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覺得,讓孩子了解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很有必要。因為,這是幫助孩子在心理上建立屬于自己的身份認同,以起到精神健康的保持作用。節(jié)日或風俗是讓我們內心有一個根。它并非我們所認為的那樣只是形式的了無用處。人是需要扎根的。有過扎根的孩子,那內在是不容易有發(fā)飄感的。 曾經,我也有說的,對這世間的一切,包括幾無香火味的小而破的陳舊老廟,它都是合理的存在。若是不合理,那便不會存于人世。中國發(fā)展至今,已有好幾千年的歷史,在這漫長歷史長河中,那風俗和節(jié)日是“推陳出新”的,即,我們會有一些新的節(jié)日,并淘汰掉某些舊的節(jié)日。對于那些新年等節(jié)日,卻仍舊是有的。 所以說,在快要節(jié)日的時候,我們可以帶著孩子去行禮儀,過儀式,并盡可能地依照當?shù)仫L俗而行之。如,及至端午,我們可以帶著孩子吃點粽子,讀讀與粽子、端午等有關的繪本書籍、古詩雅文,拜訪親友。等等。如若該地有賽龍舟的活動,那我們也是可以帶著孩子去現(xiàn)場觀看,乃至于報名參賽的。 只不過說,對于這般的儀式,我們不必表現(xiàn)得過于執(zhí)拗。執(zhí)著儀式不是對彼此的最好。在這當今時代,不論是過什么樣的節(jié)日,那都是需要金錢、精力、時間等來做交換的。節(jié)日似乎也便成了商家甩貨的最好時機。如,在每一年的中秋前夕,那月餅都是像地攤貨那般的多。在那月餅的旁邊,不是要你買多一點的推銷員,便是讓你暈頭轉向的營銷廣告。 當然,對于都市人來說,這是好的。有了商業(yè),我們便不必親自動手制作月餅的了?;c錢,買上幾個月餅,便是好的了。但我卻覺得,在這一年一度的節(jié)日里,只要我們有點時間,不覺有累,那我們都要帶著孩子去制作節(jié)日之禮。如在端午之時,我們可以在家包粽子,及至中秋就學著如何制作月餅,年前就去做做香腸,臘八節(jié)泡蒜頭,等等。 這是因為,幾乎所有的兒童都是喜歡吃的。像我在平日的時候,一般不會給孩子買粽子。那都市的商場,天天都有粽子。但在端午之時,我就帶著孩子去吃粽子,并給孩子講那粽子的故事,聊聊“吾將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如有條件,我們還可以帶著孩子去拜見親友。有一年,我們就是在鄉(xiāng)下過端午,我們在山里吃家人親自制作的粽子。孩子一整天都不曾有吃飯,全身心都被那香香的粽子味給浸泡著。他很開心。 后來,他上學的了。每逢節(jié)日,學校的幼兒園老師都會帶著他們去做節(jié)日美味。想來都覺是美。我還蠻喜歡這樣的幼兒園的。中國很多幼兒園都會在節(jié)日之時就帶著孩子去做美味,做手工。我覺挺好,這能幫助孩子在他們的內心深處建立起屬于自己的身份認同,獲得最初身份的共有屬性。作為凡人的我們,都是需要持有這般的身份認同的。盡管說,站在佛學和萬物本源的角度來說,這不過就是虛幻的相。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