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王陽明 書接上回,王陽明的智慧之十五: 15、不孝無良知 不慈不孝焉,斯惡之矣。 不慈不孝,這是我的良知所厭惡的。 人生啟迪:王陽明提倡以良知為本的孝道觀。他認為萬事萬物的本源是良知,有了良知之心,自然就會發(fā)自內心地孝順父母。良知一旦被蒙蔽,孝順就僅僅只是形式上的孝道,而非出自內心真誠的孝。要孝敬父母不能光有外表的花哨言行,還必須有真正付諸行動的愛。 16、心至誠才能行至孝 此心若無人欲,純是天理,是個誠于孝親的心,冬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然要求各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熱,便自然要求個清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fā)出來的條件。卻是須有這誠孝的心,然后有這條件發(fā)出來。 如果己心沒有私欲,天理至純,是顆誠懇孝敬父母的心,冬天自然會想到為父母防寒,會主動去掌握保暖的技巧;夏天自然會想到為父母消暑,會主動去掌握消暑的技巧。防寒消暑正是孝心的表現(xiàn),而這顆孝心必是至誠至敬的。 人生啟迪:孝是發(fā)自內心的情感表達,沒有表里如一的孝就沒有真心實意的愛。在孝敬父母時,我們要發(fā)自內心,真心地為父母做事,用一顆真正的孝心讓父母開心愉快,自己也就真正盡到孝道了。 17、身外物不奢戀 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棄。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屬于我的,不可以留藏起來。 人生啟迪:隨著社會不斷向前發(fā)展,人們越來越注重物質利益的追求,同時精神也越來越與自己的心靈分離,人們心靈深處愈感孤獨、苦悶、煩躁、矛盾。如何使人們荒蕪、緊張的精神得以紓解、提升?王陽明指出的路,是以一種豁達的心態(tài)來為人處世,不要讓所遇之物成為心中羈絆,不做聲色貨利的奴隸。這不僅是一種灑脫,更是參透萬物后的一種平和。 18、克己才是真功夫 人須有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人需要有為自己著想的心,才能克制約束自己;能夠克制約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人生啟迪:人活在世上,做什么不需要克己呢?為人處世的功夫,明白道理只是基礎,能夠做到克己才能實現(xiàn)。但克己不是壓抑自己,因為克己的實質,不是源于外在的壓迫,而是源自內心的不平。人心若平,世間便無不平之事。所以克己的真正指向,是修煉自己的心,修養(yǎng)自己的境界。克己,如同佛家的戒律,只要觀念上不要跑偏成壓抑欲望,而是明白這是為了修煉散亂之心、萃取出本心中真正美好的品質,便正是心靈修養(yǎng)的功夫。 19、榮辱毀譽皆泰然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分?子欲觀花,則以花為善,以草為惡。如欲用草時,復以草為善矣。 天地化生,如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惡之別?你想賞花,即以花為善,以草為惡。若要利用草時,又以草為善了。這些善惡都是由人心的好惡而產生的,所以從形體上著眼看善惡是錯誤的。 人生啟迪:是非善惡,只在一念;澄然本心,本是不動。一切功名利祿、悲歡離合都不過是過眼煙云,得而失之、失而復得等狀況都是經常發(fā)生的。能看到這一層,就能把那些繚亂自心的東西,看淡些。 20、把世間當修行的道場 人須在事上磨煉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人必須在事上磨煉,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幫助。若只愛靜,遇事就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那靜時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斂,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 人生啟迪:一切困苦,皆是磨礪。唯有靠世間種種難處的磨,亂心才能得以調伏。磨到最后,就是境界現(xiàn)前。天行健,君子大可自強不息,全心入世。只要能夠做到厚德載物,便不會入歧途,而成利益自己與世間的事業(yè)。 21、少一些機心,少一些痛苦 汝若于貨、色、名、利等心,一切皆如不做劫盜之心一般,都消滅了,光光只之本體,看有甚閑思慮? 你如果對色、財、名、利等心,全都像不做盜賊的心一樣,都鏟除了,完完全全只是心之本體,還何來閑思雜念? 人生啟迪:每個人的世界都是他自己造成的。一個人心中充滿機心,就會因機心而衍生出困難、恐懼、懷疑、絕望、憂慮等情緒。如果一個人心中充滿了這些,境地怎會不悲愁、痛苦?人生如白駒過隙,生命在擁有和失去之間很快就流逝了。心靈空間需要自己去經營,機心太多、太重,心靈哪還有空間去承載別的呢? 22、心是快樂的根 ??旎畋闶枪Ψ颉?/p> 能做到常常自在快活,就是功夫。 人生啟迪:保持一顆快樂的心很難,人總會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生病了、降職了、失戀了、失業(yè)了等等,這些讓人很難快活起來。世人多以為快樂與否在于外境,王陽明則告訴我們快樂只在一心,而且要從一心著手去做功夫。說白了,一切還要落回到自心修養(yǎng)上去,這便是良知功夫的內涵。心的修養(yǎng)越深,受外境影響的程度就越小,這是一定的。 23、要活得輕快灑脫 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脫灑,何等簡易! 我們做功,但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去一分人欲,便又多得一分天理,如此,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捷便易啊! 人生啟迪:生活中,很多人往往自尋煩惱,自己給自己套上枷鎖。這是內心裝了太多的欲望、得失和放不下,自然處處受其牽累。擺脫這些,就是王陽明所說“減”的功夫。減到最后呢?就是回歸自己的本心。本心是簡單的,因為是輕快的,灑脫的。 24、慎思之,篤行之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的初始,行是知的結果。 人生啟迪:所謂“三思而后行”,要思考在前、行動在后,必須經過多番仔細周密的考慮才能有所行動,如此才能取得最好的效果,避免不必要的錯誤和麻煩。思考與行動,對于一個正常人而言,是人生至關重要的一件事,小到處理家庭瑣事,大到掌握國家命運,輕率與認真的效果都將立竿見影。所以要走向王陽明主張的知行合一,使知真能經得住三思的考驗,行真能成為一種功夫,那么知行就自能成為智慧與功業(yè)的完美合一,就像王陽明那樣。 25、不做就是不知 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沒有知而不行的事。知而不行,就是沒有真正明白。 人生啟迪:獲得成功的辦法有很多種,不論是哪一種,哪怕是最簡單、最取巧的成功之道,也無法在空想中實現(xiàn)。思想的力量,只有在行動中才能發(fā)揮作用。為學如此,處世亦如此。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在身體力行上下功夫。要想保持成功,則需要德行作為底子。德行合一,也是一種知行合一,也是一種更高明的知行合一。 26、路,盡管去走 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認得一段;走到歧路處,有疑便問,問了又走,方漸能到得欲到之處。 好比人行路,走了一段才認識一段,到十字路口時,有疑問就打聽,打聽了又走,才能慢慢到達目的地。 人生啟迪:人生如果一切按部就班地進行,內心的愿望就會被忽略,心中的夢想就會被埋沒,即使走得很順暢,卻不真實,因為少了太多的嘗試——哪怕是失敗,以及少了太多緣于親身經歷的深切體悟。所以,人要敢于大膽嘗試,在實踐中體悟一份真正屬于自己、適合自己的人生智慧。 27、天理即是仁心 所謂汝心,亦不專是那一團血肉。若是那一團血肉,如今已死的人,那一團血肉還在,緣何不能視、聽、言、動?所謂汝心,卻是那能視、聽、言、動的,這個便是性,便是天理。有這個性,才能生這性之生理,便謂之仁。 所謂的心,并非專指那一團血肉。如果心專指那團血肉,現(xiàn)在有個人死去了,那團血肉仍在,但為什么不能視、聽、言、動呢?所謂的真正的心,是那能使你視、聽、言、動的“性”,亦即天理。有了這個性,才有了這性的生生不息之理,也就是仁。 人生啟迪:人之為人,須有情、動情、重情?!吨芤住分姓f:方以類聚,人以群分。你是什么樣的人,便能感應到什么樣的人,乃至什么樣的處境和人生。比如交朋友,你是有情人,才可能交到真情義的朋友。譬如男女之愛,須是你有情,人家才可能對你有情。推而廣之,萬事莫不如此。莫作無情人,天佑有情人。做有情人,才能得有情人生。 28、求道須深下去 此道本無窮盡,問難愈多,則精微愈顯。 這個道原本無窮盡,問得越多,精微處就越能顯現(xiàn)。 人生啟迪:一個人若想有美好的、成功的人生,必須不斷學習。王陽明認為,在學習中問的問題越多,他的學問就會越加精細。而想問得多,就必須拓展、深入下去,這就需要勤奮。沒有勤奮,想成就任何事業(yè)都幾無可能,任何事情本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做成的。任何光輝奪目的事業(yè)背后,都是一個艱苦探索和辛勤勞作的過程。 29、耐住寂寞,久久為功 諸君只要常常懷個“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之心,依此良知,忍耐做去,不管人非笑,不管人毀謗,不管人榮辱,任他功夫有進有退,我只是這致良知的主宰不息,久久自然有得力處。一切外事亦自能不動。 各位只要經常懷著一個“遁世無悶,不見是而無悶”的心,根據(jù)這良知耐心地做下去,不在乎別人的嘲笑、誹謗、稱譽、侮辱,任他功夫有進有退,我只要這致良知沒有片刻停息,時間久了,自會感到有力,也自然不會被外面的任何事情所動搖。 人生啟迪:欲成事業(yè),就要耐得住寂寞、經得起挫折,潛心靜氣,才能深入“人跡罕至”的境地,獲得豁達通透的智慧和事業(yè)。如果過于浮躁、急功近利,就可能適得其反、勞而無功。熬不過等待的人,熬不到幸福;經不起挫折的人,長不成傲骨。 未完待續(x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