而來,然此說并無明顯證據,尚存疑。 [33]《四部叢刊初編》影印宋淳熙撫州公使庫刻《周易》經注本,以下簡稱“撫本”。 [34]《中華再造善本·唐宋編》影印國家圖書館藏宋建陽坊刻《周易》經注附《釋文》本,以下簡稱“建本”。 [35]《中華再造善本·金元編》影印國家圖書館藏元相臺岳氏荊谿家塾刻《周易》經注附《釋文》本,以下簡稱“岳本”。 [36]《原國立北平圖書館甲庫善本叢書·永樂二年刻本<周易兼義>》,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年,以下簡稱“永樂本”。 [37]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藏元刊十行本《周易兼義》,以下簡稱“元刻十行本”。 [38](清)阮元校刊《周易兼義》,浙江大學出版社,2014年,以下簡稱“阮刻本”。 [39]《武英殿本十三經注疏》影印天津圖書館藏清武英殿刊本《周易注疏》,線裝書局,2013年,以下簡稱“殿本”。 [40]《中華再造善本·金元編》影印北京市文物局藏元刊明修本《周易兼義》,以下簡稱“元刻明修本”。 [41]顧永新《<周易>注疏合刻本源流系統(tǒng)考——基于乾卦經傳注疏異文的完全歸納法》,《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9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25頁。 [42](日)山井鼎、物觀《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年。 [43]陳本卷前錄有錢求赤康熙九年(1670)題記云:“予所獲單疏本一,注疏合刻一,又單注本二,皆宋刻,最精好完善者,真天下之至寶也?!贝恕皢巫⒈径敝泻苡锌赡芫陀薪ū?。另,臺灣“國家圖書館”藏有一部南宋福建刻本《纂圖互注周易》,此處亦作“蘊漸”,與錢本同。此本的藏書印有“周印/錫瓚”白文方印,可知曾被蘇州藏書家周錫瓚收藏,而錢求赤鈔本亦為周錫瓚藏品,故此《纂圖互注周易》極有可能是錢氏所云“單注本二”的另一本。 [44]顧永新《錢求赤鈔本<周易注疏>考實》,《文獻》2018年第1期,第63頁。 [45]顧永新《<周易>注疏合刻本源流系統(tǒng)考——基于乾卦經傳注疏異文的完全歸納法》,《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9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27頁。 [46]顧永新《<周易>注疏合刻本源流系統(tǒng)考——基于乾卦經傳注疏異文的完全歸納法》,《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第9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27頁。 [47]王寧《盧文弨<周易注疏>??毖芯俊罚綎|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第19—21頁。 [48]王寧《盧文弨<周易注疏>??毖芯俊罚綎|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第21頁。 [49](清)盧文弨《群書拾補·周易注疏校正》,陳東輝主編《盧文弨全集》第1冊,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7頁。 [50](清)盧文弨《經典釋文考證·周易音義考證》,陳東輝主編《盧文弨全集》第5冊,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第19頁。 [51](清)阮元《宋本十三經注疏并經典釋文??庇浄怖?,《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80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86頁。 [52](清)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中華書局,1990年,第13頁。 [53](清)臧庸《拜經堂文集》,《續(xù)修四庫全書》第1491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528頁。 [54]萬歷北監(jiān)本有兩個版本:初印本與重修本。重修監(jiān)本每卷首題:“皇明朝列大夫國子監(jiān)祭酒臣李長春等奉勑重較刊,皇明朝列大夫國子監(jiān)祭酒臣吳士元承德朗司業(yè)仍加俸一級臣黃錦等奉旨重修?!标坝辜也厣駨R本無后一段題名,故當為萬歷初印本。 [55]目前學界經常使用的萬歷北監(jiān)本《周易兼義》是德國巴伐利亞國家圖書館藏本,重修監(jiān)本是日本內閣文庫藏萬歷年間刊重修本。 [56]王曉靜《清代浦鏜<周易注疏正字>“盧本”發(fā)覆》,《天一閣文叢》第16輯,第72—80頁。 [57](清)浦鏜《十三經注疏正字》,《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92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10頁。 [58](清)浦鏜《十三經注疏正字》,《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92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21頁。 [59](清)浦鏜《十三經注疏正字》,《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92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28頁。 [60](清)阮元《周易注疏??庇洝?,《續(xù)修四庫全書》影印清嘉慶十三年文選樓刻本,第180冊,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347頁。 [61](唐)李鼎祚《周易集解》,《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影印明嘉靖三十六年聚樂堂刻本,第1冊,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第311頁。 [62](清)浦鏜《十三經注疏正字》,《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92冊,臺北商務印書館,1983年,第34頁。 【作者簡介】 樊寧丨阮元《周易注疏校勘記》引據盧文弨??背晒麃碓纯际?/spa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