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鞍華導演的電影《明月幾時有》的結尾部分,周迅扮演的方姑眼望著青翠山間的潺潺流水。由此,東江游擊隊的故事停留在一片懸念的詩意之中。那么,真實的歷史中,方姑的命運到底如何,她犧牲了嗎?她與“劉黑仔”是否有再續(xù)緣分的機會?現在,我們就為大家揭開有關方姑的人生謎底。 在深圳市博物館,珍藏著抗日戰(zhàn)爭時期的珍貴文物——一支美國鋼筆,其筆尖為“14K”金制作,上刻有“SHEAFFERS”字樣。它的主人,就是影片《明月幾時有》中,周迅飾演的“方蘭”,即當年聞名遐邇的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港九大隊市區(qū)中隊長兼指導員、解放后曾任廣東省婦聯主任。 方蘭,原名孔秀芳,廣東順德人,1921年生于香港,1998年5月,病逝于廣州,享年77歲。 方蘭上有三個姐姐、一個哥哥、下有一個妹妹。她年小志大,一心想多讀點書,多學點本事。但由于家境貧寒,不得不借債讀書。以至于待她從香港崇德學校畢業(yè)兩年后回校當幼兒班助教時,才償還六年級的學費。后以小學教師為業(yè)。 而關于方蘭的母親馮芝,與影片不同的是,歷史上的方蘭加入愛國團體不僅沒有遭到母親的反對,反而是受了母親的影響。馮芝是一個非常有民族氣節(jié)的女性。“九·一八”事變后,香港同胞同仇敵愾,憤然搗毀日本人的商店,馮芝帶著方蘭姊妹為之助威。 自小在母親的影響下,方蘭也有著強烈的愛國情懷。她于1937年參加中共影響下的香港學生賑濟會,并成為兒童團長。由于她工作出色、主意又多,所以在組織中很有號召力,許多熱血沸騰的青年男女都凝聚在她的周圍,多次完滿地完成了黨交給的任務。1938年她在香港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4年3月18日,方蘭的母親馮芝,在渡海送情報時被日軍憲兵逮捕。游擊隊員們摸清了情況后,準備武力強行營救。但為了避免游擊隊同志的更大犧牲,保存革命的力量,方蘭強忍悲痛,果斷地制止了要付出極大代價的營救行動,壓抑了自己對母親的深厚感情。馮芝媽媽在獄中堅貞不屈,當敵人問她是“什么人”時,她堅決地回答:'我是中國人'。 最后,被日本海軍刑事部以“間諜罪”處予死刑。方蘭得知母親英勇就義的消息,盡管事先早有心理準備,但仍心如刀絞,淚流滿臉。 “方蘭”這個名字是她在香港淪陷后,被調回游擊區(qū)才改用的。在游擊隊里大家都習慣稱她“方姑”。在當地的傳說中,“方姑”神秘的居無定所,來去無蹤,有時是身穿白緞旗袍的富家少奶奶,有時又成了頭戴大斗鉸身穿黑布衣褲的客家女。所以,市區(qū)中隊被當地百姓稱為“方姑游擊隊”,這支隊伍一直以來都是日軍的心腹之患。敵人曾數度搜捕“方姑”其人,卻始終不得其蹤跡。 影片中,方姑離開家時,母親問她何時回來。她說,“勝利了就回來?!?/strong> 雖然母親沒能等到她回家的那天,但現實中,她領導的隊伍一直戰(zhàn)斗至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她也替母親看到了抗戰(zhàn)的勝利。 日本投降后,方蘭獨自一人來到香港最高的扯旗山上,在母親的墓前,她報告了抗戰(zhàn)勝利的消息。她匍匐在墓前,猶如投身母親的懷抱, 盡情痛哭。1980年代,為了緬懷英烈,不忘過去,在風景秀麗的西貢軒竹灣,香港民間人士和旅英香港同鄉(xiāng)捐款資助建成了“抗日英烈紀念碑”。1997年香港回歸祖國,中央電視臺大型系列專題片《香港百年》專門紀錄了這段令人唏噓的歷史。方蘭和原港九大隊、市區(qū)中隊的老戰(zhàn)友們集體赴港觀光,懷念抗日英烈。心情激動。掃墓時,方蘭低聲告慰母親:“親愛的媽媽,您多年的愿望——扯旗山升起中國國旗,已經實現。祖國強大了,您的子孫后代茁壯成長,先烈的血沒有白流,您們永遠活在人們心中!” 方姑不但在工作上出色,在生活上也堪稱女性典范。1955年,方蘭與著名的政治經濟學家、廣州日報第一任社長、原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趙冬垠先生結婚。她雖然自己沒有生育,但對趙老與前妻的女兒視如己出。 至今,趙老的女兒回憶起這位繼母當年與父親一同帶她們去酒家吃飯飲茶的情景,仍感嘆道:“別說是當時,就是放到現在,我們都算得上是最幸福的小孩?!?/strong> 而影片中,與方姑有著似遠似近的真摯感情的劉黑仔又如何呢?據悉,在日本投降后的1946年5月1日,劉黑仔在南雄縣界址圩調解民事糾紛時,遭國民黨軍包圍,在突圍時不幸大腿中彈,后染上破傷風而犧牲,年僅27歲。 許鞍華導演:80%的故事都是真實的 電影導演中心:《明月幾時有》是個有真實人物原型的電影,您為什么選擇拍這個故事? 許鞍華:是林炳坤監(jiān)制提議我拍這樣的題材。之前已經有人叫我拍他祖母,說她是東江游擊隊的一員,開一間雜貨店,因為失眠晚上不睡覺。我看了她108頁的口述歷史,感覺這里有個調子特別能代表香港人的精神,他們都是普通百姓,他們做這個事情就算是犧牲也沒有什么英雄感,他們不會覺得自己很偉大。我覺得這個可能是香港文化的傳統(tǒng)。 電影導演中心:所以,您覺得這也是拍一種俠義的精神? 許鞍華:對。因為對香港人來講,俠客與武打不是假的東西。就是幫助人不需要回報,這是香港人的守望相助。 電影導演中心:電影里故事的真實性有多大? 許鞍華:80%是真的。它其實有兩個故事作為基礎。一個是淪陷初期,把留在香港的有名的文人(茅盾、鄒韜奮等)拯救出淪陷區(qū),我選擇這個故事是因為我覺得這是個龐大的東西,大家互相都不認識,也沒有大的組織,但能很成功地進行一場營救活動;另一個故事是講一個叫方蘭的小學教師和她的母親,當時,方蘭慢慢成為東江縱隊的隊長,媽媽后來也變成四區(qū)隊長。方蘭的母親很支持抗日,她有一天在送情報的時候被捕,大家想救她但又沒有辦法,方蘭的母親不是一個普通婦女,而是在重要關頭成為一名烈士的人。在我看完二百多個講東江游擊隊的故事后,我還是覺得這兩個故事最感動我,我就想辦法在劇本方面把這兩個故事連起來,最終變成一個故事。通過這個故事,大家可以知道當時一般市民的生活,以及營救工作的狀態(tài)是怎樣的。 中國電影導演中心 我們不止提供場地,我們也提供態(tài)度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