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愛犧牲上回書聊了巴伐利亞的瘋子國王奧托,這回來說說他的堂兄路德維希。 雖然說戰(zhàn)爭給奧托的精神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創(chuàng)傷,甚至可能導致了奧托后來的精神病,但其實路德維希更有資格自稱是戰(zhàn)爭的受害者。因為在1866年普奧戰(zhàn)爭中黑爾姆施泰特一戰(zhàn),21歲的他身為陸軍中尉,確確實實被子彈擊中了大腿。 這次負傷帶給他一枚軍功章,但從此他就對軍旅之事再不感冒了。 次年,路德維希代表堂弟路德維希二世國王去維也納參加親戚的葬禮。歐洲人的親戚關(guān)系盤根錯節(jié),死者的親戚圈當然很大也很雜,他因而遇到了姑父摩德納公爵弗朗切斯科五世的侄女瑪麗亞·特蕾莎。 僅僅過了8個月,路德維希就和這位比自己年輕4歲的公主結(jié)了婚。 當初,路德維希的二伯父奧托被選為希臘國王奧托一世,規(guī)定不僅奧托本人的后裔可以繼位,甚至奧托的兄弟們的后裔也可以繼位,所以路德維希也有機會。但是成為希臘國王必須放棄繼承別國王位,還要放棄天主教信仰,改信希臘東正教。而摩德納公爵是堅定的天主教徒,決不允許侄女的肚子里生出異教徒來。 這時候奧托一世已經(jīng)被廢黜了,路德維希的希臘王位繼承權(quán)本身就如同浮云,無論是出于愛情還是政治的考量,他都做出了表態(tài):放棄希臘王位繼承權(quán)。他棄權(quán)了就輪到他弟弟,也不便宜外人。 瑪麗亞·特蕾莎很有錢,娶了她以后,路德維希也就有錢了,這要現(xiàn)實多了。而且他們本來就是自由戀愛,并非單純的政治聯(lián)姻、攀附富家,不然瑪麗亞·特蕾莎大可以聽任家族做主,選擇更能為家族帶來利益的夫婿。 他們一共生了13個孩子,其中10個長大成人。 沉迷農(nóng)耕路德維希16歲參軍做了第6獵兵營中尉,17歲進入慕尼黑大學學習法律和經(jīng)濟,18歲加入巴伐利亞州議會參議院,當然,這些都是因為他是國王的侄子,關(guān)系戶,有便利。 1870年,25歲的他行使身為國會議員的投票權(quán),贊成巴伐利亞加入北德意志邦聯(lián),即以普魯士為主的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前身。1871年,26歲的他作為巴伐利亞愛國者黨的候選人參加了第一次國會選舉,但沒有選上。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也就是在這一年稱帝的。 享受權(quán)利就要承擔義務(wù),所以路德維希才會在21歲那年參戰(zhàn)負傷,才會不得不親自參與到了推動巴伐利亞喪失獨立地位淪為普魯士小弟的進程。但他的父親柳特波德王叔本就是親普魯士的,他也就不至于因為親自參與其中就受到像反普魯士的奧托王弟那樣的精神打擊。 子女一個個出生后,他干脆遠離了政壇,培養(yǎng)了一些看起來相對安全的愛好:務(wù)農(nóng)。結(jié)婚那年,他就做了巴伐利亞農(nóng)業(yè)學會中央委員會名譽主席。憑著新娘的財產(chǎn),他也不用擔心買不到農(nóng)田。 瑪麗亞·特蕾莎也樂得一邊教育子女,一邊養(yǎng)花,還養(yǎng)出了一座玫瑰花園。 1886年,也就是路德維希41歲時,柳特波德王叔發(fā)動政變,廢黜路二,自任攝政王,不久路二也神秘暴崩。路二的弟弟奧托繼位。由于奧托已經(jīng)瘋了,別說治國了,連治病都費勁,所以柳特波德才是事實上的國王,相應(yīng)的路德維希也就成為了事實上的太子。即使按繼承法的角度,希臘國王奧一也已經(jīng)無嗣而亡,奧托死后繼位的也應(yīng)該是柳特波德。 不想?yún)⒄s偏偏成了準太子的路德維希除了務(wù)農(nóng),他對水力發(fā)電這樣的科技也很有興趣,1891年首倡建立了巴伐利亞運河協(xié)會,1896年又當上了巴伐利亞科學院名譽院士。 路德維希對政治也有著自己的主張,他提倡直接選舉。1906年,他表態(tài)支持巴伐利亞選舉改革,社會民主黨創(chuàng)始人奧古斯特·貝貝爾甚至發(fā)出了這樣的稱贊: 如果要從德意志諸王中選一位皇帝,德國人民大概會選維特爾斯巴赫家族的路德維希,而決不是普魯士的威廉。 但是,在那個年代,能當老大的是拳頭硬的人,而不是德行好的人。 順天應(yīng)人?1912年,柳特波德高齡去世,67歲的路德維希成為了新的王位繼承人和攝政王。 社會開始呼吁他早登大寶,讓瘋子國王早點退休。 這樣要緊的事,柳特波德卻拖到了第二年下半年才辦。這實在不是他不忍心篡位或者想逃避責任,而是這事需要等巴伐利亞州議會召開了,才能走程序。 下議院122票同意,27票反對,而參議院只有6票反對,于是修憲通過,從此攝政超過10年的攝政王可以在州議會同意下取代失去行政能力超過10年且再無康復可能的國王了。 在州議會批準下,路德維希很快宣布結(jié)束攝政,廢黜奧托,宣誓登基,成為了路德維希三世國王。 在柳特波德生前,柳特波德任命的總理大臣喬治·馮·赫特林就已經(jīng)領(lǐng)導了第一個依靠議會多數(shù)席位組建的政府,而路德維希此次修改憲法,被歷史學家認為標志著君主立憲制向議會制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 路三對這位老總理并不排斥,不僅繼續(xù)委以重任,還封他為伯爵。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真正的考驗來了。 作為德國的一份子,路三當然要帶領(lǐng)巴伐利亞登上同盟國的戰(zhàn)車,于是他寫信到柏林,表示支持德國,聲稱要奪取阿爾薩斯和安特衛(wèi)普打開入海口;同時又希望在戰(zhàn)爭得勝后為巴伐利亞謀取地位,最好可以和普魯士平起平坐。 由于路三登基,瑪麗亞·特蕾莎也成為了巴伐利亞歷史上第一個也是唯一的天主教王后。她和丈夫一起表示支持宣戰(zhàn)。她出身哈布斯堡-洛林王朝,也就是當時的奧匈帝國皇室,德奧是一隊,支持夫家,就是支持娘家。她親自看望傷兵,加油打氣,并鼓勵巴伐利亞婦女們以傳奇女英雄為榜樣為士兵們提供食物和衣服。 但是,戰(zhàn)爭的進展越來越不利,人們也開始罵路三愚忠于普魯士,坑苦了自家百姓。 1918年,不等世界大戰(zhàn)結(jié)束,在巴伐利亞就爆發(fā)了革命。路三批準將憲法君主制改為議會君主制,隨后因為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聚集了一千民眾在特蕾西婭草坪抗議,他出逃到了奧地利。 這位所謂的最值得成為德國共主的君主,最后卻成了德國在這場革命浪潮中第一位被廢黜的君主。 末主黃昏不久,首相丹德爾去看他,說是看望,其實是要他承認自己退位。 路三便給了丹德爾一份宣言,宣布以后官員、軍官、士兵都不需要再對自己效忠了,自己也無意再以某種職務(wù)參政了。 其實這并不是像丹德爾希望的那樣的退位詔書,因為路三并沒有宣布退位。但丹德爾把它拿回去以后,新成立的巴伐利亞自由邦總理庫爾特·艾斯納,也就是帶頭推翻路三的人,及他所領(lǐng)導的政府卻覺得這足夠表示了,公開了這份宣言,并表示只要路三不反對新政府,他們隨時都歡迎他全家以平民身份回國。 維特爾斯巴赫家族對巴伐利亞738年的統(tǒng)治就此斷送在了路三手里。 逃不掉的,即使他不提前上位,1916年奧托死后也得他繼位。 在流亡中,1919年,瑪麗亞·特蕾莎去世了。同月,艾斯納被君主制支持者刺殺。 喪妻之余的路三毫無報仇的快感,只擔心冤冤相報禍及自己,逃到了匈牙利、列支敦士登和瑞士。 艾斯納死后,巴伐利亞重新陷入混亂。等1920年路三終于回到巴伐利亞時,巴伐利亞已經(jīng)成為了魏瑪共和國的一部分。 1921年,路三又回到了妻子在匈牙利的城堡,僅僅住了一個月,就和相伴了五十年的妻子團聚了。 盡管有人擔心會引發(fā)君主制復辟的思潮,但末代國王夫婦的靈柩還是被帶回都城慕尼黑進行了國葬。王室成員、政府、軍隊和約十萬人都出席了。既然以國王的禮儀下葬,最后當然也就歸于先王們的祖墳。 路三去世時已經(jīng)76歲,他的長子末代太子魯普雷西特也已經(jīng)年過五旬。但這位末代太子并不想借用父王的葬禮發(fā)難,而是想尋求以某種合法手段復辟。 對武力不感冒卻講究以德服人,果然是路三夫婦親手調(diào)教出的親兒子。 但路三不可能對每一個下屬都像父親一樣手把手提點教導,尤其是已經(jīng)成年的人。 路三去世后2年,有一個奧地利小伙在慕尼黑的啤酒館鬧事,被捕入獄,在獄中寫了一本自傳,自稱在25歲時就申請加入了巴伐利亞軍。 雖然這位確實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還成為了戰(zhàn)斗英雄,但身為奧地利人申請加入德軍而且還獲得了批準這樣的情節(jié)還是違和到了被史學界視為吹牛不打草稿,露出馬腳。 這位小伙是否真的曾經(jīng)投身于路三麾下其實也不重要了,如果他真的以路三為榜樣,學習到了其醉心田園、無心軍事的做事風格,那么整個世界歷史都會走向另一個未可知的方向,雖然未可知,但再壞也不至于再釀成另一場全球性的浩劫了。 IOS系統(tǒng)打賞通道:
|
|
|